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48篇
  免费   2172篇
  国内免费   3474篇
林业   3305篇
农学   2383篇
基础科学   1705篇
  3768篇
综合类   17648篇
农作物   2615篇
水产渔业   2160篇
畜牧兽医   6092篇
园艺   2896篇
植物保护   1622篇
  2024年   259篇
  2023年   680篇
  2022年   1531篇
  2021年   1645篇
  2020年   1569篇
  2019年   1579篇
  2018年   1128篇
  2017年   1687篇
  2016年   1197篇
  2015年   1781篇
  2014年   1875篇
  2013年   2406篇
  2012年   3209篇
  2011年   3207篇
  2010年   3088篇
  2009年   2753篇
  2008年   2725篇
  2007年   2533篇
  2006年   2099篇
  2005年   1657篇
  2004年   1068篇
  2003年   849篇
  2002年   1010篇
  2001年   853篇
  2000年   737篇
  1999年   345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0篇
  1975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1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对鸭疫里默杆菌(YL1)和大肠杆菌(ZYD2)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融合条件进行优化,成功获得了64株具有双亲菌株耐药性,能够同时凝集兔抗ZYD2血清和兔抗YL1血清,且能够稳定遗传的融合菌株;通过培养特性、菌落特征、融合菌株形态染色特性、生化试验等鉴定,筛选出4株典型融合菌株DL4、DL5、DL8、DL29。攻毒试验表明,ZYD2的半数致死量为1.5×107,YL1的半数致死量为5.0×107,4株典型融合菌株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8×108、1.7×108、1.0×109、4.4×109,融合菌株毒性比亲本菌株毒性减弱。免疫保护试验和免疫鸭抗体水平测定结果证实,融合菌株具有良好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02.
为研究大肠杆菌(E.coli)分离株ED28的acrR基因中777bp插入片段对外排泵AcrAB表达水平及多重耐药性的影响,本研究将野生型acrR通过互补实验导入ED28中得到C-ED28。通过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有机溶剂耐受性试验和实时定量PCR(qPCR)等方法检测菌株中AcrAB外排泵的活性。通过PCR方法检测ED28和C-ED28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氨基酸突变及携带的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基因。结果显示,临床分离菌株ED28对12种抗生素呈多重耐药表型,而互补菌株C-ED28恢复了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当能量抑制剂(CCCP)存在时,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对ED28的MIC普遍降低,而对C-ED28的MIC保持不变。ED28对染料溴化乙锭(EB)的MIC为512μg/mL,对正己烷和环己烷耐受;而C-ED28对染料EB的敏感性增强,MIC为16μg/mL,对正己烷耐受,对环己烷不耐受。qPCR结果显示,基因acrA和acrB在C-ED28中的表达水平低于亲本菌株ED28,而基因marA在C-ED28中的表达水平高于ED28。靶位突变检测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ED28存在gyrA(Ser83Leu和Asp87Asn)和parC(Ser80Ile)双突变,携带aac(6’)-Ib-cr、blaCTX-M-27和blaTEM-13个质粒编码耐药基因;而C-ED28仅存在gyrA(Asp87Asn)一个突变位点,并丢失aac(6’)-Ib-cr、blaTEM-1两个基因。  相似文献   
103.
根据国外对农产品质量保障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质量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4.
为探究籽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深度挖掘籽瓜优异种质应用潜力,采用相关性、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方法对100份籽瓜种质资源的21个农艺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7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53~1.65,14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10.41%~35.56%,各表型性状间具有遗传相关性。以欧氏距离为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00份籽瓜种质资源聚为5大类群,其中第Ⅴ类群具有高产特性,可作为育种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提取前7个主成分,其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74.185%,可以作为籽瓜种质资源主要评价指标;籽瓜种质资源的综合得分范围为-2.78~2.86,依据综合得分排序,筛选出了3份优异籽瓜种质资源材料。本研究从多角度系统评价籽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可为后续籽瓜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及遗传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5.
106.
果蔬采后冷害机制及其防控是当前采后研究领域中倍受关注的科技问题。果蔬冷害发生是由内在因子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并借鉴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研究成果,果蔬采后冷害发生调控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一系列进展。本文综述了热带果蔬采后冷害发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和冷害防控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能量代谢调控果蔬采后冷害作用,重点介绍了生物技术在防控果蔬冷害上的应用,并对今后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7.
以花药培养选育的富士品种"华富"组培苗的叶片为试材,研究了离体叶片诱导再生不定芽过程中不同激素种类与组合、暗处理时间等因素对不定芽再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管苗继代培养3~4代,取顶部嫩叶3~4片,剪除叶片边缘,叶片以近轴面接种到最佳诱导再生培养基MS+TDZ 2.0mg/L+IAA 0.75mg/L+蔗糖30g/L,pH值5.8,黑暗培养10~15d后,转入光照培养条件下,再生率达83.3%~86.7%。再生不定芽分化15~20d后转接到增殖培养基MS+BA 0.5mg/L+IBA 0.1mg/L上,当不定芽长度约2cm时再转接到生根培养基1/2MS+IAA 1.0mg/L+蔗糖2%,15d后,生根率可达95.0%以上。  相似文献   
108.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中行之有效的沟道治理措施,其通过滞洪拦泥淤地的方式在减沙减蚀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流域生态保护的日趋科学合理,有必要对淤地坝在不同阶段的拦沙量进行定量准确分析,以评估其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真实具体的效益,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施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查阅国内外淤地坝相关研究,结合野外调查采样、室内上机测试以及后续相关研究经验,系统总结归纳当前淤地坝拦沙量分析的实地调查、地形测绘法、数理归因法、成因分析法、权重系数法、模型模拟法和指纹识别技术7种方法,阐述各方法原理、步骤、适用性、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并对未来淤地坝拦沙量分析进行展望,以期能为进一步精准定量分析淤地坝拦沙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从患病草鱼C tenopharyngodon idella体表病灶上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经分离纯化培养制成细菌悬液,分别以腹腔注射和浸泡两种方式感染草鱼。结果表明:该菌株能感染草鱼,且具较强毒力,腹腔注射0.2mL该菌液(3×109cfu/mL),可导致受试草鱼100%死亡;创伤浸泡感染(3×108cfu/mL),死亡率也达100%,受感染鱼出现与自然感染相似的类似赤皮病症状。对该病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主要理化特性分析,初步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 onas aeruginosa。进一步对该菌进行分子鉴定,共选用16S rRNA、RNA聚合酶β亚单位(rpoB)和促旋酶亚单位蛋白(gyrB)3个基因进行鉴定分析。序列克隆与BLAST分析结果显示,这3个基因均与GenBank上登录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相应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16S rRNA、rpoB和gyrB基因与已知铜绿假单胞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在99%、98%和93%以上。综合生理生化与分子鉴定结果,可判定所分离的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阿米卡星、菌必治、氟哌酸和妥布霉素等11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和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罗红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苯唑青霉素、新霉素和头孢氨苄等16种药物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0.
栗山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野外观察和室内试验,对栗山天牛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栗山天牛羽化后未交配的雌成虫75.86%,怀有未成熟卵粒,平均未成熟卵为8.53粒/♀;成熟卵平均23.76粒/♀。产卵前期平均为4.6d,产卵期平均14.8d,产卵量平均33.2粒/♀。雌虫寿命平均22.3d,雄虫寿命略短,平均19.1d。栗山天牛危害主要分布在上坡、山脊和阳坡的栎树。人工捕捉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成虫防治技术,前期和盛期捕捉到的雌虫大多数怀卵量较大。利用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防治天牛幼虫和蛹是主要的防治技术,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