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0篇
  免费   634篇
  国内免费   904篇
林业   782篇
农学   515篇
基础科学   557篇
  986篇
综合类   5371篇
农作物   804篇
水产渔业   439篇
畜牧兽医   1941篇
园艺   801篇
植物保护   442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504篇
  2021年   471篇
  2020年   446篇
  2019年   445篇
  2018年   324篇
  2017年   438篇
  2016年   344篇
  2015年   534篇
  2014年   518篇
  2013年   630篇
  2012年   901篇
  2011年   961篇
  2010年   936篇
  2009年   852篇
  2008年   800篇
  2007年   794篇
  2006年   640篇
  2005年   521篇
  2004年   369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00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在同一"气候-母质"条件下,本文研究了滇中飒马场流域4种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本地植被群落和1种外来植被群落对酸性紫色土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草丛、云南松、针阔混交林到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本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土壤的容重、pH、水溶性盐阳离子含量明显降低,而土壤粘粒、水解性酸、活性铝、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同时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占其剖面总含量的比例有降低的趋势。次生常绿阔叶林土壤0~150 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贮存量比灌草丛土壤的分别高出35 Mg hm-2和1.2 Mg hm-2,而其pH则比灌草丛土壤的低0.33。这反映出酸性紫色土的富铝化过程、生物富集过程和粘化过程随着植被演进而加强。桉树林土壤有机碳、全氮贮量和pH分别为93.04 mg hm-2、2.45 mg hm-2和4.49,与针阔混交林土壤的有机碳、全氮贮量和pH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其水解性酸度和活性铝含量均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土壤的,表明长期种植桉树有加速土壤酸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2.
干旱区的生态恢复与植被建设均受到水分的严重制约,生态用水和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均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生态用水影响土壤水分补给量,而土壤水分补给量是制约土壤植被承载力的因素之一。因此提高土壤植被承载力需要保证干旱区生态用水总量,而森林植被有保持水土、调节地表径流、增加入渗的功能,能够使得干旱区生态用水量增加,从而提高土壤植被承载力,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生态系统的稳定。综合提炼多篇相关文献的观点,从生态用水和土壤植被承载力的概念、研究发展现状、在植被建设的指导意义3方面综合阐述,讨论了生态用水以及土壤植被承载力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3.
江苏省土地利用协调性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对指导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明了土地利用协调性概念,从土地与经济系统、土地与环境系统和土地与丰七会系统3个方面建立土地利用协调性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立各指标权重,构建系统协调度、系统发展度和系统综合协调度模型,对江苏省69个评价单元的土地利用协调性及其省域空间差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总体土地利用协调性属于中度协调,但各区域间空间差异显著,呈南北向南递减的分异特征及规律;土地利用协调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表现出郊区高于市区的分异特征及规律;"四沿"产业带地区土地利用协调性空间差异明显.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部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4.
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东北黑土区玉米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在各个土层均有较高的碱解氮含量,而在播种前常规耕作高于宽窄行,玉米生长中期则是宽窄行高于常规耕作,收获后各处理含量水平基本一致.有效磷不同处理均表现出养分表聚现象,且宽窄行在各个生育期的不同土层内均高于常规耕作.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降低不十分明显,处理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体现了钾素养分移动性大的特点.玉米生长关键期的全量氮、磷、钾变化幅度不大,处理问含量水平一致;有机质含量在2%~3%之间;pH值不同处理均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不同的耕作措施都有促进土壤表层酸化的现象.不同耕作方式土壤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变化趋势相同,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5.
通过现场调查采样及室内分析,研究了兰州市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和雁儿湾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污泥总体呈高有机质、高全N和有效P、高微量营养元素,且Cu、Zn、Cd、Pb、Ni5种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污泥农用控制标准,具有很好的农用价值。污泥中Zn、Cd、Pb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而Cu、Ni可交换态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4.95%和14.41%,不稳定态所占比例分别为41.12%和31.04%,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和可利用性。七里河和雁儿湾污泥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属于低度风险;Cd、Cu是污泥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者,在污泥处理处置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6.
