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3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林业   136篇
农学   48篇
基础科学   43篇
  189篇
综合类   681篇
农作物   62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320篇
园艺   52篇
植物保护   5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大量涌现。生态系统退化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并成为当前各国重视的焦点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有很长的人类定居史,景观已经高度改变。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欧洲的生态系统类型出发,对欧洲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作了总结,包括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生态恢复的限制条件,生态与社会经济方面的限制和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等.并对欧洲各国在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废弃地等生态系统类型典型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欧洲生态恢复的促进因素,包括欧盟的作用,重要协议的颁布执行.生态网络的发展,公共参与的影响,财政援助等方面。最后对欧洲生态恢复与重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92.
采用优化的数字PCR方法分析转基因小麦外源基因拷贝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基于数字PCR的小麦基因拷贝数分析技术,提高目标基因拷贝数的分析通量,促进小麦基因组研究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抗逆分子育种课题组创制的高抗小麦黄花叶病转nib8小麦为试验材料,使用小麦D基因组中的单拷贝纯合内源基因PINb-D1b(籽粒硬度基因)为内参基因,根据转化的抗病基因nib8序列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及相应探针,通过试验确定探针和引物的最优浓度,优化体系的退火温度,寻找最合适的模板浓度。然后用数字PCR检测转nib8小麦中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同时用Real-time PCR和Southern blot 2种不同方法分析的拷贝数结果,验证上述采用数字PCR方法分析拷贝数的准确性;以PINb-D1b内参基因检测Wx012(蜡质基因)和SSII(淀粉合成基因)2个内参基因的拷贝数,以Wx012和SSII为内参基因检测转nib8小麦中外源基因的拷贝数,验证以PINb-D1b内参基因的检测结果准确性;在nib8的不同区段设计特异性引物来检测转nib8株系拷贝数分析结果是否有差异。最终,建立基于数字PCR技术的高通量检测小麦目标基因拷贝数的分析方...  相似文献   
993.
棉籽壳发酵过程中的一些生物化学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棉籽壳发酵过程中 ,发酵料干重、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逐渐减少 ,而木质素含量逐渐增加 ;在发酵期间除胞外HC酶、漆酶和果胶酶活性相对较高外 ,胞外CMC酶、FP酶、β -葡萄糖苷酶、淀粉酶、过氧化物酶和蛋白酶活性均较低且有时为零 ;在发酵后 3~9d期间 ,在每次翻堆后 ,堆心高温区温度稳定在 6 0℃以上的时间均超过 12h ;发酵初期pH下降显著  相似文献   
994.
晋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油松林地、退耕荒草地和农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的差异性,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该流域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均表现出表聚效应,且荒草地垂向降幅最大,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2)油松林地0—48 cm土层有机碳含量高于其他样地,刺槐林地0—48 cm土层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地,而4种土地利用类型在48—96 cm土层和96—160 cm土层中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差异不显著;(3)从蔡家川流域退耕土壤固碳和固氮效应整体而言,退耕林地具有显著的土壤碳氮固存效应,随着人工林地面积占比的增加,流域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氮储量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995.
