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5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苏南典型区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典型区,研究农田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昆山市土壤全Cu含量平均为28.48 mg/kg,变异系数为34.23%;全Zn含量为114.79mg/kg,变异系数为89.55%。土壤有效态Cu含量为3.17~23.51 mg/kg,平均8.37 mg/kg,变异系数为56.31%。土壤Cu的活化率为31.02%,变异系数为34.79%。土壤有效态Zn含量为0.99~16.53 mg/kg,平均3.73 mg/kg,变异系数为87.15%。土壤Zn的活化率为3.56%,变异系数为78.09%。(2)土壤全Cu含量是影响有效态Cu含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0.01 mm黏粒含量也是影响有效态Cu含量的重要因素;全Zn是影响有效态Zn含量的相对重要的因素。<0.01 mm黏粒含量是影响Cu活化率的最主要因素;pH是影响Zn活化率的相对重要因素。(3)土壤有效态Cu,Zn含量在不同功能区和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土壤Cu的活化率在不同功能区和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化工区和中部平原区含量较高。土壤Zn的活化率在不同功能区表现为菜地区显著高于化工区和印染造纸区,在不同地貌区以北部洼区较高,南部湖荡区较低,差异不显著。(4)土壤有效态Cu,Zn含量和土壤Cu,Zn活化率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62.
根据GenBank上已有的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的基因序列,设计并人工合成引物.将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的基因全长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GEX- 4T-1上,构建重组表达载体tdhA/pGEX- 4T-1和tdhS/pGEX- 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得到表达的工程菌株.优化诱导表达条件,表达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转化有重组质粒tdhA/pGEX- 4T-1,tdhS/pGEX- 4T-1的BL21可稳定高效地表达可溶形式的目的蛋白.表达产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用GST琼脂糖珠柱亲和层析纯化.溶血实验表明,表达的蛋白具有溶血活性.  相似文献   
63.
为了明确向日葵黄萎病菌间毒素产生能力以及致病力存在着分化现象,本文选取5种不同培养型的向日葵黄萎病菌对其菌落生长速度、粗毒素含量、毒素致萎活性及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的黄萎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菌株生长速度、粗毒素产生量及其致萎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粗毒素产生能力高的菌株,其致萎能力也强,如菌株V33(产生大量微菌核)、V21(不产生微菌核)、V27(产生一定量的微菌核及气生菌丝)的粗毒素分泌量分别为0.36、0.34、0.23mg/mL,其72h的致萎指数为58.33、52.08、37.50。采用纸钵撕底蘸根法对供试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其中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V33,其病情指数为53.97;其次是菌株V21和V39(产生大量微菌核)其病情指数分别为45.91和43.35;菌株V27的致病力最弱,其病情指数为37.44。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的强弱与其分泌的粗毒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169,P<0.05),但与其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微菌核的数量没有相关性。向日葵黄萎病菌毒素的分泌量是决定其致病力分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4.
为了解日粮能量水平对泌乳奶牛生殖机能的影响,选取年龄、体重、胎次、泌乳量相近的健康泌乳奶牛40头,按添加过瘤胃脂肪量分为高(H,400g/d/头)、中(M,300g/d/头)、低(L,200g/d/头)和对照组(不添加过瘤胃脂肪)四组,每组10头,试验期为产后30d至70d。产后30d、45d、60d、70d以及发情时记录试验奶牛采食量、体况分,记录繁殖性能,检测奶牛血浆GLU、BUN、ALB、TP、LH、FSH、E2、P4和PG浓度,结果显示:1)试验奶牛繁殖性能高低依次为H组、M组、L组和对照组。2)血浆GLU水平H组〉M组〉L组〉对照组;BUN水平L组〉M组〉H组;ALB和TP各组间无差异。3)血浆LH、FSH、E2水平随能量摄入增加而升高。这些结果提示:高能量摄入能缓解奶牛能量负平衡,促进卵泡正常性周期活动,从而提高奶牛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65.
向日葵菌核病生防细菌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供试的土壤中分离得到50个细菌分离物。经平板抑菌实验,筛选出10个对菌核菌(Selerotiniascleroti orum)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的菌株。进一步对峙培养,拮抗细菌对菌核菌的拮抗效果最佳的为A03和DE,测其抑菌带宽度分别为6.3mm、12.1mm。  相似文献   
66.
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工具,拟建三方重复博弈模型,从利益博弈的视角研究现实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供给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即政府、企业和市民的供给行为.从选择合适的决策策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强化供给的利益平衡给出策略选择建议,力图调动各参与主体在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供给中的积极性,以破解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供给困境,应对农村地区日益恶化的水环境.  相似文献   
67.
