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90篇
  免费   1004篇
  国内免费   1815篇
林业   1926篇
农学   2074篇
基础科学   1431篇
  2426篇
综合类   6128篇
农作物   1154篇
水产渔业   812篇
畜牧兽医   2511篇
园艺   946篇
植物保护   1201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582篇
  2021年   715篇
  2020年   705篇
  2019年   710篇
  2018年   462篇
  2017年   678篇
  2016年   615篇
  2015年   830篇
  2014年   849篇
  2013年   1017篇
  2012年   1236篇
  2011年   1177篇
  2010年   1183篇
  2009年   1061篇
  2008年   1063篇
  2007年   1008篇
  2006年   826篇
  2005年   795篇
  2004年   404篇
  2003年   454篇
  2002年   486篇
  2001年   508篇
  2000年   436篇
  1999年   389篇
  1998年   294篇
  1997年   274篇
  1996年   252篇
  1995年   219篇
  1994年   225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157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o evaluate the transplacental transfer of Theileria sergenti infection in cattle, we used DNA probes to detect T. sergenti in 6 pregnant cows and their calves. All the animals were monitored by parasitologic, serologic,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ssays for a predicted 875-base-pair (bp) DNA product and a 684-bp amplicon detected by nested PCR in the blood and spleens of aborted fetuses. An open reading frame (ORF) starting at nucleotide 170 and terminating at position 1021 was shown to code for a polypeptide of 283 amino acid residues. All 6 dams and 5 calves were positive for T. sergenti in all tests. One calf was positive only with nested PCR. We conclude that 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 of T. sergenti is a significant problem. The relevance of the data in the programmed introduction of new (especially pregnant) animals into established clean herds needs serious consideration with regard to control of theileriosis and other tickborne diseases.  相似文献   
22.
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鸡盲肠和脾脏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NADPH—d(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diaphroase)组织化学法观察了雏鸡感染柔嫩艾美耳珠虫(E.tenella)后一氧化氮合酶(N0S)在盲肠和脾脏中的分布与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所有正常鸡盲肠粘膜下层和肌层均有较深的着色,根据以往的资料和N0S的表达特性初步判断为神经元型N0S(nNOS);试验鸡在感染后3~5d,盲肠粘膜上皮和肠腺上皮也有较深的着色,并从感染后7d开始着色减弱;而对照组鸡盲肠粘膜上皮和肠腺上皮以及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脾脏几乎不着色或着色很浅。试验结果提示,盲肠粘膜上皮和肠腺上皮的着色可能是诱导型N0S(iN0S)表达的结果,而由其产生的N0参与雏鸡球虫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23.
台江采育场竹木混交林丰产措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台江林业采育场现有竹木混交林进行施肥和土壤垦复两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虽有一定增产效果,但经方差分析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土壤垦复措施的增产效果,以深翻加施肥的新竹产量最高,锄草松土居第二,单纯深翻并不理想,效果不如劈山抚育。因而,新兴竹木混交林应以调整竹林结构和护笋养竹为主,每年锄草松土即可达到材用丰产林标准,不宜盲目深翻、施肥。  相似文献   
24.
姜瘟病是中国生姜生产上发生较为普遍的病害,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引起的。此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可侵染44个科300多种植物。菌体短杆状,在TZC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出现白边较宽和白边较窄的两种菌落。菌系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和5个生化型,中国的姜瘟菌主要属生理小种1号,生物型属II、III、IV。此病害是一种较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在高温、高湿、雨水多、氮肥过量的情况下发生较为严重。中国植病工作者对此病害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中国姜瘟病的病原菌、发病规律、及防治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5.
不同的施肥方式对剑麻施肥区域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不同的施肥方式对剑麻施肥区域土壤微生物类群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总量各有差异,在总体数量上以细菌为主,真菌次之,再其次是放线茵,特殊生理类群是解磷茵居多,纤维素分解茵次之,固氮茵最少;但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来看,则表现为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多样性指数是施肥点的土壤高于附近的土壤,而土壤中特殊生理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则无此变化趋势,即微生物总数高的土壤,其多样性指数不一定高。因此评价土壤生物多样性应将二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6.
绢丝昆虫茧丝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 6种绢丝昆虫的茧壳为材料 ,对茧丝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家蚕品种间茧丝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差异极显著 ,外层丝中含量较多 ,F1代的含量呈双亲中间型 ,偏向于含量较多的亲本 ,雌雄间含量无显著差异 ;家蚕茧丝蛋白酶抑制剂对热稳定性较强 ;天蚕绿茧、野蚕的茧丝中有少量的蛋白酶抑制剂存在 ,蓖麻蚕的茧丝中有微量蛋白酶抑制剂存在 ,天蚕黄茧、柞蚕茧、樗蚕茧的茧丝中基本无蛋白酶抑制剂存在。  相似文献   
27.
试验结果表明谷子在—13.9Pa的负压下发芽率只有24.0%,在—16.73Pa时发芽率为16.3%。用0.5%的NM—1号抗旱剂包衣后,在—16.73Pa的负压下发芽率可达65.6%,比对照提高49.3%。同0.5%的NM—1抗旱剂在大豆现蕾期喷施叶面1次,相对收获株率为115.38%,相对千粒量为107.7%,增产率为40,27%。玉米在6叶期喷施0.5%的抗旱剂后,饱和亏减少4.09g,是对照的43.81%;干物质积累比对照快67.19%,蒸腾系数减少8.36g。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啤酒中β-葡聚糖的定性定量分析和啤酒易滤性的测定,发现溶解状态的β-葡聚糖对啤酒的过滤没有明显的影响,而β-葡聚糖凝胶对啤酒过滤有严重影响.啤酒中β-葡聚糖凝胶的分子量在300 000以上,当含量达到20 mg/1时,就会使啤酒膜过滤困难.啤酒的易滤性与β-葡聚糖含量之间里r=-0.222的不显著负相关,而与β-葡聚糖凝胶的含量之间呈r=-0.841~(***)的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9.
蚕沙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浙江海宁蚕沙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热回流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所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30%,料液比1:30,提取时间3h。  相似文献   
30.
压力实时监测法在管道泄漏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输油管道漏油的方法很多,介绍了通过压力实时监测确定输油管道漏油点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情况。实践证明,通过压力实时监视确定输油管道漏油点的方法在实际输油运行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