近20年重庆市农牧生产体系氮素流动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评价重庆地区农牧系统的氮素流动特征,明确氮素的主要损失途径及驱动因素,提出未来农牧生产中氮素管理措施,为实现重庆地区农牧系统氮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及统计数据并结合调查研究,采用NUFER(nutrient flow in food chai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评价方法,以重庆市农牧生产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定量1996-2015年间农牧系统的氮素流动特征,明确其环境代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类活动与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2020年不同氮素管理情景分析,探索区域氮素的可持续利用途径。【结果】1996-2015年,重庆市农牧系统氮素输入总量增长19.2%,2015年达到1 006 Gg,其中化肥贡献57%以上;氮素输出总量增长16.5%,2015年达到844 Gg,环境损失为最大的氮素输出项,占输出量的61.7%左右,其中农田生产和畜禽养殖系统分别贡献45.1%和54.9%;农牧系统内氮素循环总量增长42.7%,2015年达到448 Gg,其中秸秆还田和畜禽粪尿还田氮量分别达到32.7和95.0 Gg,20年间分别增长55%和44%。1996-2015年重庆市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从10%升至28%,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从82%降至62%,肉蛋奶等动物主产品输出量增加83%。农牧生产结构的变化与氮素利用和损失的变化呈现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但人均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增长与氮素利用和损失的变化没有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影响系统氮素流动特征的主导因素应该是农牧生产结构变化,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只是起到了刺激农牧产品消费的作用。通过情景分析,若在2020年实现《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农产品生产目标,保持目前的氮肥投入和氮素管理现状,将会增加18 Gg氮素损失,同时降低氮素利用率1.2%;通过提高系统内部氮素循环利用率,优化作物生产养分管理,可在实现生产目标的同时,分别减少氮肥投入和氮素损失量15%和4.2%,提高农牧系统氮素利用率1.3%以上。【结论】在近20年中,重庆市农牧生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氮素输入强度和环境损失在不断增加,而农牧生产结构改变是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重庆未来农牧生产中,减少畜禽生产系统氮素的直接排放,加大畜禽粪尿和秸秆循环利用力度,优化作物生产系统氮素管理措施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是实现农牧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96.
雨养春玉米农田耗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1998年研究了春玉米在不同降水年型的耗水特征,并就肥力水平对产量的影响及不同降水年型的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程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无论是正常降水年型,还是干旱年型,春玉米在不同的生育时期耗水规律基本是一致的,即拔节至抽雄期是玉米的耗水高峰期。在降水正常年份,降水量基本能满足玉米生长的水分需求,提高自然降水的水分利用率是本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科学施肥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玉米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的生产潜力还有约50%的开发程度。  相似文献   
997.
数控机床坐标系统指令与对刀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数控机床坐标系和工件坐标系(又称编程坐标系),阐述了不同数控系统的具体坐标指令及对刀方法,并分析了各指令之间对刀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加深理解数控编程及加工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98.
主要探讨了谷物制品中真菌毒素类溯源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以及模式,包括构建分级溯源点的方式,设计各溯源点的主要功能以及具体详尽的实现流程。在部分关键环节,将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运用于其中,建立以快速检测为技术核心的食品溯源系统,对于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促进食品国际贸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9.
为调查猪瘟疫苗是否会引起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及上海地区规模化猪场该病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分别免疫接种3种猪瘟疫苗的57头试验猪以及上海地区2005年-2009年10个区(县)共740份血清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和抗体的检测.经检测,所有样品抗原和抗体均为阴性.结果表明,免疫猪瘟脾...  相似文献   
1000.
潮褐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后效及去向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在华北平原地区,研究肥料氮在两个轮作季四茬作物中的后效和去向。【方法】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试验,前茬设置5个氮素水平:0、75、150、225、300 kgN•hm-2(表示为N0、N75、N150、N225、N300),副处理为小麦品种:科农9204和河农822,共计10个处理。【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后三茬作物均能吸收利用第一茬冬小麦残留在土壤中的15N标记肥料。第二茬夏玉米、第三茬冬小麦和第四茬夏玉米对残留15N的利用率分别为6.5%-14.1%、0.9%-2.9%和1.2%-1.6%。四茬作物的叠加利用率显著高于氮肥当季利用率,N75、N150、N225和N300处理叠加利用率分别是53.8%、58.7%、58.6%和55.8%(第一茬为河农822小麦品种);60.0%、61.3%、60.9%和55.2%(第一茬为科农9204小麦品种)。经过四季作物种植后,土壤剖面中仍有22.3-96.2 kgN•hm-2的氮素残留,残留率为22.1%-32.8%,累积总损失量可达9.3-55.3 kgN•hm-2,损失率为8.9%-18.6%。【结论】在小麦当季,高施氮量条件下肥料主要残留在土壤中,后茬作物可以吸收土壤残留氮肥。土壤中15N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茬口的增多有垂直向下运移的趋势,第一茬作物品种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