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19篇
  免费   530篇
  国内免费   796篇
林业   687篇
农学   359篇
基础科学   341篇
  788篇
综合类   4338篇
农作物   663篇
水产渔业   380篇
畜牧兽医   1622篇
园艺   739篇
植物保护   328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381篇
  2021年   403篇
  2020年   319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219篇
  2017年   444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460篇
  2014年   455篇
  2013年   579篇
  2012年   824篇
  2011年   829篇
  2010年   756篇
  2009年   709篇
  2008年   676篇
  2007年   627篇
  2006年   477篇
  2005年   331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Welchrom-C18(4.6mm×250mm,5μm)为色谱柱,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甲醇-5mL/L醋酸溶液(体积比为16∶26∶58),流速为1.00mL/min,检测波长287nm,进样量10μL。结果表明,水飞蓟宾的进样量在0.219μg~5.475μg(r=0.999 999,n=6)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211%(n=6)。表明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和精密度均良好,可为中草药复方"健肝散"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2.
骨代谢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两个过程。甲状旁腺激素是骨形成和骨重建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甲状旁腺激素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受体的活动调节骨代谢。近年来甲状旁腺激素显著的临床效果,为骨骼合成代谢药物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作者主要综述了甲状旁腺激素在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调控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为解决南方冬-春季牧草缺乏及能够合理利用南方稻草资源,对燕麦秸-稻草混合青贮样品设置了4个处理。结果表明,1号处理pH、氨态氮占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青贮饲料(P<0.05),4号处理的pH和氨态氮占总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青贮饲料(P<0.05),4号处理粗蛋白含量最高,且4个处理间粗蛋白含量存显著性差异(P<0.05);4个处理组均未检测出丁酸。综合试验结果,单贮燕麦秸可以得到优良的青贮饲料,且鲜燕麦添加比例为70%的燕麦-稻草混贮效果与其相近。  相似文献   
994.
关中地区果草系统产草量与对杂草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苹果园建植第1年的春季,在果树行间分别种植不同草种,以不种草为对照,研究不同草种的生长情况和其对杂草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关中地区苹果园牧草春播后,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三叶(T.pratense)、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紫羊茅(Festuca rubra)、高羊茅(F.arundinacea)出苗和生长较快,短期内能形成致密的草层,杂草种类、密度和盖度小,抑制杂草效果好;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匍匐剪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百脉根(Lotus cornioulatus)、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出苗和保苗难度较大,到秋季才能完全覆盖地面,种植后前半年抑制杂草的作用较差,而在形成致密草层后,各草种均能很好地抑制杂草群落发展。第2年,除马蹄金、狗牙根外,其余草种均能在3月返青,11月后枯黄,绿期长。马蹄金匍匐茎水平生长速度适中,垂直高度常年保持在10~15 cm,既能很好地覆盖地面,又无需修剪,维护费用最低;白三叶、红三叶、百脉根生长速度适宜,在生长季可以根据需要决定修剪或不修剪;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生长速度较快,生物量较大,种植当年需要修剪1次,第2年可根据需要确定修剪次数;匍匐剪股颖和紫羊茅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可适当减少修剪次数;狗牙根返青晚、枯黄早,水平扩展速度和生长速度太快,不适合苹果园种植。说明各草种在果园中的适宜性不一,其不同的生长特性是种草果园管理的重要基础,草种盖度和其抑制杂草群落发展的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5.
