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34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10篇
  20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4 毫秒
81.
为系统地研究流苏树的分类、形态特征和解剖特征,对华北地区14个主要类型的流苏树的形态特征和叶片及叶柄的解剖学特征进行分析。形态比较结果表明:14个不同类型的流苏树在外观形态有显著差异,其树冠、枝姿、树皮性状和叶形等形态特征都有显著不同,反映类型间可能存在遗传分化;解剖结构的观察结果显示:1)14个类型流苏树叶片均为异面叶,表皮细胞和栅栏组织均为1层,排列紧密,叶片和叶柄表面均覆有毛被和角质层;2)叶片和叶柄横切面结构有差异,叶柄中部横切面形状均为近半圆形,但维管束轮廓有近半圆形、半圆形和近圆形3种形状;3)维管束类型均为近周韧,但每个类型的维管束数目和大小都不尽相同。并根据筛选出的19个解剖特征数据对14个类型流苏树的分化关系进行聚类分析。综合比较形态和解剖特征可以发现在各类型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可为流苏树的类型鉴定及植株选优提供依据,在株型定向培育和资源鉴定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土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其利用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种类和强度。泊江海子流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脆弱,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近十几年严重退化。本文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提取了研究区1990—2015年间的6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总体变化显著。空间变化上呈东西部及中北部耕地增加、南部未利用地减少的主要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及转换特征不一。草地整体处于动态转换平衡状态,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0%。耕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呈增加和减少的趋势,变化面积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6.05%和7.62%,其各自的主要来源或去向均为草地。水域面积减少了总面积的1.45%,主要转出去向为滩地。1995—2000年是土地利用转换最为频繁的时段,2005—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呈动态不平衡状态的表现最为突出。研究期内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受降雨减少、气温升高等气候变化和生态恢复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综合驱动影响。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限制种植高耗水树种及作物,减少河流上游汇水区耕地等,是保障研究区生态系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3.
以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6个具有速生优势的白桦种源为研究对象,选择天然次生林白桦种源为对照,通过传统的制浆造纸研究方法,分析了各速生白桦种源之间以及速生种源与对照种源在化学组分上的差异,并就这种差异对不同种源白桦制浆及成浆特性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速生种源与天然种源白桦各化学组分相比,综纤维素质量分数基本无差别;木素质量分数稍低,但差别不大;多戊糖质量分数明显低于天然种源白桦,有利于改善制浆得率。各速生种源中,六盘山、帽儿山组速生白桦种源较其它种源具有更好的制浆优势。  相似文献   
84.
水杨肟酸对致病疫霉生长及其对嘧菌酯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离体条件下水杨肟酸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测定了添加水杨肟酸对致病疫霉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嘧菌酯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肟酸在低浓度时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其浓度升高,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10μg/m L时,水杨肟酸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小于10%,50μg/m L时,其平均抑制率大于70%。与单用嘧菌酯的处理相比,嘧菌酯中添加10μg/m L的水杨肟酸时,致病疫霉对嘧菌酯的敏感性不受水杨肟酸的影响,其抑制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08和0.10μg/m L,抑制孢子囊萌发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65和0.67μg/m L;同时,添加10μg/m L的水杨肟酸对孢子囊产量、游动孢子释放以及休止孢萌发均无显著影响;但嘧菌酯中添加50μg/m L的水杨肟酸时,除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外,对其他各生长阶段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在离体条件下测定致病疫霉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时,可不必添加水杨肟酸。  相似文献   
85.
黄河流域兰州段环境容量对城市工业规划布局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黄河兰州段水资源和水污染情况,通过运用二维环境容量模型计算出了黄河兰州段每个断面水环境容量,再通过对造成污染的工业源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剩余环境容量对兰州市的工业布局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建立流域工业发展调控体系,为从源头主动控制污染提供具体措施,从而达到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6.
