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4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90篇
林业   220篇
农学   200篇
基础科学   168篇
  334篇
综合类   635篇
农作物   134篇
水产渔业   102篇
畜牧兽医   690篇
园艺   89篇
植物保护   12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2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8篇
  1974年   12篇
  1971年   8篇
  1970年   13篇
  1968年   12篇
  196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复合沙棘籽油软胶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复合沙棘籽油软胶囊的免疫凋节作用,结果表明:该胶囊内容物按日摄入量27.5mg/kgBW,275mg/kgBW,825mg/kgBW给小鼠灌胃,通过对免疫器官重量测定、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和NK细胞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高原金果牌耐福软胶囊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2.
津绿2133是以R2782116121为母本、D158321R278为父本杂交育成的适宜保护地栽培的黄瓜杂交一代新品种.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株型中等,雌花节率60%以上,中熟;第一雌花节位位于主蔓5~6节;商品瓜长35 cm左右,瓜把短,刺密,瘤中等,果肉淡绿色,瓜皮深绿色,单瓜质量在200 g左右;田间表现耐热性好,高抗霜霉病和枯萎病;早春保护地栽培每667 m2平均产量10000 kg左右;适宜全国春、夏、秋保护地栽培;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  相似文献   
33.
相对湿度作为干燥介质的重要参数,对干燥热质传质过程和干燥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但由于相对湿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机理及优化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导致相对湿度的调控方式多依靠经验,造成干燥效率低、品质差、能耗高等问题。对于传质过程,降低相对湿度能够增大对流传质系数,加快物料表面水分蒸发;而对于传热过程,升高相对湿度能够增大对流传热系数,加快物料升温速率。相对湿度较高时,物料升温速率快,内部水分迁移量增大,但表面水分蒸发量较小;而当相对湿度较低时,物料升温速率较慢,内部水分迁移量较小,但表面水分蒸发量较大。相对传热和传质过程的影响此消彼长,互相耦合。高相对湿度主要体现为对传热过程的影响,低相对湿度主要体现为对传质过程的影响。高相对湿度能够抑制物料表面的结壳,并能够提高复水性,降低收缩率。阶段降湿及多阶段降湿干燥方式下物料表面形成和保持了蜂窝状多孔结构,能够提高干燥效率和品质。基于监测物料温度的相对湿度调控方式被验证为较忧的相对湿度控制方式。阶段降湿干燥方式适用性的实质为:干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流传热热阻和内部导热热阻的相对大小,及对流传质阻力和内部传质阻力的相对大小,不同干燥条件和物料种类、厚度会影响以上传热传质阻力的大小,从而呈现出不同适应性的结果。当阶段降湿干燥过程中传热毕渥数>1且传热毕渥数>0.1时,说明阶段降湿干燥过程适用于此物料的干燥。该文综合论述了相对湿度对果蔬热风干燥过程中热质传递及干燥品质的影响,优化调控策略及适用性范围4个方面内容,明确了果蔬热风干燥过程中相对湿度的影响机理,为相对湿度的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4.