分析实验室氯霉素污染来源及其对氯霉素残留检测的影响.以乙腈为溶剂,对实验台面、实验器具表面的污染物进行收集,应用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MS),对收集液中的氯霉素含量进行测定;以浸泡过氯霉素的实验器具为阳性对照,考察实验器具的清洗方法对氯霉素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大部分实验器具的污染物提取液检出了氯霉素,阳性实验器具清洗后仍检出氯霉素.实验室污染可能造成实验结果假阳性,因此,建立有效的预防体系避免实验室污染,对减少痕量分析中假阳性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通过测定热应激状态下奶牛饲喂不同浓度大豆黄酮后血细胞数、体温、脉搏及呼吸数的变化,研究大豆黄酮对奶牛热应激的缓解作用。选取胎次、产奶量、泌乳期相近的40头中国荷斯坦牛,随机均分为4组(n=10)。试验Ⅰ、Ⅱ、Ⅲ组每头牛日粮中分别添加大豆黄酮200mg/d、300mg/d和400mg/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60d。在试验开始时及试验第10、30、60天测定各组牛血液常规指标,且记录其体温(T)、脉搏数(P)和呼吸数(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体温均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Ⅱ组、Ⅲ组脉搏数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Ⅲ组呼吸频率显著降低(P<0.05)。试验证明,大豆黄酮可以通过调节机体代谢发挥抗热应激的作用,进而改善热应激奶牛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997.
2010~2012年在怒江流域等海拔1500m以下的干热河谷地区进行马鹿花不同混交模式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造林中最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混交模式为马鹿花×小叶榕,其种植效果好,其次为马鹿花X印度黄檀X小叶榕X高山榕×零星大青树混交模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模式对马鹿花的株高、地径和冠幅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提高葡萄园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构建了牧草-鹅-鲜食葡萄循环生态种养体系。实践表明,在设施葡萄园推广套种牧草养鹅、鹅粪生产有机肥料、有机肥料种植葡萄和牧草等高效配套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牧草-鹅-鲜食葡萄循环生态种养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有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999.
不同缓控释氮肥对高羊茅草坪生长及氮素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释放期为30和60d的树脂包膜尿素(PCU30、PCU60),硫包衣尿素(SCU),抑制剂型缓释尿素(UI)和普通尿素(U)对高羊茅草坪生长、氮素吸收及氮素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年施氮量260kg/hm 的情况下,PCU30、PCU60和SCU 一年分春秋2次施用可以满足高羊茅草坪正常生长需要,其草屑累积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高于普通尿素一年4 次施用处理;氮素气态损失方面,UI处理的氨挥发损失氮量高达44.42kg/hm,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其NO 排放氮量为6.46kg/hm,显著低于其他施氮处理;PCU30、PCU60、SCU 处理的氨挥发量和NO 排放氮量分别为17.67,13.59,18.54kg/hm 和8.14,6.92 ,9.91kg/hm,显著低于U处 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议高羊茅草坪一年分春秋2次施用树脂包膜尿素PCU60较为适宜,可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氮素挥发损失,环境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Hewson, J., Johnson, R., Arroyo, L. G., Diaz‐Mendez, A., Ruiz‐López, J. A., Gu, Y., del Castillo, J. R. E. Comparison of continuous infusion with intermittent bolus administration of cefotaxime on blood and cavity fluid drug concentrations in neonatal foals. J. vet. Pharmacol. Therap.  36 , 68–77. Healthy neonatal foals were treated with cefotaxime by bolus (40 mg/kg IV q6h for 12 doses; n = 10) or by infusion (loading dose of 40 mg/kg IV followed by continuous infusion of a total daily dose of 160 mg/kg per 24 h for 3 days; n = 5).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was determined, and concentrations in cavity fluids were measured at steady state (72 h). Highest measured serum drug concentration in the bolus group was 88.09 μg/mL and minimum drug concentration (Cmin) was 0.78 μg/mL at 6‐h postadministration (immediately before each next dose), whereas infusion resulted in a 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of 16.10 μg/mL in the infusion group. Mean cefotaxime concentration in joint fluid at 72 h was higher (P = 0.051) in the infusion group (5.02 μg/mL) compared to the bolus group (0.78 μg/mL). Drug concentration in CSF at 72 h was not different between groups (P = 0.243) and was substantially lower than serum concentrations in either group. Insufficient data on pulmonary epithelial lining fluid were available to compare the methods of administration for cefotaxime in this cavity fluid. Results support continuous drug infusion over bolus dosing in the treatment for neonatal foal septicemia to optimize time that cefotaxime concentration exceeds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common equine pathog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