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7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70篇
林业   75篇
农学   181篇
基础科学   78篇
  171篇
综合类   1136篇
农作物   143篇
水产渔业   121篇
畜牧兽医   376篇
园艺   151篇
植物保护   9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规模化养猪具有综合应用先进技术、生产效益高、利于产业化开发等技术及经济优势,已成为我国养猪业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62.
本试验旨在研究枸芪多糖对育肥猪肠黏膜免疫调控的关键基因,阐明其对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可能作用机理.选用80~90日龄的健康育肥母猪18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的枸芪多糖,试验期90 d.采集育肥猪的空肠肠段,提取RNA后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免疫...  相似文献   
63.
本研究以斜带石斑鱼肝细胞为实验对象,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进行原代培养,旨在探讨稳定可靠的斜带石斑鱼肝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和胰蛋白酶(含EDTA)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并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肝细胞,细胞悬液于DMEM/F-12、M199和L-15培养液中培养;细胞活力及数量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并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同时,测定不同时间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白蛋白(ALB)和尿素氮(BUN)的含量,以分析肝细胞生长状态。结果表明,组织块方法不适于斜带石斑鱼肝细胞的培养,未见细胞从组织块中迁出,而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良好稳定的培养效果,细胞产量达到1.6×108个/g肝重,活细胞数达到95%;L-15培养基细胞生长明显优于DMEM/F-12和M199培养基;启动原代培养的48~72 h阶段肝细胞生长代谢旺盛,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显著降低,ALB和BUN含量显著升高。结果显示,0.25%的胰蛋白酶常温消化法适合斜带石斑鱼肝细胞的分离,斜带石斑鱼肝细胞原代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L-15培养基,肝细胞在启动原代培养的48~72 h生长代谢旺盛。  相似文献   
64.
氯钾离子共体诱导黄瓜对霜霉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黄瓜幼苗子叶期及第一真叶期用浓度为2g/kg、5g/kg、10g/kg、15g/kg、20g/kg的氯钾离子共体液进行诱导处理,可使黄瓜植株产生对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 cubensis(Berk.et Curt.) Rostov.]的抗病性。在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中,经2g/kg、5g/kg、10g/kg、15g/kg、20g/kg浓度的氯钾离子共体液诱导处理的植株比对照植株推迟发病3~6d,平均病株率分别比对照降低25.26%、26.63%、31.46%、39.12%和33.38%,平均病叶率分别比对照降低22.89%、28.08%、34.02%、38.36%和36.59%,平均病情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18.32%、28.97%、34.80%、35.89%和36.7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平均相对免疫效果分别为31.99%、43.75%、51.23%、53.43%和53.70%。在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中,自诱导后第6d接种各处理浓度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38.51%、44.86%、40.81%、43.00%和43.33%,且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植株产生对霜霉病诱导抗性的迟滞期为2~4d,潜育期为7~9d,诱导抗性保持的有效期达27d。氯钾离子共体液诱导处理的最佳浓度为10g/kg和15g/kg。  相似文献   
65.
[目的]为了研究鲮鱼鱼皮胶原蛋白水解物的分子量的分布及抗氧化活性。[方法]分子量分布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鱼皮用碱性蛋白酶2709处理。[结果]最佳水解条件为:pH 10.0、反应温度55℃、底物浓度为80 g/L、酶和底物比4%,水解时间3 h。两种方法分析水解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为400~1 800 Da,大多数胶原蛋白短肽的分子量在1 400 Da以下。[结论]结果表明,鱼皮水解物是一种潜在的抗氧化物。  相似文献   
66.
