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41篇
  免费   764篇
  国内免费   1753篇
林业   1767篇
农学   2187篇
基础科学   1253篇
  2359篇
综合类   5247篇
农作物   1003篇
水产渔业   629篇
畜牧兽医   2183篇
园艺   659篇
植物保护   971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12篇
  2022年   590篇
  2021年   685篇
  2020年   663篇
  2019年   636篇
  2018年   453篇
  2017年   642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757篇
  2014年   715篇
  2013年   975篇
  2012年   1183篇
  2011年   1126篇
  2010年   1110篇
  2009年   1006篇
  2008年   909篇
  2007年   867篇
  2006年   798篇
  2005年   661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74篇
  2001年   298篇
  2000年   287篇
  1999年   291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180篇
  1996年   208篇
  1995年   212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73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0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世界性病害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症状、病原菌、寄主及分布、病害发生规律、病原菌致病性分化、分子生物学检测、抗病育种、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2.
多氯联苯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当前对多氯联苯这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水生生物生态毒性的研究现状,详细论述了多氯联苯的来源、分布、污染现状,以及迁移变化、生物富集等环境行为和其降解方法。水生生物是人类最主要的食品之一,为食物链安全和生物个体的健康,有必要更深入地研究PCB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并提供更详尽的基础生物学依据,同时也进一步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3.
为提高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的热电转换效率,该文设计聚光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利用槽式抛物面反射聚光镜进行聚光,经集热体转换为热能后提高温差发电器(thermoelectric generator,TEG)热端温度,冷端采用扁平热管作为传热元件,利用水冷散热,增大TEG冷热端温差,提高装置输出功率及热电转换效率。对装置建立能量转换平衡方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不同太阳辐射强度对热损失、光热转换效率及热电转换效率的影响。为解决多个热电模块串联在一起,无法使每个模块都工作在最大功率输出状态,从而导致整体输出功率降低的问题,采用集中-分布混合式最大功率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试验结果表明,经过MPPT后装置能很快达到最大功率输出点,且输出功率稳定,运行30 min输出功率增加3.2 W。搭建了装置的性能测试平台,对基于槽式抛物面反射聚光与扁平热管水冷散热的聚光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冷却水流量的增加装置输出功率得到提高,当冷却水流量达到8 L/min后,输出功率趋于平缓;随着温差的增大装置的最佳匹配负载逐渐增加。装置的全天性能试验表明,试验期间装置最大输出功率为30.1 W,平均输出功率27.8 W,试验期间发出电量222.4 W·h,热电转换效率最大为5.4%,装置最大效率4.1%,该装置在远程传感器供电和微功耗供电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4.
为明确垦稻26和龙粳31高产优质栽培的株行距和穴苗数处理,采取裂区设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群体因品种而异,垦稻26在株距10cm、行距30cm、5苗/穴产量最佳,龙粳31则以株距13.3cm、行距27cm、9苗/穴产量最佳;垦稻26在5苗/穴、行株距30cm×10cm处理,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不利于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较低,利于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且食味评分值高达86.5,显著高于最低处理;龙粳31在5苗/穴、行株距27cm×13.3cm处理,碾磨品质较高,不利于营养品质和外观品质的改善,食味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食味评分值高达86.0,与最低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高产优质栽培要因品种选择适宜的穴苗数和株行距,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最为快捷、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5.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有益微生物,能与大约80%的陆生高等植物形成共生体。由土传病原物侵染引起的土传病害被植物病理学界认定为最难防治的病害之一。研究表明,AM真菌能够拮抗由真菌、线虫、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土传性植物病害,诱导宿主植物增强对病虫害的耐/抗病性。当前,利用AM真菌开展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已经引起生态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基于此,围绕AM真菌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从AM真菌改变植物根系形态结构、调节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改善植物根际微环境、与病原微生物直接竞争入侵位点和营养分配、诱导植株体内抗病防御体系的形成等角度,探究AM真菌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机理,以期为利用AM真菌开展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本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6.
经数年抗性鉴定表明,杂交育成的中熟早籼新品种HA79317-4和湘早籼3号(HA79317-7)抗白叶枯病、稻瘟病、褐飞虱、白背飞虱、黑尾叶蝉,而且抗性稳定。1981—1987年品比、省区试、南方稻区区试及大面积生产实践结果表明,亩产400公斤左右,比当地同熟期主栽品种增产5.81—11.01%,于1985年评为全国优质米品种,获农牧渔业部奖状和金杯奖。这两个新品种适宜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以南地区种植,至1987年省内外已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67.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因其药用价值高近年来被大量、无节制采挖,致使野生黄芪资源几近枯竭。探究黄芪适宜生长的土壤,将为人工驯化黄芪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加格达奇市连续多年人工种植黄芪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2个典型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及土壤养分。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结构疏松,孔隙度较大,土壤颜色较深,干态为黑棕色,润态为黑色;淀积层及母质层土壤结构坚实,孔隙度较小,土壤颜色随着层次加深,颜色逐渐变黄、变棕。表层土壤质地肥沃,多以壤土为主;表层有机质含量高,分别为122.07、110.09 g/kg,占其整个土壤剖面有机质含量的52%和82%,土壤剖面有机质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一个骤降的趋势;表层土壤全氮含量较高,分别为6.58、8.87 g/kg,而土壤全磷含量较低,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表层土壤的全磷含量分别为0.07、1.01 g/kg,土壤酸碱度在pH 5.11~6.35之间。黄芪适应生长土壤质地疏松,土壤温度状况为寒冻性、土壤水分状况为湿润,土壤肥沃,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全氮含量也较高,而全磷含量较低,土壤呈弱酸性至中性。  相似文献   
68.
考虑分段土壤作用力的振动减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振动载荷作用下耕作土壤作用力复杂多变,为研究入土角、振幅、振频对土壤作用力、牵引阻力的影响,将耕作土壤视为粘弹性材料,根据深松铲对土壤进行切削、提升、再切削,建立考虑分段土壤作用力的振动深松机-土壤系统的力学模型,采用渐近法与数值积分求解分析该模型,分析表明入土角为45°、振幅为0.001 m、振频为10 Hz时,土壤作用力较小。利用振动深松机进行试验研究,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利用振动可以减小土壤作用力,降低拖拉机牵引阻力,提高土壤深松质量。  相似文献   
69.
以无损检测为前提,采用激光为激发光源,对杨树活体叶片进行荧光光谱采集,对采集到的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水分利用效率的荧光光谱敏感波段,建立基于叶片温度修正下的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与荧光光谱的数学回归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0.975.并对建立的数学回归模型进行效果检验,相关系数r=0.8746,模型的检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0.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汽车底盘协调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电子控制系统主动干预车辆的纵向、横向和垂向动力学特性,可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纵性,进而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将主动转向、主动横摆力矩控制和主动悬架结合,根据轮胎的力学特性,利用模型预测控制策略,通过轮胎力分配,实现底盘三向动力学的协调控制,并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两向动力学协调控制相比,该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整车的主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