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61篇
  免费   929篇
  国内免费   1564篇
林业   1017篇
农学   836篇
基础科学   830篇
  1703篇
综合类   8276篇
农作物   1140篇
水产渔业   569篇
畜牧兽医   3225篇
园艺   1397篇
植物保护   861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330篇
  2022年   839篇
  2021年   819篇
  2020年   758篇
  2019年   763篇
  2018年   562篇
  2017年   814篇
  2016年   567篇
  2015年   842篇
  2014年   871篇
  2013年   1013篇
  2012年   1465篇
  2011年   1467篇
  2010年   1482篇
  2009年   1355篇
  2008年   1312篇
  2007年   1172篇
  2006年   929篇
  2005年   742篇
  2004年   436篇
  2003年   269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301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99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磷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Bowman和Cole提出的有机磷分级体系,对陇中黄土高原0~5 cm、5~10 cm、10~30 cm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磷的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陇中黄土高原有机磷的组成以中度活性有机磷占绝对优势,约占总有机磷含量的72.2%;其次为高稳性有机磷,占15.0%;中稳性有机磷占11.0%;最少的为活性有机磷,占总有机磷含量的1.8%.同一层次不同处理中,各形态有机磷均以免耕秸秆覆盖(NTS)含量最高,依次为: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不覆盖(T).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磷和各组分有机磷含量变化规律为:表层总有机磷及表层各组分有机磷含量较高,随着深度的增加,总有机磷和各组分有机磷含量逐渐下降.同一层次不同处理的总有机磷含量均以免耕秸秆覆盖(NTS)最高,而传统耕作(T)在各个层次中总有机磷含量均最低.  相似文献   
992.
介绍了基于集成电路的多功能流量计的测流原理,检测水位及水位差的压力传感器和浮标传感器的应用,相关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多功能流量计的功能及特点。最后列出了多功能流量计的实验结果,说明该流量计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测量水位、流量、累计水量,能够满足实用要求。  相似文献   
993.
喹诺酮类(吡哌酸、诺氟沙星)药物的热分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法(TG)和微分热重法(DTG),研究了喹诺酮类(吡哌酸、诺氟沙星)抗菌药的热分解动力学过程,计算了其热分解动力学参数——活化能(E),分析了其热分解机理,并剖析了喹诺酮类药物有机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4.
施氮肥对播种和分栽结缕草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2003年在山东省胶州市研究了施肥对不同建植方式(植株分栽、种子播种)结缕草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分栽和种子播种建植结缕草种子田,第3年可取得同样的种子生产效果;适量的施氮肥可提高结缕草单位面积生殖枝数,种子播种和分栽小区均施氮肥30 kg·ha-1 (秋季20 kg·ha-1 +春季10 kg·ha-1) 效果最好,其生殖枝数分别为3 343和2 941个/m2,随着施氮肥水平的提高,生殖枝数并未增加,反而降低;施氮肥能增加结缕草的穗长、小穗数/生殖枝、种子数/生殖枝、千粒重及结实率;适量施氮肥可提高结缕草种子产量,以播种和分栽小区施氮肥30 kg·ha-1(秋季20 kg·ha-1 +春季10 kg·ha-1)种子产量最高,分别达到844.50和874.65 kg·ha-1;分栽结缕草种子田生产的种子要比播种种子田的种子千粒重大,而且穗轴长。结缕草种子的适宜收获期为盛花期后第36天 (6月15日前后),此时种子含水量为26%~28%。  相似文献   
995.
从9只病死猪肺、肝脏中分离到4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确定分离的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根据GeneBank上肺炎克雷伯菌16S rRNA可变区序列设计1对引物,4株细菌基因组DNA均可扩增到1段大小为127 bp特异性片段,经测序与已知肺炎克雷伯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为100%,鉴定4株细菌均为猪源肺炎克雷伯菌。动物毒性试验证明其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996.
