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8篇 |
免费 | 86篇 |
国内免费 | 16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40篇 |
农学 | 58篇 |
基础科学 | 50篇 |
202篇 | |
综合类 | 660篇 |
农作物 | 61篇 |
水产渔业 | 23篇 |
畜牧兽医 | 327篇 |
园艺 | 61篇 |
植物保护 | 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65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79篇 |
2013年 | 100篇 |
2012年 | 115篇 |
2011年 | 115篇 |
2010年 | 139篇 |
2009年 | 93篇 |
2008年 | 86篇 |
2007年 | 94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鸡CSRP3基因编码区SNPs及其与肌纤维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SRP3基因是肌细胞分化所必需的正向调节因子,在肌肉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以220只63日龄(上市日龄)"花山麻鸡"为研究素材,应用PCR扩增与测序首次扫描了鸡CSRP3基因编码区SNPs,并将其与腓肠肌外侧头肌纤维平均面积、直径和密度等肌纤维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鸡CSRP3基因编码区共发现G180A、C240T、G246A、C252T、C546T、A633G 6个SNPs,均为同义突变;相关分析表明,A633G位点的多态性与花山麻鸡腓肠肌外侧头肌纤维平均面积存在极显著的基因型效应(P<0.01),与肌纤维平均直径、肌纤维平均密度存在显著的基因型效应(P<0.05)。结果表明,CSRP3基因可作为影响鸡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候选基因,可选择CSRP3基因编码区的633位点作为鸡骨骼肌肌纤维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42.
43.
以静水法研究了石油烃和镉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的急性毒性试验和联合毒性效应,并采用水生毒理联合毒性相加指数法对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单一毒性作用时,24、48、72、96 h石油烃对毛蚶的LC50分别是6.863、5.129、2.965、1.914mg/L;24、48、72、96 h镉对毛蚶的LC50分别是12.27、7.86、6.16、5.17 mg/L.石油烃和镉对毛蚶的联合毒性作用,当采用毒性1∶1进行试验时,暴露时间分别为24、48 h 时,AI<0,表现为拮抗作用,暴露时间分别为72、96 h 时,AI>0,表现为协同作用;采用浓度1∶1试验时,暴露时间分别为24、48 h 时,AI<0,表现为拮抗作用,暴露时间分别为72、96 h 时,AI>0,表现为协同作用;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石油烃和镉的联合毒性从拮抗作用转变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4.
天水小陇山锐齿栎群落土壤全N分布特征及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天水小陇山锐齿栎群落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全N含量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土壤全N与群落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随发育阶段土壤全N含量呈稳定的变化趋势。发育中期 ,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的增加 ,全N含量呈“V”型变化趋势 ,随丰富度指数增加 ,全N含量呈逐渐减小趋势 ;发育后期 ,随着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的增加 ,全N呈逐渐增加趋势 ,随着均匀度的增加 ,全N变化不明显 ;发育末期 ,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趋于稳定 ,土壤全N含量不稳定 ,随丰富度指数的升高 ,全N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5.
杂交育种是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方法, 其杂种F1真实性鉴定是获得目标性状单株的关键环节。为选育优质、高产、抗病性及抗旱性强的马铃薯新品种, 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Favorita)分别与"J07-6"和"陇薯3号"杂交, 获得了杂种F1代。本试验利用SSR标记技术对"Favorita"×"J07-6"、"Favorita"×"陇薯3号"2个杂交组合F1共86个单株的真实性进行了鉴定。试验从43对SSR引物中筛选出2对适宜引物STM1049和S7。利用这2对引物进行PCR扩增, 将"Favorita"×"J07-6"杂交种F1和"Favorita"×"陇薯3号"杂交种F1的SSR带型划分为双亲互补型、缺失型、父本型和母本型4种类型。依据SSR带型特征, 从"Favorita"×"J07-6"和"Favorita"×"陇薯3号"2个杂交组合F1单株中分别鉴定出真杂种34个和27个, SSR分子标记技术用于马铃薯杂交种真实性鉴定是可靠的。该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杂交种优良株系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6.