为了给变温干燥工艺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实现基于含水率变化的干燥温度自适应控制,该研究设计了具有物料含水率在线检测功能的温度自适应控制系统。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建立了以质量检测值、气流冲击速度、称重传感器弹性基体温度、气流冲击距离为输入,物料真实质量为输出的含水率在线检测模型。进行了含水率在线检测模型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满足变温干燥工艺中含水率在线检测的精度要求,5组含水率在线检测模型验证试验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依次为0.9934和1.20%。该文设计了改进神经网络-PID(improved neural network-PID,INN-PID)控制器来实现变温干燥工艺中的温度控制。在MATLAB软件中以单位阶跃信号为输入对PID、神经网络-PID(neural network-PID,NN-PID)和INN-PID控制器的动态性能进行仿真。对3种控制器分别进行了50~55 ℃的干燥温度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在仿真试验中,INN-PID控制器的控制稳定性和调节时间均显著优于另外两种控制器;干燥温度控制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存在近似相同的规律,INN-PID控制器的峰值时间是208.00 s,调节时间是120.59 s,最大超调量是4.87 %,满足变温干燥过程中温度控制的要求。该研究在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机中搭建了温度自适应控制系统,进行了基于含水率变化的温度自适应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对基于含水率变化的变温干燥工艺中的干燥温度进行快速且有效的调节。该研究对提高干燥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以及开发新的变温干燥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领域的多信息融合检测和控制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相对湿度对胡萝卜热风干燥过程中热质传递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为了揭示胡萝卜热风干燥过程中阶段降湿的促干机制,该研究在干燥温度60℃、风速3.0 m/s条件下,研究了相对湿度(20%、30%、40%、50%)及第一阶段相对湿度50%保持不同时间(10、30、60、90 min),然后第二阶段相对湿度恒定为20%至干燥结束,干燥过程中对流传热系数、对流传质系数和物料表面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30%、40%和50%相对湿度下,干燥初始时刻对流传热系数分别为42.9、64.7、135.1和178.9W/(m2·℃),提高相对湿度能够显著提高预热阶段的对流传热系数(P0.05),相对湿度越高,物料升温速率越快。物料吸收总热量、水分蒸发消耗热量占比均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物料升温消耗热量占比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相对湿度为20%时,对流传质系数为1.01×10-6~2.54×10-6m/s;相对湿度为50%时,对流传质系数为0.26×10-6~1.12×10-6 m/s;降低相对湿度,能够显著的提高对流传质系数。相对湿度50%保持30min后降为20%干燥条件下,当干燥时间大于1.5 h后,对流传质系数大于相对湿度50%分别保持10、60和90 min干燥条件下的对流传质系数,此条件下干燥时间也最短。相对湿度50%干燥条件下有利于保持胡萝卜表面的多孔结构,而相对湿度20%干燥条件下,胡萝卜表面因干燥速率过快而导致水分迁移孔道发生收缩堵塞的现象。阶段降湿提高胡萝卜干燥效率的机制在于:干燥升速阶段,高相对湿度提高了对流传热系数,使得物料迅速升至较高温度;且利于维持物料表面多孔结构,有助于内部水分的扩散迁移;干燥恒速和降速阶段,低相对湿度提高了对流传质系数。研究结果可为求解干燥过程中的对流传热系数和对流传质系数提供理论依据,揭示阶段降湿的促干机理,并为阶段降湿干燥方式在农产品的干燥加工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6.
针对连续式捆烧设备在连续进料过程中,秸秆捆连续稳定燃烧性能差、挥发分气体燃烧不充分、秸秆捆难燃尽,而导致热效率低、排放高的问题,该研究基于分级燃烧原理与秸秆捆燃烧特性,在设计计算过程中,对燃烧、换热、配风系统等较为重要设计参数给出了合理的参考值,并通过烟气预热干燥秸秆捆、增加挥发分二次燃尽的三级风、往复炉排增加捆间间隙等方式提高秸秆捆的燃烧性能。设备试制后,利用玉米秸秆捆为燃料开展了热工与排放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连续式秸秆捆烧锅炉的平均热效率为80.37%,颗粒物、NOx、SO2平均排放质量浓度分别为48、197、7 mg/m3,环保与能效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与国家标准。并对建立的采暖示范工程进行排放、污染物等测算,结果表明采用秸秆捆烧供暖单位面积可减少标煤使用量23.1 kg/m2,CO2当量排放量58 kg/m2。该研究能为秸秆能源化利用与北方清洁区域供暖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37.
