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3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73篇
林业   87篇
农学   187篇
基础科学   78篇
  173篇
综合类   1150篇
农作物   145篇
水产渔业   122篇
畜牧兽医   374篇
园艺   157篇
植物保护   9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多裂肌损伤后,电针"委中"干预对多裂肌损伤过程中钙调蛋白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1 d组、模型3 d组、电针1 d组、电针3 d组,每组8只。电针组双侧"委中"电针,于治疗的第1、3天各组同步取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多裂肌、脊髓、海马组织中CaM、CaMKⅡ、iNOS的含量。结果 模型1 d和3 d组,多裂肌、脊髓、海马CaM、CaMKⅡ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多裂肌、脊髓、海马iNOS含量高于空白组(P<0.05或P<0.01)。电针1 d后,多裂肌、脊髓、海马CaM、CaMKⅡ、iNOS含量显著低于模型1 d组(P<0.05或P<0.01)。电针3 d后,多裂肌、脊髓、海马CaM、CaMKⅡ、iNOS含量低于模型3 d组(P<0.05或P<0.01)。电针3 d后,脊髓、海马CaM、CaMKⅡ及多裂肌CaMKⅡ含量显著低于电针1 d组(P<0.01),多裂肌CaM、iNOS和脊髓、海马iNOS含量与电针1 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裂肌损伤早期,电针"委中"干预可通过抑制CaM、CaMKⅡ的过度激活,减少组织中iNOS的过多产生,减轻组织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992.
瓜州绿洲胡杨林下土壤水分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及ArcGIS中的Kriging空间插值法对瓜州绿洲胡杨林下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QZ、SG和BL三个样地的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TG样地,由于土壤板结,导致其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瓜州绿洲胡杨生长阶段与其林下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且土壤含水量越向...  相似文献   
993.
以抗生素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为目标化合物,以我国南方地区重要蔬菜作物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 L.)为供试作物,采用盆栽实验研究4种形态氮肥(酰胺态氮、硝态氮、铵态氮和氰氨态氮)处理下菜心组织中CIP含量及菜心生理生化特征,并从菜心生理生化角度探讨了不同形态氮肥对菜心CIP吸收和转运能力的差异机制。结果表明,4种氮肥均显著降低了菜心组织中CIP含量,且不同形态氮肥对菜心CIP富集产生显著差异,其菜心地上部和根系中CIP含量依次为酰胺态氮<铵态氮<硝态氮<氰氨态氮,其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20.7% ~ 62.0%,且不同形态氮肥均降低了菜心根部富集系数(BCF)和茎叶转运系数(TF),其中酰胺态氮和铵态氮肥对BCF和TF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同时,施用氮肥均显著提高了菜心生物量、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a和b)的含量,结合分析荧光动力曲线和叶片光系统II(PS II)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现氮肥能有效缓解CIP对菜心叶片PSⅡ中电子传递链的干扰和破坏,且能促进光合作用电子传递过程进而提高叶片光合作用性能,特别是酰胺态氮肥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综上所述,可通过施用不同形态氮肥来调控作物生长和作物体内污染物富集水平,结果可为农田作物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为了研究不同放牧干扰下,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克氏针茅典型草原群落微斑块的生态特性,寻找草原微斑块与草原退化程度的内在联系,以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该区域羊草、冷蒿和野韭群落斑块的植被和土壤特征。结果表明:羊草、冷蒿和野韭斑块都表现出了单优势种的特征,但是三类斑块的群落特征没有显著的差异,如地上生物量、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但是羊草斑块的物种数显著高于冷蒿和野韭斑块;相对于冷蒿和野韭,羊草叶片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NDVI和PRI,表现出羊草在放牧干扰系统中较强的适应性和耐受性;羊草斑块土壤含有较高的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磷,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995.
抗南方根结线虫和抗黄瓜花叶病毒南瓜材料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田间自然感病与人工接种南方根结线虫试验的方法,对10个南瓜材料进行了抗南方根结线虫病和抗黄瓜花叶病毒病初步筛选。结果表明,1~8号材料对黄瓜花叶病毒病均高度敏感,田间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黄化、主根短小、侧根少;9号材料常青藤和10号材料黑籽南瓜对黄瓜花叶病毒均具有抗性,且黑籽南瓜对黄瓜花叶病毒病的抗性达到高抗水平。对于抗南方根结线虫病材料的筛选表明,所有参试材料对南方根结线虫均高度敏感,病级指数均达到5。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山西省左权县养蜂业调查,初步了解了左权县境内蜜粉源植物种类和养蜂状况,指出该地区养蜂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该地区蜂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97.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的甘肃引黄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全盐量(TS)、pH和盐分离子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数量关系,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程度以及对盐碱地类型、分布的影响。【方法】以兴电和景电两个典型灌区为研究取样区,样点布局既涵盖了上游新垦盐碱荒地、中游轻度盐渍化耕地、下游中重度盐渍化耕地和弃耕盐碱荒地,又兼顾了耕地土壤盐渍化类型(硫酸盐型、氯化物-硫酸盐型、硫酸盐-氯化物型)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的差异。运用常规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土壤TS、pH、盐分离子的剖面分布特征,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CA)研究了土壤TS、pH与盐分离子含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各土层TS、pH、盐分离子与研究对象前2个CCA排序轴的相关系数、特征值和解释方差。【结果】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为轻度至重度盐化,0-40 cm土层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40-80 cm土层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剖面中的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SO42-为主,土壤pH介于7.93-9.98之间。