通过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Nd3+初始浓度条件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相对BG11培养基(Nd3+初始浓度为0 mg.L-1),低初始Nd3+浓度(0.01、0.05、0.1、0.5、1 mg.L-1)条件下,随着Nd3+浓度的增加,藻细胞中叶绿素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增加趋势,促进了铜绿微囊藻生长;在Nd3+初始浓度为5 mg.L-1和10mg.L-1时,藻细胞丙二醛(MDA)含量急剧增加,CAT活性下降,藻细胞清除活性氧(ROS)能力下降,抗氧化防御体系被破坏,膜脂过氧化严重,严重抑制藻细胞生长,在初始Nd3+浓度50 mg.L-1胁迫下,铜绿微囊藻无法生长。藻细胞超微结构表明,过量的Nd3+破坏了藻细胞内的类囊体结构,胞内脂质体含量增加,细胞膜变粗糙甚至变形破碎,对藻细胞造成不可逆伤害。  相似文献   
147.
通过根际袋土培试验,研究了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对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有根系作用,过氧化氢酶对磺胺间甲氧嘧啶胁迫的反应均不敏感。但在高浓度磺胺间甲氧嘧啶(50 mg.kg-1)作用下,试验初期对脲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试验后期则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在SMM胁迫下根际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SMM胁迫下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呼吸均有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越明显。且由于玉米根际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SMM污染对根际微生物的毒害。一般情况下,根际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均要大于非根际土壤,根际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48.
选取3种典型包气带土壤为吸附剂,萘和p,p′-DDE为吸附质,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特征及吸附解吸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初始浓度越大,吸附到达平衡所需时间就越短。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单一级次的动力学方程难以描述两种吸附质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分析认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过程不是单一反应,而是有机污染物在无机矿物、无定型有机碳和凝聚型有机碳上同时进行吸附反应的复合结果。萘与p,p′-DDE的吸附、解吸过程均表现出非线性,Freundlich方程的吸附指数n在不同程度上偏离1;两种污染物在土样中的吸附过程不完全可逆,Kow、初始浓度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fo)c的差异都影响其在土壤不同组分上的吸附百分比,进而影响解吸率。萘更多地吸附在无机矿物表面及无定型有机碳上,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37.7~780.9μg.L-1),解吸率可从10%左右增至近85%;而当初始浓度为37.7μg.L-1时,随foc的增大(0.01%~0.65%),解吸率由12.39%降至3.90%。p,p′-DDE则更多地吸附在凝聚型有机碳上,解吸率随浓度的变化(11.0~275.1μg.L-1)仅在1%~5%内波动,当初始浓度为11.0μg.L-1时,解吸率随foc的增大由4.49%降至1.06%。两者解吸率都和foc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9.
10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和水质净化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0种水生植物水罂粟、黄花水龙、大聚藻、香菇草、水芹、大薸、凤眼莲、美人蕉、黄菖蒲和鸢尾等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室内静水条件下对其吸收氮、磷和净化水质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生植物的净增生物量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109.9-1 511.1 g.m-2,其中香菇草净增生物量最高,是黄花水龙(最低)的13.7倍;(2)不同水生植物的氮、磷含量差异较小,其氮、磷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3.67~26.38 mg.g-1和1.16~3.50 mg.g-1;(3)不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能力差异较大,10种水生植物的水质氮、磷去除率范围分别为36.3%~91.8%和23.2%~94.0%,10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贡献率分别占水质氮、磷去除率的46.3%~77.0%和54.3%~92.7%。水体氮、磷去除率与水生植物净增生物量存在较高相关性,而与植株氮、磷含量不存在相关性,因而氮、磷吸收量而不是植株氮、磷含量应作为水生植物筛选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0.
本研究选择陕北黄土高原绥德、吴旗、宜川3个地区,调查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草、灌、乔)下05cm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均显著提高了 2mm和2~0.25mm 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SOC)的含量,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作用在3个地区有所不同。与农地相比,在绥德,油松和柠条、分别使 2mm和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99%~153%和219%~350% ,但苜蓿没有明显作用;在吴旗,苜蓿、沙棘、刺槐分别使 2mm和2~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8%~30%和85%~130%,而刺槐对 2mm水稳性团聚体没有作用,而使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SOC含量提高了210% ; 在宜川,白草、羊胡草、狼牙刺和油松使 2mm和2~0.2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405%~932%和724%~1130%。植被恢复土壤增碳主要是提高了2~0.25mm和2mm 两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中SOC的含量,提高值分别为514%和470%,占土壤有机碳库增量的49%和43%,而对其它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SOC含量的贡献小于16%。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植被恢复稳定土层结构、促进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中SOC的形成,可能在黄土丘陵侵蚀景观土壤固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