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8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475篇
林业   489篇
农学   437篇
基础科学   311篇
  638篇
综合类   2494篇
农作物   365篇
水产渔业   228篇
畜牧兽医   709篇
园艺   316篇
植物保护   27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315篇
  2012年   413篇
  2011年   417篇
  2010年   409篇
  2009年   353篇
  2008年   378篇
  2007年   362篇
  2006年   287篇
  2005年   292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连续肌注恩诺沙星对中华草龟的急性和慢性毒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恩诺沙星对人工养殖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s的药物毒性影响,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将60只体质量约20 g的中华草龟随机分为6组,分别注射剂量为649.9、484.1、360.5、268.5、200.0、0(对照)mg/kg(体质量)的恩诺沙星,在慢性毒性试验中,将16只体质量约为100 g的中华草龟随机分为4组,分别注射剂量为0(对照)、10、30、50 mg/kg(体质量)的恩诺沙星,连续注射30 d,停药30 d,并在第0、2、13、28、40、50、60 d各抽取0.4 m L血液进行生化检测。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中,观察两周后用Bliss法计算出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434.45 mg/kg,对死亡龟进行组织学检查显示,龟肝组织的肝细胞索结构混乱,有较严重淤血,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壁有水肿;慢性毒性试验中,注射过程中高剂量组(50 mg/kg)3只龟死亡,中剂量组(30 mg/kg)1只龟死亡,龟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剂量组显著高于低剂量组(10 mg/kg)和对照组(P0.05),在停止注射后,中、高剂量组总胆红素(T-bil)含量均迅速上升,剖检和组织学检查可见高剂量组肝脏密度减小,肝组织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变性,肝小叶和肝细胞索无法辨识,肺组织结构混乱,胃肠道内有黄色黏稠液体,胃肠壁变薄、水肿,而肾组织无严重病变,注射部位肌肉出现较严重的水肿和炎症。研究表明,连续肌注恩诺沙星对中华草龟具有明显的肝毒性,且对肺、胃、肠道和肌肉组织也有一定的毒性,无肾毒性。  相似文献   
942.
为探明骆驼斯氏副柔线虫雌虫和雄虫的转录组差异,挖掘出与性别决定相关的功能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TM2000分别对其雌虫和雄虫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构建cDNA文库,通过建库质量评估和组装效率评估后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比较雌虫和雄虫的转录本,获得6 43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 131个基因上调;4 299个基因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类,有341 328和714个Unigenes分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三大类41个分支中。KEGG数据库分析,有1 116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到198条KEGG通路中,显著富集在机体免疫调节,卵母细胞成熟等通路。功能聚类分析中,雌虫样本在生殖发育、产卵、生殖行为中高表达;雄虫在主要精子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特异性蛋白磷酸酶中高表达。此外,在雄虫和雌虫中筛选出Tab-3,Tab-5、Fem-1和Mog-3等10种线虫性别决定相关基因,以及8种雄性性别特异表达基因和4种雌性性别特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在虫体性别决定和性别特异性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出雌虫和雄虫差异表达基因在功能分类和代谢通路等方面的生物学特征,挖掘出性别决定基因和性别特异性表达相关基因,为进一步开展斯氏副柔线虫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药物靶点预测和疫苗候选基因筛选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943.
农作制度对设施草莓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期种植设施草莓土壤化学性状的特点及其与农作制度的关系,在浙江省范围内采集草莓-水稻与草莓-蔬菜2种种植制度下的代表性设施草莓土壤,比较分析了2种种植制度下设施草莓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及p H值、电导率等化学指标。结果表明:浙江省设施草莓土壤盐分积累不明显,电导率较低,但土壤酸化显著;土壤有机质以中低等水平为主,平均为23.9 g/kg;全氮处于中高水平,平均为1.5 g/kg;土壤有效磷积累显著,平均高达142.1 mg/kg;速效钾处于中等水平,平均为122.9 mg/kg;交换性钙处于较高水平,平均为1235.5 mg/kg;交换性镁处于较低水平,平均为72.0 mg/kg。草莓-水稻与草莓-蔬菜2种种植制度下设施草莓土壤化学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土壤电导率、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比后者低106.5μS/m、3.4 g/kg、0.6 g/kg、128.7 mg/kg和137.0 mg/kg;但土壤p H前者比后者高0.1个单位。研究认为,草莓-水稻种植制度下有利于缓解设施草莓土壤因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酸化,减免氮、磷等养分的过度积累等问题。  相似文献   
944.