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探索了与鸡体型参数和屠体性状紧密相关的10个微卫星座位与商品代固始鸡体型参数和屠体性状的关系。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这10个微卫星位点在100只商品代固始鸡中的遗传变异,计算了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结果表明,其中8对微卫星引物表现出多态,平均每个座位检测到3.625个等位基因(3~4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20 3,平均杂合度为0.626 0。通过最小二乘分析,检测到MCW0295、MCW0006、MCW0185、ADL0192位点与体型参数中的5种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性;MCW0006、MCW0185、ADL0105位点与商品代固始鸡6个屠体性状中的4个性状显著连锁。MCW0295位点的AC基因型有望作为质量的早期选择辅助标记,MCW0006和MCW0185位点的CC基因型有望作为质量、胸宽、胸深、胫长、体斜长的早期选择辅助标记,ADL0192位点的AB基因型有望作为质量、胸宽的早期选择辅助标记;MCW0006位点的CC基因型有望作为全净膛率的选择辅助标记,MCW0185位点的AD基因型有望作为胸肌率和腿肌率的选择辅助标记,ADL0105位点的CC基因型有望作为腹脂率的选择辅助标记。  相似文献   
997.
杏汁饮料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兰州大接杏为原料,利用酵母发酵生产杏汁饮料。结果表明:在pH4的条件下,果胶酶澄清杏汁的最佳组合为酶0.01‰,时间40min,温度45℃;发酵温度对发酵杏汁风味影响最大,其次为含糖量。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0℃,pH值4.0,含糖量4.0%,所用菌种为活性干酵母。  相似文献   
998.
为探讨重要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趋色性以及茶梢信息物质增强其趋色效应,遂选用12种有色粘板于茶园中诱捕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发现该叶蝉强烈趋向芽绿和素馨黄,其次趋向于土黄、果绿和橘黄,再次是大红,较少趋向于紫色、纯白、天蓝、湖蓝、桃红和墨绿。将11种信息物质制剂分别载于橡皮头上制成诱芯:(1)10-2 g·m L-1香叶醇、芳樟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1-戊烯-3-醇、2-戊烯-1-醇和β-紫罗酮单组分制剂;(2)10-2 g·m L-1顺-3-己烯-1-醇和β-紫罗酮等量的制剂、10-2 g·m L-1反-2-己烯醛和芳樟醇等量的制剂;(3)10-2 g·m L-1反-2己烯醛、1-戊烯-3-醇、2-戊烯-1-醇、反-2-戊烯醛、芳樟醇、顺-3-己烯-1-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七组分按照1:1:1:1:1:1:1、以及1:1:1:1:1:5:25体积比的制剂。每个诱芯上信息物质均为10 mg,以正己烷为CK。每块芽绿粘板携带1个诱芯在茶园中诱捕假眼小绿叶蝉成虫。结果表明:(1)11种诱芯诱效差异显著,七组分的1:1:1:1:1:5:25比例的混合物制剂诱效最强,七组分的等量混合物制剂诱效次之,顺-3-己烯-1-醇和β-紫罗酮等量制剂的诱效又次之,单组分诱效最差;(2)单组分中β-紫罗酮和顺-3-己烯-1-醇诱效较明显;(3)携带七组分1:1:1:1:1:5:25比例诱芯的芽绿粘板可用于防治该叶蝉。分析认为,茶梢主要信息化合物以接近自然状态的比例组成的混合物可显著增强假眼小绿叶蝉的趋色性。  相似文献   
999.
根据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存在着高梯度产业地区和低梯度产业地区,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我国经济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将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通过非均衡发展使东部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1999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出台后,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本文通过对1999年西部大开发进入实际阶段以来东、西部整体经济和各项经济要素的分析,发现东西部经济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并没有缩小,西部经济的扩散效应和东部经济的极化效应明显,梯度转移迹象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设计和组合了交流同步伺服电机、dq坐标系向abc坐标系转换、三相电源逆变器、位置调节器、速度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各模块,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交流同步伺服系统的位置、速度和电流3闭环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为交流同步伺服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