用区域化变量理论和半方差函数研究测试区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具有空间变异性,属于中等程度变异.通过对其半方差函授进行拟合,其E-W方向的变异程度主要由含水介质本身的空间结构引起.S-N向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其空间变异程度主要由随机性引起.  相似文献   
68.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中1H NMR技术方法筛选出Ⅰ型酮病、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浆差异性代谢物。【方法】选取产后7—28 d,平均胎次为2—3胎的实验奶牛50头。根据血糖(Glc)、β-羟丁酸(BHBA)和游离脂肪酸(NEFA)的含量与临床发病特点分为Ⅰ型酮病、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组,其中Ⅰ型酮病20头,Ⅱ型酮病为20头,健康对照组为10头。当患病牛血中BHBA>1.20 mmol·L-1,Glc<2.50 mmol·L-1,NEFA>0.50 mmol·L-1时,被认为患I型酮病;当患病牛血浆中BHBA>1.20 mmol·L-1,Glc>2.80 mmol·L-1, NEFA>0.50 mmol·L-1时,被认为患II型酮病;当奶牛血中BHBA<1.00 mmol·L-1,Glc>3.75 mmol·L-1,NEFA<0.40 mmol·L-1时,被认为健康对照组。运用代谢组学中1H NMR技术对实验奶牛的血浆代谢物分析,获得相应的代谢图谱,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模式判别,从而寻找潜在的生物标记物。【结果】通过1H NMR分析,Ⅰ型酮病、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的代谢图谱差异明显,3组代谢产物各自聚集,分散区域显著。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比较,获得7种血浆差异代谢物,主要为丙氨酸、赖氨酸、β-羟丁酸、丙酮、乳酸等,其中血浆中β-羟丁酸、丙酮、乳酸浓度升高;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肌酸浓度呈现下降。Ⅰ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获得19种血浆差异代谢物,主要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肌酸、β-羟丁酸、丙酮等,其中β-羟丁酸、丙酮浓度升高;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丙氨酸、肌酸、肌醇、β-葡萄糖、谷氨酰胺、谷氨酸、柠檬酸、α-葡萄糖、甲酸、甘氨酸、O-乙酰葡萄糖胺、磷酸胆碱浓度呈现下降。Ⅰ型酮病与Ⅱ型酮病比较,获得24种血浆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柠檬酸、组氨酸、β-葡萄糖、异亮氨酸、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其中β-羟丁酸、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异亮氨酸、缬氨酸、丙酮、亮氨酸、乙酸浓度升高;柠檬酸、酪氨酸、组氨酸、肌醇、谷氨酰胺、β-葡萄糖、苯丙氨酸、谷氨酸、α-葡萄糖、赖氨酸、甲酸、甘氨酸、磷酸胆碱、丙氨酸、O-乙酰葡萄糖胺浓度呈现下降。【结论】1H NMR技术与多元统计分析的有效结合能够有效的筛选出Ⅰ型酮病、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浆差异性代谢物,为进一步探究奶牛Ⅰ型酮病、Ⅱ型酮病的发病机理和诊断与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9.
为探讨奶牛酮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选取产后14 d的酮病组(T)16头和健康对照组(C) 24头奶牛,比较酮病与对照组在能量平衡、肝功能状况、氧化应激、胰岛素敏感性以及耐糖量试验的差异.结果显示:酮病奶牛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肝功能指标中酮病组奶牛血浆天门冬氨酸转移酶、直接胆红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总胆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胆碱酯酶含量极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表明病牛肝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酮病组奶牛血浆丙二醛、超氧化歧化酶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表明病牛处于氧化应激状态;酮病奶牛血浆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表明病牛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葡萄糖耐量试验显示部分酮病奶牛血糖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注射完葡萄糖120min后血糖浓度高达4.24 mmol/L,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6),表明病牛存在胰岛素抵抗.奶牛酮病与胰岛素抵抗存在密切的关系,可能与肝功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70.
X4(Pseudomonas fluorescens biovar Ⅲ)是利用直接生物测定的方法从甜瓜表面分离得到的生防菌株,此菌株并不产生抗生素2,4-DAPG,但对多种甜瓜采后病害具有较好生防能力。本试验利用Tn5转座子携带2,4-DAPG合成基因簇整合到X4上,得到改良菌株X4-G。经PCR检测和TLC检测导入成功,并且确定可在改良菌株X4-G中稳定存在。拮抗试验中,菌株X4和X4-G对甜瓜采后病害病原菌Fusarium spp.和Trichothecium roseum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株X4和工程菌株X4-G在甜瓜上对T. roseum生防效果均达到80%以上,且X4-G的防效优于X4。表明通过染色体整合抗生素2,4-DAPG合成基因可提高甜瓜采后病害生防菌株生防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