双峰驼血清蛋白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双峰驼(Camelidaebactrianus),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的荒漠、半荒漠地带,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它能利用其它家畜所不能利用的荒漠草场为人们提供绒、毛、肉、乳产品和役力,是我国重要的畜种资源之一。本研究对双峰驼血清蛋白质进行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87.
大扁杏、中国沙棘和黑果腺肋花楸是辽西地区的主要造林灌木树种。本文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3种灌木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值),分析它们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并结合3种灌木的叶性状研究,分析水分利用效率与叶性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探讨3个造林灌木树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响应特征。结果表明:3种灌木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中国沙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大扁杏次之,黑果腺肋花楸最低;叶性状各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水分利用效率与单位重量叶氮浓度(Nmas )、比叶面积(SLA)和全碳含量呈正相关,与单位面积叶氮浓度(Narea)和C/N呈负相关。水分利用效率和叶性状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灌木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生理策略来适应水分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88.
研究提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无损检测香蕉品质指标的新方法。采用The Unscramble 9.7分析软件,建立了香蕉糖度、坚实度和粘度的预测模型。根据定标集样品常规方法测定结果和所扫描得到的香蕉未剥皮和剥皮的光谱信号间的拟合关系,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香蕉糖度、坚实度和粘度的定标模型,并用未参与定标的一组样品作为预测集对模型进行检验。未剥皮香蕉的糖度、坚实度和粘度的预测决定系数分别为0.94,0.95,0.93,剥皮香蕉的糖度、坚实度和粘度的预测决定系数分别为0.92,0.97,0.95,预测精度较高。结果表明,香蕉皮对其的影响不大,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应用于未剥皮香蕉品质检测,实现了香蕉品质的快速、无损检测,为香蕉品质的无损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
为建立感染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番鸭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2-DE)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人工感染NDRV的雏番鸭肝脏病变的观察,对肝脏蛋白质提取裂解液的配方、样品上样量、一向等电聚焦(IEF)参数等条件的对比和优化,建立了有效的番鸭肝脏2-DE方法。结果表明:采用攻毒后病变最典型的第5天的番鸭肝脏作为研究样品;采用研磨-超声-裂解液(7 mol/L尿素、2 mol/L硫脲、4% CHAPS、65 mmol/L DTT、40 mmol/L Tris-base、0.5% IPG buffer)法提取肝脏蛋白质,结合2D clean-up kit以及去拖尾DeStreak试剂纯化蛋白,按1100 μg上样,设置IEF参数为:50 V 12 h、200 V 1.5 h、500 V 1 h、1000 V 1 h、8000 V 3 h、8000 V 60000 V h、500 V维持,采用胶体考马斯亮蓝染色,能获得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2-DE图谱。应用建立的2-DE方法和PDQest 8.0分析软件,发现26个与正常番鸭肝脏蛋白表达水平超过3倍的差异蛋白点。该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寻找NDRV感染宿主组织相关蛋白以及水禽呼肠孤病毒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0.
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及灌溉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农产品等服务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框架,以华北平原典型高产农田区域——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为研究对象,应用能值理论分析农田生态系统投入,从供给、调节和支持3方面分析农田生态系统正、负服务产出;应用分摊系数法求解农田灌溉净效益,计算能值指标并评价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栾城农田生态系统能值年均总投入(1.00×1012 sej·m~(-2))中,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6.81×1011 sej·m~(-2))与不可更新环境资源(灌溉用地下水,2.57×1011 sej·m~(-2))投入之和占总能值投入的90%以上,说明农田生态系统消耗了大量不可更新资源;农田提供的正服务(1.82×1012 sej·m~(-2))主要是农产品供给(1.07×1012 sej·m~(-2)),负服务(5.87×1011 sej·m~(-2))以温室气体排放(5.31×1011 sej·m~(-2))为主;考虑农田生态系统环境负效益,计算栾城农田灌溉效益分摊系数为0.32,灌溉净效益为3.94×1011 sej·m~(-2),灌溉效益偏低;栾城区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取值为0.10~0.18,属于典型的消费型农田生态系统,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低能耗,高产出的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农田发展之路,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