目的 评估大蒜素治疗细菌感染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01月-2014年12月收入重症监护病房且符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的92例患者(均为细菌感染所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2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蒜素治疗,疗程14 d。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治疗时间、住ICU时间及14 d病死率;并观察记录大蒜素使用过程中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细菌感染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常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35.2%)、金黄色葡萄球菌(17.1%)、铜绿假单胞菌(13.3%)、肺炎链球菌(13.3%)及肺炎克雷伯菌(8.6%)。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略短于对照组(P>0.05),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ICU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4 d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细菌感染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在常规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加用大蒜素治疗,能显著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且有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945.
基于贝叶斯最大熵和多源数据的作物需水量空间预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作物需水量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充分利用多源数据和先验知识,快速经济地获取精度较高的区域作物需水量对于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为精确预测作物需水量,该文以长系列实际监测和校核作物系数后计算得到的作物需水量为硬数据,利用硬数据确定获得最大熵的约束条件,根据软数据获取渠道的不同(部分年份缺失的站点数据、文献中获得的数据、利用灌溉试验数据库中的作物需水量资料,采用协同克立格方法获得的数据、考虑主要地形因子和主要气象要素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方法获得作物需水量数据以及遥感数据),提出不同来源软数据的概率密度函数表达方法,采用贝叶斯最大熵(Bayesian maximum entropy,BME)方法对不同来源的作物需水量信息进行有机整合。结果表明:除硬数据+文献软数据外,其他数据整合呈现一致结果。华北地区冬小麦作物需水量在豫南地区较小,中部地区黄河北岸有连片的相对高值区,山东需水量相对较高,冀东北的乐亭、唐山附近有相对低值区。除硬数据+文献软数据比不整合的精度低9.41%外,其他软数据源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整合效果,硬数据+克立格软数据、硬数据+GWR软数据和硬数据+除文献数据外的其他软数据分别比不整合的精度提高85.33%、85.75%和91.69%。对考虑地形、气象等要素的多源数据进行整合可更好地反映冬小麦作物需水量空间分布的细节,显著提高估算精度,为稀疏监测站点地区水土资源的精准管理和优化配置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46.
The efficacy of two oxidant systems, iron-activated hydrogen peroxide (H2O2) and iron-activated hydrogen peroxide coupled with persulfate (S2O8 2?), was investigated for treatment of two chlorinated organic compounds, trichloroethene (TCE) and 1,2-dichloroethane (DCA). Batch tests were conducted at multiple temperatures (10–50 °C) to investigate degradation kinetics and reaction thermodynamics. The influence of an inorganic salt, dihydrogen phosphate ion (H2PO4 ?), on oxidative degradation was also examined. The degradation of TCE was promoted in both systems, with greater degradation observed for higher temperatures.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H2PO4 ? on the degradation of TC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for the iron-activated H2O2 system but decreased for the iron-activated hydrogen peroxide-persulfate system. DCA degradation was limited in the iron-activated hydrogen peroxide system. Conversely, significant DCA degradation (87% in 48 h at 20 °C) occurred in the iron-activated hydrogen peroxide-persulfate system, indicating the crucial role of sulfate radical (SO4 ??) from persulfate on the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DCA. The activation energy values varied from 37.7 to 72.9 kJ/mol, 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reactants. Overall, the binary hydrogen peroxide-persulfate oxidant system exhibited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hydrogen peroxide alone for TCE and DCA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947.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on tomato leaves at the microscale in order to propose new methods to detect N and P conditions of plants. N and P solutions composed of three N levels (N0.25, 1.75; N1, 7; and N1.5, 10.5 mmol L?1) and three P levels (P0.25, 0.17; P1, 0.67; and P1.5, 1.01 mmol L?1) with ten replications.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leaf thickness among plants treated with N0.25, N1.5N and P0.25, whereas showed an increase among plants treated with P1.5 (p < 0.05). Stomatal density was reduced in P0.25- and N0.25-treated plants, whereas increased in N1.5- and P1.5-treated plants (p < 0.05). Moreover, N0.25-treated plants showed reduced trichome density, whereas N1.5-treated plants exhibited the highestamount of trichome density (p < 0.05). The densest veins occurred in the leaves of P1.5P-treated plants, then density reduced in plants with N1.5, N1P1, N0.25, P0.25 treatments, in a decreasing order (p < 0.05).  相似文献   
948.