通过混养生态系统模拟试验研究了紫贻贝(Grateloupia lanceolata)和披针形蜈蚣藻(Mytilus edulis)不同养殖密度组合下的生态混养状况。选取壳长(45.14±3.85)mm的紫贻贝和长度(62.48±7.38)mm的披针形蜈蚣藻,采用5种湿重配比进行混养实验,分别为G1(1∶0)、G2(1∶0.25)、G3(1∶0.5)、G4(1∶1)和G5(1∶2)。每种组合中紫贻贝密度均为0.63 ind·L~(-1),而披针形蜈蚣藻密度分别为0 g·L~(-1)、1.25 g·L~(-1)、2.5 g·L~(-1)、5 g·L~(-1)、10 g·L~(-1)。36 d后,G3组中紫贻贝特定生长率为(0.21±0.03)%·d-1,极显著高于其它混养组[(0.11±0.028)~(0.21±0.03)%·d-1,P0.01],而单养组的紫贻贝特定生长率仅为(0.063±0.022)%·d-1;G3组中披针形蜈蚣藻特定生长率为(0.96±0.20)%·d-1,极显著高于其它混养组[(0.62±0.16)~(0.96±0.20)%·d-1,P0.01]。G3组生态系统对营养盐(NO_3~--N、NO_2~--N、NH_4~+-N、PO3-4-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38±1.40)%、(96.79±1.97)%、(98.38±2.06)%、(96.86±3.16)%,显著高于G2组(P0.05),而与G4和G5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当紫贻贝与披针形蜈蚣藻湿重比为1∶0.5时,可以取得较好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67.
烟草有机酸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综述了烟草有机酸的种类及其对烟叶品质的影响,阐述了不同烟草品种、地域、烟叶的组织结构、外源化学物质等对烟叶有机酸含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和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68.
2010年9~10月,对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类20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类9种,占45.0%;原生动物7种,占35.0%;桡足类3种,占15.0%;枝角类1种,占5.0%;数量均值为1132ind.L-1。原生动物数量较多,占69.4%;轮虫类次之,占30.3%;桡足类仅占0.3%;生物量均值为0.206mg·L-1。轮虫类生物量最高,0.137mg·L-1,占66.5%;桡足类0.045mg·L-1,占21.9%;原生动物仅占11.6%;优势种类为原生动物的沙壳虫Difflugia sp.、侠盗虫StrobiLidium sp.、焰毛虫Askenasia sp.;轮虫类的蒲达臂尾轮虫Brachionus budapestiens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nauplius为主。多样性指数H’、J显示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H’平均值为1.58,J平均值为0.81,表明保护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比较丰富,物种分布均匀度较好,为保护鱼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全株玉米青贮与湿玉米芯饲喂肉牛效果对比,[方法]选择体重450 kg左右的西门塔尔杂交牛30头,随机分为2组,保证精饲料不变,分别饲喂全株玉米青贮与湿玉米芯,试验期70 d。[结果]结果表明,(1)全株玉米青贮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玉米芯组(P<0.01),比玉米芯组高出20.92%,全株玉米青贮组的料重比较玉米芯组低21.16%;(2)每头牛全株玉米青贮组的养殖效益为15.38元/d,比玉米芯组高出52.37%。[结论]综上所述,全株玉米青贮组的饲喂效果优于湿玉米芯组。  相似文献   
70.
施氮量对稻季氨挥发特点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砂土和黏土两种土壤类型上,研究了施氮量对田面水NH4+ N浓度、氨挥发损失量、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剖面氮素含量的影响。施氮后田面水NH4+ N浓度和氨挥发量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施氮后1~3 d达到峰值,黏土要低于砂土;氨挥发损失量为分蘖肥时期>倒4叶穗肥期>基肥时期>倒2叶穗肥期;黏土上稻季氨挥发总损失量为10.49~87.06 kg/hm2,占施氮量的10.92%~21.76%;砂土上稻季氨挥发总损失量为11.32~102.43 kg/hm2,占施氮量的11.32%~25.61%;施氮后氨挥发峰值和田面水铵态氮峰值同步出现,以分蘖肥时期最大,两者比值范围为23.76%~336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增加,氮素积累量也增加,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黏土上的水稻产量和氮素积累量要略高于砂土上的;土壤氮素含量在土壤深度40~50 cm处最低,相应各层土壤氮素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黏土要高于砂土。从氨挥发损失的角度来看,当施氮量超过250 kg/hm2时,氨挥发损失总量将跃增; 而从水稻获得高产的角度来看,施氮量应为300 kg/hm2左右,因此,试验条件下水稻高产且环境安全的适宜施氮量为250~30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