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脆肉厚皮甜瓜新品种‘甬甜 7 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甬甜7 号’为脆肉型厚皮甜瓜,果实椭圆形,平均单果质量约1.8 kg;果皮米白色,布细密网纹;果肉浅橙色,中心折光糖度15%以上,口感松脆、细腻;适宜华东地区春季和秋季设施栽培,较抗蔓枯病,综合抗性好,产量16.2 ~ 36.5 t · hm-2。  相似文献   
92.
通过对小麦收获后麦茬的不同处理和不同的播种机械使用,探讨其对麦后直播夏棉的出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秸秆还田机切秆灭茬、旋耕机整地后,用玉米播种机播种光籽棉种或用非标准棉花毛籽播种机,采用先播后浇的栽培技术,简约、省时、省工,棉花出苗好,为棉花增加了1周的有效生长时间,为麦后直播棉稳产、高产、优质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究2种钾肥配施方法对马铃薯块茎内氮、磷、钾积累量及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合理施用氯化钾以达到增产优质的目标提供参考。【方法】以延薯4号马铃薯为供试材料,共设定4个施肥处理:基肥1/2硫酸钾+追肥1/2硫酸钾(K1)、基肥1/2硫酸钾+追肥1/2氯化钾(K2)、基肥1/2氯化钾+追肥1/2硫酸钾(K3)、 基肥1/4硫酸钾-1/4氯化钾+追肥1/4硫酸钾-1/4氯化钾(K4),测定不同施肥处理马铃薯块茎的氮、磷、钾积累量和产量以及相关品质指标(淀粉、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与硝酸盐含量),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结果】与单施硫酸钾处理(K1)相比,氯化钾与硫酸钾配施均提高了马铃薯块茎内氮、磷、钾的积累量。4个处理中,K4处理马铃薯产量最高,为49 031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K1处理相比,K2、K4处理马铃薯块茎的淀粉含量明显增加,K3处理显著降低;K2、K3、K4处理马铃薯块茎的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均明显增加,可溶性蛋白与硝酸盐含量均明显降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综合得分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K4>K2>K3>K1。【结论】硫酸钾和氯化钾2种钾肥配施方法不同,马铃薯块茎内氮、磷、钾积累量及马铃薯产量与品质有明显差异,其中以基肥、追肥均施1/4硫酸钾和1/4氯化钾的处理(K4)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4.
浙江省果蔬灰葡萄孢对啶酰菌胺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4—2006年从浙江、江苏等地采集的灰葡萄孢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EC50 = (1.07 ± 0.11) mg/L]为依据,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连续监测了浙江省果蔬灰葡萄孢群体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浙江省果蔬灰葡萄孢对啶酰菌胺的抗性发展迅速,2012—2013年和2017—2018年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 (5.23 ± 7.79) 和 (24.30 ± 49.33) mg/L。其中,2012—2013年的抗药性菌株频率为15.3%,且均为低水平抗性 (LR) 菌株;而2017—2018年的抗药性频率上升至53.2%,并出现了7.5%的中等水平抗性 (MR) 菌株和1.3%的高水平抗性 (HR) 菌株。啶酰菌胺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产菌核数和致病力与敏感菌株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抗药性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啶酰菌胺抗性菌株的琥珀酸脱氢酶B亚基 (SDH B) 均发生了点突变,共包括H272R、P225F和N230I 3种类型,其中H272R型突变占88.5%;其SDH A和SDH D均未发生点突变;而SDH C的突变 (G85A + I93V + M158V + V168I) 与对药剂敏感性之间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95.