结构参数对增压器浮环轴承润滑特性和环速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以往对增压器的浮环轴承润滑分析中大都忽略浮环的环速比影响,或将润滑性能和环速比独立分析。该文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增压器浮环轴承的润滑特性和环速比,分析中考虑了转轴、浮环、轴承座之间的传热因素,基于Reynolds方程和浮环平衡方程,建立了浮环轴承润滑模型,对比分析了浮环内、外层间隙,内、外圆半径4个结构参数对浮环轴承润滑特性和环速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际设计浮环时,需综合考虑结构参数对浮环润滑特性和环速比的影响及影响程度;浮环内层间隙增加,环速比降低,与内层间隙0.02 mm时相比,转速60 000 r/min时,内层间隙0.04 mm时的环速比减幅达23%,内层间隙增加,内、外膜温度减小,摩擦功耗略有增加,内层间隙0.03 mm时,浮环具有较理想的润滑性能和环速比;外层间隙0.06 mm的环速比均比外层间隙0.04 mm的环速比增加30%以上,外层间隙增加,外膜温度减小,且转速越高,外膜温度减幅越大;浮环内圆半径越小,环速比越小,内、外膜温度和摩擦功耗越小,浮环润滑性能越好;浮环外圆半径增加,环速比降低,但内膜温度、外膜温度、总摩擦功耗和总端泄流量变化幅度均在5%以内,外圆半径对浮环润滑性能影响不显著;浮环实际设计时,调整内圆半径比调整外圆半径对改善浮环润滑性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949.
基于不同数理统计方法的河南省ET0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影响ET_0年际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是准确估算未来作物需水的基础,对于农业生产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17个站点为例,分别采用国内外常用的5种数理统计方法评价7个气象要素对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_0)年际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日照和风速是影响河南省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主要因子,黄河以北地区主要为风速,黄河以南地区以日照为主,信阳、西峡两地高温作用不容忽视。5种方法评判结果差异较大,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利用不同的数据变换方式,其结果大相径庭,认为其不适宜用于评价影响ET_0变化主要因子的判定;结合各站气象要素年际变化趋势分析认为,逐步回归分析法得出的结论与各站点气象要素及ET_0实际变化趋势存在多处悖理,不适宜用于评价影响ET_0变化主要因子的判定;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主导分析方法结果较为统一,差异较小,认为采用3种方法综合判定某地区影响ET_0的主要因子,其结果较为可信。其中,采用主导分析法对各气象因子的影响排序与各因子对ET_0的影响趋势以及ET_0实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建议用于评价影响ET_0变化的气象因子排序,但因其无法得到各因子与ET_0的相关关系,需借助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才能得到详实可信的结果。  相似文献   
950.
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性的QTL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性的QTL和连锁标记,为水稻耐冷种质资源的利用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东乡野生稻作为非轮回亲本,南京11号为轮回亲本,构建144株BC2F1分离群体。通过SSR标记以根电导率作为耐冷性指标,以复合区间定位法对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性进行QTL定位。【结果】检测到2个QTL qRC10-1和qRC10-2均位于第10染色体,对表型的贡献率分别为34.13%和37.02%,是两个主效的QTL。在与2个QTL的连锁标记RM171周围发展分子标记进一步定位,检测到3个QTL位于标记RM171附近。【结论】东乡野生稻第10染色体上的2个QTLqRC10-1,qRC10-2与苗期耐冷性有关,并位于SSR标记RM304-RM1108区间,可用于水稻耐冷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