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81篇
  免费   1733篇
  国内免费   2209篇
林业   2374篇
农学   1206篇
基础科学   1181篇
  2439篇
综合类   12792篇
农作物   1820篇
水产渔业   1594篇
畜牧兽医   4227篇
园艺   2211篇
植物保护   1079篇
  2024年   152篇
  2023年   479篇
  2022年   1168篇
  2021年   1184篇
  2020年   1139篇
  2019年   1109篇
  2018年   813篇
  2017年   1280篇
  2016年   833篇
  2015年   1337篇
  2014年   1357篇
  2013年   1739篇
  2012年   2377篇
  2011年   2332篇
  2010年   2187篇
  2009年   2050篇
  2008年   1935篇
  2007年   1822篇
  2006年   1536篇
  2005年   1175篇
  2004年   746篇
  2003年   495篇
  2002年   515篇
  2001年   450篇
  2000年   437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6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8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01.
郭章贤  蒋云才  许巧贤 《种子》2007,26(1):101-103
根据国家无公害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结合浙江糯玉米生产实际,总结无公害糯玉米生产技术,为糯玉米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生产依据。  相似文献   
202.
本研究遵循动物福利"5F"原则,结合150家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实地调研数据,构建奶牛场动物福利评价体系,测度动物福利水平,并进一步建立嵌入动物福利水平测度值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收入函数,验证关联效应。结果表明:生理福利和环境福利是影响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动物福利的最重要的2个维度,受访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生理福利和环境福利的平均水平较高,卫生福利亟待提升,生理福利、环境福利、卫生福利和行为福利对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3.
本研究旨在探讨鱼油对高脂日粮饲喂小鼠发情周期和机体代谢产热的影响。试验选用36只4周龄C57BL/6 J雌性小鼠,随机分成3组(n=12):对照组、高脂组和高脂+鱼油组。对照组饲喂标准啮齿动物饲料(AIN-93G),高脂组和高脂+鱼油组分别饲喂高脂日粮(脂肪提供60%能量)和添加5%鱼油(等能替代猪油)的高脂日粮。试验期间,对小鼠体组成(12周龄)、整体代谢(16周龄)、褐色脂肪温度(18周龄)、体核温度(直肠温度,18周龄)和发情周期(20周龄)等进行检测。试验结束后,眼球采血分离血清,检测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雌二醇(estradiol,E2)的水平。此外,采集皮下脂肪、腹部脂肪和肩胛间褐色脂肪,称重并使用Western blot检测脂肪组织中产热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UCP1、Cyto C),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褐色脂肪组织中产热基因的mRNA表达(UCP1, PRDM16,PGC1α,Cidea,Elovl3)。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脂日粮显著增加了小鼠的体脂含量(12周龄)及皮下和腹部脂肪的沉积量(21周龄)(P<0.05),而添加鱼油显著降低了高脂饮食引起的体脂含量增加(P<0.05)。另外,高脂日粮导致小鼠的发情周期紊乱,伴随着周期延长、发情期缩短,以及血清中FSH和E2的水平降低(P<0.05),而添加鱼油可缓解高脂日粮导致的小鼠发情周期紊乱,提高血清中FSH和E2的水平(P<0.05)。同时,添加鱼油可增加高脂饲喂小鼠肩胛间褐色脂肪(interscapular brown adipose tissue,iBAT)和腹股沟白色脂肪(inguinal white adipose tissue,iWAT)中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进而促进iBAT激活/产热和iWAT褐色化。结果提示,日粮鱼油可缓解高脂日粮导致的发情周期紊乱,可能与BAT激活和WAT褐色化造成的机体代谢产热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04.
T6SS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是革兰阴性菌中常见的一种分泌系统,其效应蛋白Hcp2b作用机制迄今仍未明晰。本研究以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 Hcp2b蛋白为研究主体,旨在探究Hcp2b蛋白在APEC感染鸡气管黏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采用Red重组方法以质粒pKD3为模板构建hcp2b缺失株,pSTV-28质粒连接hcp2b目的片段构建重组载体,导入感受态Δhcp2b菌株构建回复株,并对Δhcp2b菌株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7日龄雏鸡气管感染hcp2b缺失株及野生株,感染后12、24 h收集鸡气管黏膜细胞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hcp2b缺失株及回复株构建成功,hcp2b基因缺失对菌株的生长性能无影响。hcp2b基因缺失株感染气管黏膜后,mRNA的表达谱发生变化,感染后12 h,有144个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上调差异基因87个,下调57个);感染后24 h,有135个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上调差异基因79个,下调56个)。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富集在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等信号通路。hcp2b基因缺失未影响APEC的生长特性,hcp2b基因缺失后影响雏鸡气管黏膜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通路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IL-1β、IL-12b的表达均上调。该结果为APEC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5.
乳房炎是严重影响奶牛机体健康状态及乳品质量的疾病之一。一直以来,外源致病菌入侵乳房并引发感染被认为是奶牛乳房炎发病的主要因素。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胃肠道菌群同样能够影响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并对炎症进行调控。其主要机制可能涉及"肠道-乳腺"内源途径,即来自胃肠道的某些细菌可以通过涉及单核免疫细胞(主要是吞噬细胞)机制进行转移,通过内源性细胞途径(细菌性肠-乳途径)迁移到乳腺。本文就奶牛乳房炎的致病因素及其影响、胃肠道菌群与奶牛乳房炎的关联性及其对乳房炎的调控(包括饮食、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益生菌及共生菌等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制及缓解措施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6.
