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86篇 |
免费 | 389篇 |
国内免费 | 78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45篇 |
农学 | 421篇 |
基础科学 | 447篇 |
670篇 | |
综合类 | 4146篇 |
农作物 | 598篇 |
水产渔业 | 364篇 |
畜牧兽医 | 1250篇 |
园艺 | 664篇 |
植物保护 | 4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0篇 |
2023年 | 152篇 |
2022年 | 366篇 |
2021年 | 368篇 |
2020年 | 355篇 |
2019年 | 310篇 |
2018年 | 231篇 |
2017年 | 344篇 |
2016年 | 230篇 |
2015年 | 388篇 |
2014年 | 402篇 |
2013年 | 529篇 |
2012年 | 732篇 |
2011年 | 767篇 |
2010年 | 801篇 |
2009年 | 626篇 |
2008年 | 634篇 |
2007年 | 608篇 |
2006年 | 438篇 |
2005年 | 368篇 |
2004年 | 263篇 |
2003年 | 155篇 |
2002年 | 141篇 |
2001年 | 156篇 |
2000年 | 137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5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甘薯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模拟甘薯淀粉提取过程获得甘薯渣,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研究了各种酶添加量对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确定糖化酶为主要酶,并且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糖化酶酶解条件(温度、时间、pH值)的最优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各种酶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α-淀粉酶1.4mL/g、胰蛋白酶0.5mL/g、糖化酶为5.0mL/g,其中,糖化酶是影响提取率的主要酶。糖化酶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60℃,时间40min,pH值4.5。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甘薯渣膳食纤维产品,对产品进行分析表明,总膳食纤维提取率为81.6%,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可达25.7%,甘薯渣膳食纤维的膨胀力和持水力分别达到3.42mL/g和665%。 相似文献
83.
84.
本试验以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为实验动物,采用PCR-RFLP技术对-酪蛋白基因(CSN3)片段的Ⅰ的酶切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2个山羊群体中均存在CSN3基因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且均有A、B两个等位基因。辽宁绒山羊群体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6和0.54;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31和0.69。CSN3基因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辽宁绒山羊群体中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0.01),在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0.05),但两个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0.01)。 相似文献
85.
为了解西藏地区牦牛品种或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本研究从33个RAPD多态性引物中筛选出8个条带清晰且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对西藏地区的巴青牦牛、类乌齐牦牛、丁青牦牛、桑日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江达牦牛、康布牦牛、桑桑牦牛、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等11个类群的核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并用Nei氏标准距离和UPGMA聚类法分析了类群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西藏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在0,185 7~0.405 3之间,其中帕里牦牛最小(0.185 7),说明相对较纯,群体较整齐;而工布江达牦牛最大(0.405 3),显示该群体内部具有较多的遗传变异.(2)在11个类群中,其遗传多样性指数大小分别为:工布江达牦牛(0.405 3)>江达牦牛(0.353 6)>斯布牦牛(0.344 8)>康布牦牛(0.342 8)>嘉黎牦牛(0.332 3)>桑日牦牛(0.282 3)>巴青牦牛(0.279 3)>桑桑牦牛(0.269 8)>丁青牦牛(0.259 7)>类乌齐牦牛(0.224 1)>帕里牦牛(0.185 7),具有西藏东部牦牛类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而西部牦牛类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的趋势,预示着西藏东部可能是牦牛的起源地之一.(3)遗传距离构建的分子聚类关系图表明: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分为2大类,帕里牦牛(PL)为一类,其余10个牦牛类群为另一类.综上所述,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品种或种群内的遗传分化显著,这是西藏牦牛业持续发展和牦牛适应外界环境的遗传基础,是将来培养牦牛新品种或品系的重要基因资源;西藏牦牛品种可分为2大类群. 相似文献
86.
88.
89.
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3′非编码区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用型鸡虽在试验条件下可以感染ALV-J,但自然感染时很少引起发病.然而,近年来在中国蛋鸡群中ALV-J发病严重,本研究对2008年以来ALV-J蛋鸡分离株的3′非编码区(3′UTR)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89.5%(17/19)的ALV-J蛋鸡分离株的3′UTR出现了205 bp的缺失,94.7%(16/17)ALV-J蛋鸡分离株保留了完整的E元件.84.2%(16/19)的ALV-J蛋鸡分离株的U3区序列与肉鸡分离株的相似性低于92.5%,所有转录调控元件高度保守.ALV-J蛋鸡分离株的E元件和U3区均出现了多个碱基的突变.这些结果表明,ALV-J蛋鸡分离株的E元件和U3区正在迅速的演化,明显不同于肉鸡分离株的序列特征.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ALV-J引起蛋鸡群发病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9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3~6周龄的雏鸡。该病于1957年首次发现于美国Gumboro地区。50年来,IBD一直威胁着养禽业的发展。免疫抑制、抗原变异,特别是超强毒株(vvIBDV)的出现,使得该病的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国际兽疫局(OIE)已将IBD列为“影响社会经济的重要疾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