养分添加是促进退化草地恢复常用的管理措施。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CK(对照,不施肥),N(单施氮肥,100 kg/hm2),P(单施磷肥,100 kg/hm2),K(单施钾肥,100 kg/hm2),NP(氮、磷肥混施,均为100 kg/hm2),NK(氮、钾肥混施,均为100 kg/hm2),PK(磷、钾肥混施,均为100 kg/hm2),NPK(氮、磷、钾肥混施,均为100 kg/hm2),研究贝加尔针茅草原包括建群种和优势种在内的6种植物的比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养分含量等叶片性状对养分添加的响应,旨在探讨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叶片特性随养分供给条件发生的变异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种植物的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叶绿素含量、叶片养分在不同养分添加下都发生了变化,但变化的范围和方向都不尽相同。综合6种植物进行分析,SLA与叶绿素含量、叶片含N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片含P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绿素含量与叶片含N量、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片含N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含P量与土壤P、土壤速效P含量和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研究表明,贝加尔针茅草原植物叶片含N量较低,植物叶片性状受N素影响显著,但不同物种对N素添加的反应不同,土壤养分供给的差异是叶片结构特性和叶片养分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
为明确不同氮素水平对黄顶菊入侵性的影响,本文模拟4种农田施氮梯度,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研究不同处理下黄顶菊叶片DNA甲基化的变化特征,以及黄顶菊生物量、生长和光合生理指标的表型可塑性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8对引物共扩增出690条MSAP条带,引物多态性百分比为86.38%,T2(275 kg·hm~(-2))和T3(375 kg·hm~(-2))施氮处理下半甲基化和总甲基化水平变化差异显著,各施氮处理的全甲基化水平与CK处理比较变化差异显著;施氮量的升高显著增加了黄顶菊的生物量和根生物量分配,而降低了支持结构生物量分配,同时促进了植物的营养和生殖生长及其光合作用;施氮处理下黄顶菊花蕾数、叶面积指数和根生物量的表型可塑性指数最高,分别为0.824 7、0.666 0和0.531 1,而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生理指标的表型可塑性指数相对较低,表明黄顶菊主要通过调节自身的营养和生殖生长及根生物量等指标来适应环境氮素水平的变化;表型可塑性与表观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黄顶菊半甲基化、全甲基化和总甲基化水平分别与花蕾数、根生物量、株高、叶面积指数、根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叶生物量比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7.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机制及生态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顶菊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一种外来植物,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和入侵性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威胁到农业生态安全。基于此,笔者围绕黄顶菊入侵的生态学机制和生态调控方法等进行了综述。首先,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和其对不利环境条件的快速适应能力对其入侵扩张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黄顶菊和土壤生态系统之间可能形成“正反馈”作用机制,而这种机制又进一步促进了其成功入侵,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包括对养分循环、酶活性和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后,遵循种群演替的基本规律,可通过建立能与黄顶菊抗衡的本地植被实现生态重建从而达到遏制其扩张,其中选择竞争力强且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材料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笔者围绕如何有效控制黄顶菊的危害尚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实现对其有效管理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湘油15 PGIP9基因的核苷酸、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对其蛋白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湘油15 PGIP9编码区CDS长1011 bp,编码336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分子量为37.5kDa,等电点为7.9.N端1~22个氨基酸是信号肽,且这一区域疏水性较强,具有5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N端和C端还各具有4个参与二硫键形成的半胱氨酸残基.二级结构显示有11个α-螺旋,14个β-延伸和25个无规则卷曲.中心LRR结构域由6个串联的LRR基序组成.随后将PGIP9的CDS序列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 -32a(+)中,构建pET - 32a - PGIP9重组表达质粒,并转化E.coil BL21(DE3),25℃,终浓度为0.2 mmol/L和0.5 mmol/L的IPTG诱导2h,都成功的表达了融合蛋白pET - 32a - PGIP9,其分子量约为52kDa,发现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没有可溶形式的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99.
甘蓝型油菜早熟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适合湖南双季稻区冬季种植的双低早熟油菜品种,2010 ~2011年在长沙引进12个油菜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青杂3号和青杂7号生育期最短,为195 d,比对照(杂1613)早4d,但产量较低,而G-11产量最高,达3 122.55kg,/hm2,比对照增产18.76%,生育期比对照短2d.通过对12个参试品种的综合考察,2010 - 14、早0902、G-7和G-11产量优势明显,早熟性强,适宜在湖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0.
直播稻区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及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浙江省象山县山谷小平原直播稻区的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和田间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稻水象甲成虫在山坡地和直播稻田埂等越冬场所出蛰后取食杂草,并于5月初同期出现成虫高峰。这些成虫约7 d后直接迁入直播稻田,形成直播稻田稻水象甲的迁入高峰。稻水象甲在直播稻田的取食、产卵和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喜水习性。在同一丘直播稻田内,离田边越近,越冬代成虫和一代卵、幼虫、茧蛹的数量越大;在同一畦内,畦边多于畦中。稻水象甲在直播稻田完成一个世代约需50 d,增殖倍数(一代成虫峰值/越冬代成虫峰值)为7.23,明显低于移栽稻田,主要原因是稻水象甲在直播稻上的产卵量较低。7月底一代成虫向山坡地和直播稻田埂等越夏越冬场所回迁。根据直播稻区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和分布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虫情调查和测报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