不同土层内,K+与HCO3-、Ca2+与Mg2+始终有较好的关联性,Na+与Cl-之间的关联性越往下层越强,SO42-与Na+之间主要是负相关,K+与Na+以及SO42-、Cl-、HCO3-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在0-100 cm全剖面上,pH的空间分布受HCO3-的影响较大,TS受Na+、Cl-、SO42-的影响较大。分层与全剖面的情况有所不同,0-20 cm土层内TS和pH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控于SO42-含量,20-40cm土层内主要受控于Cl-和Na+含量,40-60 cm土层内受Ca2+、Mg2+、SO42-和HCO3-的共同影响,60-80 cm土层内Mg2+是主要影响因素,80-100 cm土层内主要受控于Mg2+和Cl-。CCA第1排序轴反映了TS的变化情况,第2轴反映了pH的变化情况,第1轴特征值在0.53-0.70,解释方差在38.7%-57.7%;第2轴特征值在0.36-0.64,解释方差在30.6%-44.7%。【结论】甘肃引黄灌区的盐渍化耕地中同时存在盐分表聚和底聚两个过程,上游新垦盐碱荒地和中游轻度盐渍化耕地以底聚为主,下游中重度盐渍化耕地和弃耕盐碱荒地以表聚为主。60-80 cm的泥质胶结砂层含盐量高达93.7 g•kg-1,对水盐运移和盐分离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是造成灌区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盐渍化耕地的钠质化现象只在重度次生盐渍化区发生,TS、Na+和SO42-是决定项目区盐碱地类型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典范对应分析通过箭头连线的长短、所处的象限、箭头之间的夹角以及与角符号间距离的远近等,在CCA二维排序图上可以直观地给出各盐分离子之间以及土壤TS、pH值与盐分离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各土层TS、pH、盐分离子与研究对象前2个CCA排序轴的相关系数、特征值和解释方差等,来确定不同土层的主控因子和影响甘肃引黄灌区盐碱地类型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更加科学的区域盐碱地特征及改良利用情况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98.
本试验旨在研究限饲对辽宁绒山羊生产性能及消化代谢的影响。将20只1周岁、体重(22.29±1.05)kg辽宁绒山羊母羊随机分为4个采食水平组,即干物质为基础分别为自由采食100%(AL),以及自由采食组采食量的90%(IR90)、80%(IR80)和70%(IR70)。结果表明:不同限饲水平对绒山羊的体重和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日增重随饲喂水平的下降而显著下降,分别为32.20、17.40、10.80 g/d和-8.20 g/d;饲料增重比在AL和IR90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限饲水平对绒山羊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不同限饲水平显著影响进食氮、粪氮排出和沉积氮(P<0.05);随限饲水平的下降,沉积氮分别为3.05、2.62、1.87 g/d和1.18 g/d;限饲水平对尿氮的排出和氮的利用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限饲显著影响绒山羊的体重、日增重和氮沉积,辽宁绒山羊育成母羊粗蛋白的维持需要为46.16 g/d,高于NRC(1981)的相同生长阶段山羊蛋白质维持需要量推荐值。  相似文献   
999.
为明确板栗红粉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研究了温度、湿度、培养基、碳氮源、光照及pH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PDA培养基上病原菌菌丝生长初期为白色,后期菌丝中央橘粉色、边缘浅白色、具同心轮纹,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胞、梨形、表面光滑,有横膈膜0~1个,不具有纵膈膜,隔膜处缢缩。该病原菌ITS序列与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MN882763)的序列相似性为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板栗红粉病的致病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该菌菌丝生长最适的碳源为阿拉伯树胶粉,氮源为蛋白胨,pH 8,温度为25 ℃,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光照条件为12 h光暗交替;产孢最适碳源为α-乳糖,氮源为蛋白胨,pH 7,温度为25 ℃,培养基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光照条件为12 h光暗交替,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特征及其与产量相关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大蒜为无性繁殖作物,难以采用常规方法创制新种质,新品种选育较为困难。因此,研究分析大蒜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探索决定大蒜产量形成的主要农艺性状,为合理评价与挖掘利用现有种质资源,以及优选大蒜高产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78份国内外大蒜种质资源为材料,根据《大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选取代表性植株,分别于大蒜抽薹期和鳞茎收获晾干后测试大蒜种质资源的16个农艺性状,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大蒜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明确大蒜鳞茎及蒜薹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达11.1%-64.0%,其中以蒜薹相关性状变异系数较大,鳞茎重、鳞芽数次之,株形等相关性状较小。除鳞芽宽外,其他农艺性状与鳞茎重的简单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而除叶夹角及鳞芽数外,其他农艺性状与蒜薹重的简单相关系数亦达极显著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明确了影响大蒜鳞茎及蒜薹产量的主要性状包括株形因子、蒜薹因子和叶形鳞芽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鳞茎产量和蒜薹产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回归模型,经统计学检验,两个模型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8516和0.9449。通过通径分析,确定影响大蒜鳞茎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依次为鳞茎横径(0.5353)、鳞芽长(0.1652)、鳞芽数(0.147)、假茎粗(0.1136)及叶片数(0.1036),而影响大蒜蒜薹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依次为蒜薹粗(0.8875)、株高(0.1585)和鳞芽数(-0.1382)。【结论】大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大蒜农艺性状之间多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决定大蒜蒜薹和鳞茎产量形成的关键农艺性状显著不同,除蒜薹和鳞茎自身性状外,以较高株型大蒜的蒜薹产量较高,以较粗株型大蒜的鳞茎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