遥感技术获取的区域作物面积与作物面积统计数据间常常存在不一致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物分布遥感制图信息的应用。为获得与作物面积统计数据一致的高精度作物分布遥感制图信息,该研究以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为研究区,以时序Sentinel-2遥感影像生成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为研究数据,将冬小麦面积目视解译数据作为遥感提取的区域冬小麦面积总量参考,提出基于复合型混合演化算法(Shuffled Complex Evolution-University of Arizona, SCE-UA)和区域作物种植面积总量控制的NDVI时序相似性阈值优化冬小麦分布制图方法,并进行精度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不同生育阶段NDVI时序相似性及其相似性组合的冬小麦分布提取精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全生育期NDVI时序相似性获得的冬小麦分布制图结果总量精度达99.99%以上,总体精度达98.08%,Kappa系数为0.96,可以保证遥感提取的区域冬小麦面积与冬小麦种植面积总量控制参考间的高度一致性且能获得较高的作物遥感识别精度。从不同生育阶段NDVI时序相似性及其相似性组合的冬小麦分布提取结果可知,利用出苗期-分蘖期、返青期-拔节期的NDVI时序可获得高精度冬小麦分布提取结果,而利用抽穗期-成熟期的NDVI时序数据提取冬小麦结果则精度较低,且综合不同生育阶段NDVI时序数据有利于冬小麦制图精度的提高。该研究可为高精度冬小麦分布提取和制图技术及其方案优化提供一定参考依据,也可为遥感数据和作物面积统计数据融合的大范围农作物分布遥感制图及统计数据空间化提供一定技术方法参考和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38.
《贵州农业科学》2006~2007年载文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农业学术期刊,是展示农业科研水平的窗口,在促进农业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创刊35年的《贵州农业科学》是全面反映贵州山区农业特色、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性强、出版稳定、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是全国重要的信息数据库来源期刊[1]。近年来,该刊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是中国期刊网、万方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其影响因子逐年提高,影响面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组稿,在结合《贵州农业科学》已有的载文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2006年第1期至20…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研究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区植被覆被变化与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旨在为该区生态治理与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2000—2018年MODIS/NDVI数据为基础,结合时序内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数据,运用趋势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ArcGIS空间叠加与通径分析方法,总结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环境要素对绿洲区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 ①2000—2018年塔里北缘绿洲不同植被类型总体处于波动上升态势,增长速率为0.033/10 a;植被覆盖类型的增长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栽培植物、灌丛、阔叶林、草甸、荒漠、草原、湿地、针叶林和高山植被;②在气象因素中,气温与绿洲区植被主要呈负相关,负相关区域面积占绿洲区72.15%。③在人为环境要素中,林业总产值和牧业总产值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控因子。[结论] 在所选环境要素中,气温对NDVI的综合作用最强,林业总产值次之,牧业总产值对NDVI作用较弱。剩余通径系数为0.26,说明还有部分因素对NDVI增加有较明显的影响,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河北省坝上地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对河北省坝上地区近40 a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生态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并对未来趋势作出预测,为该地区生态建设和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坝上地区1980—2018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及通过土地转移矩阵、空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揭示和预测该区1980—202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评估该区生态风险水平。[结果](1)整个研究期间,坝上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所占比例近50%,其中,1980—2018年,耕地、林地扩张面积均超过300 km~2,草地减少近616.60 km~2,水域面积缩减36.04%,其中耕地、林地、草地之间的互相流转程度较为剧烈,空间变化上表现为各地类的重心在2000—2010年明显迁移。(2)1980—2026年,坝上地区6个时期内生态风险值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均在0.500左右,其空间分布表现出较高的趋同集聚性。(3)近40 a来,坝上生态风险水平升至为高风险级,其区域增加了123.22 km~2,较高风险区域分布在城镇地区,据CA-Markov模型预测,未来坝上地区中等及中等以上风险区域持续扩张,丰宁县和围场县将分别出现小规模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结论](1)近40 a来坝上地区草地退化严重,水域面积显著减少,原因系安固里淖干涸所致。(2)该区生态风险水平与土地格局分布具有较强相关性,且在未来会继续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