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49篇 |
免费 | 707篇 |
国内免费 | 140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957篇 |
农学 | 2213篇 |
基础科学 | 1165篇 |
2176篇 | |
综合类 | 4499篇 |
农作物 | 828篇 |
水产渔业 | 666篇 |
畜牧兽医 | 1861篇 |
园艺 | 543篇 |
植物保护 | 9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61篇 |
2022年 | 393篇 |
2021年 | 583篇 |
2020年 | 528篇 |
2019年 | 532篇 |
2018年 | 398篇 |
2017年 | 552篇 |
2016年 | 517篇 |
2015年 | 649篇 |
2014年 | 631篇 |
2013年 | 755篇 |
2012年 | 951篇 |
2011年 | 968篇 |
2010年 | 883篇 |
2009年 | 860篇 |
2008年 | 870篇 |
2007年 | 880篇 |
2006年 | 764篇 |
2005年 | 699篇 |
2004年 | 361篇 |
2003年 | 320篇 |
2002年 | 245篇 |
2001年 | 313篇 |
2000年 | 333篇 |
1999年 | 386篇 |
1998年 | 314篇 |
1997年 | 304篇 |
1996年 | 264篇 |
1995年 | 252篇 |
1994年 | 211篇 |
1993年 | 201篇 |
1992年 | 159篇 |
1991年 | 119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128篇 |
1988年 | 85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6篇 |
1965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针对云内5100QB柴油机装车后在高速行驶工况易出现离合器壳断裂现象,通过各试验工况下的多测点测试及幅值谱的振动分析,分析5100QB柴油机自身的振动力源及导致离合器壳开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基于Pro/E的采棉机水平摘锭的三维建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摘锭是采棉机的主要工作部件,传统研究方法是以二维平面图来表示其结构,非常抽象且不便于修改。为此,利用Pro/E对水平摘锭各零件进行三维建模、虚拟装配、模型分析和动态仿真。结果表明,研究人员可以充分利用Pro/E单一数据库管理技术,通过改变尺寸参数来方便地修改和更新零件,还可以观察零件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运动状态和进行应力分析,为后期的材料分析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3.
积极推进生态庭院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结合,是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探索。这对于重塑生态庭院经济形象,提升生态庭院经济档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具有时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探索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设计了一涡旋阀压电泵,采用动网格模型对其进行数值分析.首先对涡旋阀压电内部流场进行了动态模拟,得到了不同时期压电泵内的速度和静压分布图,有效地将压电振子的动态特征和流体的运动特征进行了间接流固耦合分析,验证了动网格模型在研究压电泵运动边界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了驱动频率,压电振子振幅,泵腔高度对涡旋阀压电泵输出性能的影响,发现驱动频率越小,压电振子振幅越大,出口体积流量越大,泵腔高度约为250μm,出口流量达到最大值.此外,还分别对涡旋阀和涡旋阀压电泵进行了空化模拟,得到了空化时涡旋阀内和不同时刻泵腔中的气液分布,为有效预测压电泵腔内空化,抑制空化现象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97.
为了研究气助式静电喷雾中,药液雾化特性对其靶标背部沉积效果的影响,采用Ф80mm的西红柿果实作为靶标,配制1g/L的刚果红溶液模拟农药进行喷雾试验.运用OLID测试系统对不同施药条件(气体压力、静电电压、喷雾距离)下药液的雾化特性进行了测试,借助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靶标背部沉积量,结合试验结果对药液雾化特性与靶标背部沉积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非静电喷雾时,雾滴不易粘附于标靶背部,与荷电喷雾时相比,背部沉积量较小可以忽略;在气动力和静电力的前后作用下,雾滴的粒径随气体压力、静电电压的增加而减小且分布愈均匀;增加气体压力、静电电压均可提高药液靶标背部的沉积量,其中静电电压影响最大;荷电啧雾时,雾滴的粒径愈小分布愈均匀有利于荷电药液在靶标物背部沉积. 相似文献
998.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ineral element contents and quality traits in milled rice (Oryza stavia L.)
Jiang SL Wu JG Feng Y Yang XE Shi CH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7,55(23):9608-9613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otassium (K), calcium (Ca), sodium (Na), magnesium (Mg), iron (Fe), zinc (Zn), copper (Cu), and manganese (Mn) contents in milled rice (Oryza stavia L.) of 274 genotyp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mineral element contents and other rice quality traits including 3 cooking quality traits, 17 amino acid contents, and protein content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most of mineral element contents. Mg, Fe, and Mn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ost of the other mineral element contents, while Cu content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associations with the K and Mg contents of ric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neral element contents and cooking quality traits showed that gel consistency (GC)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K, Cu, and Mn contents of rice. Amylose content (AC)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K, Na, Mg, Cu, and Mn contents. The alkali spreading value (ASV) had closely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Ca, Mg, and Mn contents. In addition, 8 mineral element contents had obvious correlations with different amino acid contents. Mg, Ca, and Zn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ost of the 17 amino acid contents, but Na content did not correlate with amino acid contents except aspartic acid of rice. Furthermore,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protein content and Na, Mg, Zn, Cu, or Mn content. Six principal components were extracted to explain 84.50% of the total variances and contained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original 29 variabl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相似文献
999.
选用7对SSR引物对7个水稻×玉米远缘后代不育株系及其双亲进行SSR分析。与母本扩增带型相比,共扩增出18条特异带,即表现为多态性。在检出的18条特异带中,13条的带型与父本相同,另5条的带型不同于双亲,即为变异带型。7个参试后代不育株系都检测到了SSR多态性标记,但各株系间检出多态性位点的数量存在差异,最多的一个株系ys-2同时检测到3个多态性标记。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很可能将玉米的某些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表明研究在籼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改良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