25年来种植业结构调整驱动的县域养分平衡状况的变化——以山东惠民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以山东省惠民县为例,采用1984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4年土壤调查的实测数据以及历年农户调查结果和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过去25年来惠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对该县养分平衡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惠民县种植业结构由以粮棉为主演变为以棉粮菜为主;该县的养分平衡状况为氮盈余6089~19405t,磷盈余259~7001t,钾亏缺2532~6712t;该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57%、22%、303%,速效钾含量则降低了6%。种植业结构的改变影响了农田氮、磷、钾养分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整个县域的养分收支平衡和土壤的养分含量,因此如何合理进行作物种植布局并优化不同种植体系的施肥技术将成为今后区域农业生产优质高效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7.
以黄籽油菜‘410’‘456’‘552’和黑籽油菜‘492’为试验材料,采用花期标记、定期采样、形态和生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种子胎萌发生时期、环境对胎萌的影响以及胎萌与种子的形态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种子胎萌发生在种胚充实阶段(花后27~36 d左右),初始胎萌率为2.44%~3.90%,胎萌发生时期越早的品种的胎萌率越高;种子千粒质量与胎萌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为0.84~0.97),含水量与胎萌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为–0.93~–0.98);种胚充实初期高温高湿的外部环境、较薄的种皮及相对较高的脂肪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呼吸强度均易导致种子胎萌的发生,而种子电导率、总糖含量与胎萌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生理型雄性不育小麦花粉细胞内微丝和胼胝质的结构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并揭示其与生理型雄性不育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化学杂交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ms(A)-西农1376及对应正常可育系(A)-西农1376为试材,用TRITC-phalloidin标记细胞内微丝,苯胺蓝标记胼胝质,qRT-PCR技术分别对肌动蛋白解聚因子TaADF(Actin depolymerizing factor)、类葡聚糖合成酶TaGSL(Glucan synthase-like)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结果】(1)在减数分裂前期Ⅰ、中期Ⅰ、后期Ⅰ这三个时期,生理型雄性不育系花粉细胞的微丝结构与可育系没有显著差异:前期Ⅰ,微丝分布于整个细胞质中,细胞核区域也可见少量微丝环绕细胞核;中期Ⅰ,微丝分布在细胞质中,在形成纺锤体部位染色更深,形成纺锤体微丝,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体微丝伸向赤道板;后期Ⅰ,在向两极移动的染色体的中间部位染色较深,微丝分布较多。(2)在早末期Ⅰ,与可育系相比,不育系花粉细胞没有形成清晰且明显可见的中国灯笼状成膜体微丝结构,且在细胞中线部位亦没有清晰可见的微丝累积。(3)晚末期Ⅰ,可育系花粉细胞在形成细胞板的部位是线性的、平滑的,成膜体微丝消失,而不育系花粉细胞在形成细胞板的部位形成了很大的缝隙,同时,可育系胼胝质在细胞板处的沉积比较平滑,而不育系胼胝质在细胞板处的沉积较可育系相比缺乏,并且是褶皱的、有裂纹的。(4)四分体时期,可育系花粉可见围绕细胞核的辐射状微丝,不育系花粉细胞中微丝呈模糊状态,并且不育系中胼胝质染色的整体荧光强度较可育系减弱。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肌动蛋白解聚因子TaADF和类葡聚糖合成酶TaGSL在减数分裂期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发现,不育系中TaADF的相对表达量是可育系的4.28倍,由于TaADF表达量上调,加剧了细胞内微丝解聚,微丝结构受到破坏,同时不育系中TaGSL表达量下降,只有可育系的0.83倍,胼胝质的沉积也受到影响。【结论】TaADF在不育系中上调表达,破坏了细胞内微丝的正常结构,使微丝不能正常行使其功能,进而可能导致花药发育中与育性相关的某些代谢通路等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微丝结构的破坏导致细胞板形成出现异常也可能是引起胼胝质在细胞板处沉积受到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微丝和胼胝质的异常变化与化学杂交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9.
50.
氮磷钾肥对陕西关中猕猴桃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对陕西关中地区猕猴桃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不同氮、磷、钾配比处理均增加了猕猴桃Vc、可溶性糖含量和单果质量,使猕猴桃产量增加13.6%~30.1%,平均每年可增加产量3.7~8.2 t/hm2,增加纯收入3.1~8.3千元/hm2。氮、磷、钾平衡施用处理在增加叶片中矿物质营养,改善品质,增产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效果最佳。氮、磷、钾肥对当地猕猴桃产量的贡献率顺序为氮肥钾肥磷肥,不同肥料配比的纯收入大小顺序为NKKNKNPP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