旨在调查和分析广东省养禽场肠球菌的亚型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耐药性及其毒力因子流行分布特征,为控制禽源肠球菌耐药性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作者于2018年从广东省4个养禽场采集肠道样品493份,进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方法检测肠球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显示:1)共分离到125株肠球菌,其中粪肠球菌84株(鸡源66株,鸭源18株);屎肠球菌41株,均来自鸡肠道样本。2)菌株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几乎全部耐药,对氟苯尼考和氯霉素的耐药率高达89.60%和74.40%。屎肠球菌耐药率普遍高于粪肠球菌,而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高于屎肠球菌;鸭源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94%)显著高于鸡源粪肠球菌(39.4%),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均敏感。从鸡分离的1株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3)耐药基因在屎肠球菌中的检出率高于粪肠球菌,鸭源分离株检出率高于鸡源。耐药基因tetL、fexA、ermB最为流行,检出率均高于90%。其次是optrA基因,检出率为73.60%,poxtAfexB的检出率均低于20%。在3株鸭源粪肠球菌中检测出cfr基因。4)已检测的毒力基因中efaA的携带率最高,为63.04%(58/92),其他依次为gelE(54.35%,50/92)、ace(47.83%,44/92)、asa1(44.57%,41/92)。对环丙沙星及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耐药的菌株及携带cfr基因的菌株,大多携带agg、asal、gelEace。本研究显示养殖场禽源肠球菌耐药严重,鸭源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率高,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流行且多样,且检测出人医临床重要抗生素耐药基因,应加强对养禽场肠球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207.
为筛选兴安盟地区旱作条件下适宜引进栽培的优良苜蓿品种,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呼和马场种植11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通过连续2年观测参试品种的越冬率、株高、产量、茎叶比及营养成分等指标,对旱作条件下11个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和饲用价值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图牧2号、敖汉苜蓿和呼伦贝尔杂花苜蓿两年的平均越冬率较高;SK3010、呼伦贝尔杂花苜蓿和敖汉苜蓿在株高、生长速度和干草产量方面表现较好;图牧2号的茎叶比均最大,其次是呼伦贝尔杂花苜蓿、SK3010和敖汉苜蓿;WL168HQ、斯普雷德和呼伦贝尔杂花苜蓿两年的粗蛋白质含量均高于18%;巨能2和斯贝德的粗纤维含量较高;WL168HQ、呼伦贝尔杂花苜蓿、WL343HQ、SK3010和WL319HQ的粗灰分含量均高于10%。对11个苜蓿品种的越冬率、产量特性和饲用品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呼伦贝尔杂花苜蓿的综合表现最优,适合在该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208.
为研究益生菌发酵红薯渣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试验,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的育肥肉牛40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试验1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2、3、4组分别用10%、15%、20%益生菌发酵红薯渣替代饲粮中的玉米,预试验10 d,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试验3、4组的平均日增重较1组比分别提高16.9、14.1%(P<0.05),试验2、3、4组的平均采食量均高于1组(P>0.05);试验3、4组的料重比较1组比分别降低14.9%、12.4%(P<0.05);(2)试验2、3、4组干物质、蛋白质、钙、磷的表观消化率均高于1组(P 0.05);试验3、4组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较1组比分别提高12.7%、11.0%、18.9%、16.4%(P<0.05)。综上,益生菌发酵红薯渣替代饲料中15%玉米,可以提高肉牛的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  相似文献   
209.
基于野外实地考察、植物标本的采集与鉴定以及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多儿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的物种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结果表明,该区维管植物共115科469属1323种,包括蕨类植物14科25属61种,裸子植物4科8属25种,被子植物97科436属1237种。多儿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优势现象明显,≥20种的优势科共879种,占该区维管植物总种数的66.44%;小属和单种属成分比例较大,占该区维管植物总属数的95.31%,总种数的75.51%。科级水平上,热带科(30.43%)稍多于温带科(26.96%);属级水平上,温带科(72.49%)明显高于热带科(13.01%);种级水平上,中国特有种有545种,其中538种与周边省份所共有,体现了该区系明显的过渡性和交汇性。该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属的分布有15个分布型和5个变型,温带地理成分占绝对优势,尤其以北温带分布为主。该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较多,被列入保护名录有37种;一些古老、孑遗植物在该保护区具有良好的原始类群分布。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多儿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特征,为以后了解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10.
为探究琥珀酸黄杆菌(Flavobacterium succinicans)对非生物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的缓解效应,本试验研究了菌株DSM4002的生物学特性,并在盆栽条件下,分析了干旱(维持相对含水量(30±5)%处理7 d和14 d)、低温(4℃处理3 d和7 d)和盐胁迫(150 mM NaCl处理5 d和10 d)下根际接种DSM4002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SM4002具有分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溶磷和产铁载体能力,对壮观霉素、卡那霉素等具有抗性,对氯霉素敏感。同时,接种DSM4002能够提高正常生长、干旱、低温和盐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的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综上,琥珀酸黄杆菌促进多年生黑麦草的生长与其自身具有分泌IAA、溶磷和产铁载体能力有关,而且它能够调节植物体内氧化还原平衡,从而增强多年生黑麦草的抗旱、抗寒和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