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2篇
  免费   519篇
  国内免费   822篇
林业   685篇
农学   393篇
基础科学   374篇
  819篇
综合类   4590篇
农作物   719篇
水产渔业   385篇
畜牧兽医   1713篇
园艺   799篇
植物保护   326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375篇
  2021年   385篇
  2020年   312篇
  2019年   327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440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468篇
  2014年   477篇
  2013年   608篇
  2012年   879篇
  2011年   887篇
  2010年   807篇
  2009年   782篇
  2008年   746篇
  2007年   704篇
  2006年   522篇
  2005年   380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大连城市森林综合生态效益动态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连城市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动态系统仿真模型的构建,对大连城市森林生态效益动态进行了仿真。该生态效益系统模型共选取199个变量、105个常量,其中9个状态变量,27个流速变量。该模型对2005-2025年间各种生态效益的变化趋势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为大连城市森林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提供数据资料,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2.
大连市主要行道绿化树种固碳释氧功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今后行道树绿化结构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从城市生态角度出发,采用LI-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实测大连市内几种常见绿化树木的净光合速率,计算其在不同月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能力。结果表明:各树种日固碳释氧能力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在乔木树种中,日固碳释氧能力的排列顺序为榆树>白桦>元宝枫>雪松>杜仲>国槐;灌木树种中,日固碳释氧能力的排列顺序为碧桃>连翘>榆叶梅>大叶黄杨。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研究不同条件下,黄薇Heimia myrtifolia的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情况。  方法   以黄薇为材料,采用花粉离体萌发法研究不同温度、蔗糖质量浓度和硼酸质量浓度对黄薇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萘乙酸、赤霉素、6-苄基腺嘌呤对黄薇柱头可授性的影响,并对黄薇花粉与柱头进行电镜扫描观察。  结果   ① 不同温度、蔗糖质量浓度、硼酸质量浓度对黄薇花粉的萌发生长影响差异明显,培养黄薇花粉适宜温度为35℃,蔗糖适宜质量浓度为50.0~150.0 g·L-1,硼酸适宜质量浓度为0.5~1.0 g·L-1;②黄薇柱头可授性受时间影响,在开花6~8 h柱头可授性最强;③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薇柱头可授性影响差异明显,提高黄薇柱头可授性最适质量浓度为萘乙酸10.0 mg·L-1、赤霉素200.0~400.0 mg·L-1、6-苄基腺嘌呤20.0 mg·L-1;④黄薇柱头直径为425.78~546.93 μm,花粉极轴长为23.15~26.74 μm,赤道轴长为18.02~20.03 μm,属小型花粉。  结论   黄薇人工授粉的最佳时期在开花后6~8 h,结合一定质量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明确贵州猕猴桃根结线虫的种类,为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贵州省修文、息烽和大方县采集感染根结线虫的猕猴桃植株,利用改良的贝曼漏斗法分离根结线虫,采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猕猴桃根结线虫进行形态观察与测量,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线虫进行鉴定.[结果]猕猴桃根系被根结线虫侵染后产生根结或瘤状物,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瘤,直径为0.5~1.0 cm;直径1.5~2.0 mm的须根受害较重,被侵染的须根产生单个或串生结节状肿瘤,瘤状物呈椭圆或近球形.猕猴桃根结线虫雌虫的排泄孔至头端的距离是口针的1倍左右,口针微微向背部弯曲,唇盘呈哑铃状,侧唇与中唇和唇盘分开,分界明显;雄虫唇盘大而圆,比中唇高,中唇外围圆滑,与唇盘分界明显.猕猴桃根结线虫种群与GenBank的南方根结线虫MK784570、KP234265和KF041336等线虫的序列相似度达99%.[结论]侵染贵州省修文、息烽和大方县猕猴桃的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相似文献   
115.
本文对浙江省池塘养殖、滩涂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等典型养殖模式 环境中铬的污染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根据本单位开发方法对总铬和有效态铬中的两种价态铬进行测 定。结果表明,我省水产养殖环境中,水质中总铬和毒性较大的Cr6+含量较小,均在《生活饮用水卫 生标准》(0.05mg/L)限量标准以下,未发现超出渔业水质标准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6.
Three transgenic maize events(IE09 S034, Shuangkang 12–5 and C0030.3.5) produced Cry1 Ie, Cry1 Ab/Cry2 Aj and G10-EPSPS, Cry1 Ab and EPSPS, respectively, all of which target the Asian corn borer. The oriental armyworm Mythimna separata(Walker) is the secondary target.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three Bt maiz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of armyworm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E09 S034 had insecticidal activity against 1 st instar larvae, and the survival rate of armyworm fed with Bt maize for 10 days was 46.2%,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The larvae at 3 rd–6 th instar were more tolerant of the Bt toxin than the early instar larvae. However, Shuangkang 12-5 had good insecticidal activity against 1 st–5 th instar larvae. The mortality was nearly 100% when the larvae were fed with Shuangkang 12-5 before 3 rd instar, and the toxin had quick-acting efficacy. This event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development of armyworm; that is, the larval duration of the 3 rd and 4 th instar larvae fed with Shuangkang 12-5 was prolonged by 4.5 and 3.0 days, respectively. The pupal weight and egg number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For C0030.3.5, it could control 1 st–5 th instar larvae effectively. The mortality rates were all over 50% if 1 st–3 rd larvae were fed with this event. The pupal weight of 4 th–6 th instar larvae fed with Bt maize were only 53.9, 56.8 and 54.6%,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control. The number of eggs laid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l three transgenic maize events exhibit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effective control of early instar larvae of armyworm, which can be commercialized in future to control lepidoptera pests such as Asian corn borer and armyworm.  相似文献   
117.
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对茶树挥发性香气的组成起着重要作用。从茶树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获得了141个茶树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并对其不同组织表达特异性进行分析,筛选出16个在茶树顶芽和嫩叶中高表达的萜烯类合成代表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进化关系将茶树与拟南芥和葡萄的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分成了4个亚家族;茶树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含有5~14个外显子,在上游启动子区域分析发现了大量与光响应、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和胁迫响应密切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荧光定量检测发现,CsMVKCsDXSCsGGPS在白茶萎凋过程中的表达显著上调;CsDXR、CsMCT、CsCMK、CsMCS、CsHDS、CsGPPS和CsGGPPS在萎凋4 h和24 h的表达达到峰值。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茶叶萎凋过程中萜烯类合成相关基因对茶叶香气组分积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8.
本文以黑胡椒粉为原料,采用三相分离法(TPP)提取胡椒油树脂,研究了胡椒粉添加量、硫酸铵质量浓度、提取液与叔丁醇体积比、pH、温度对胡椒油树脂得率及胡椒碱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了胡椒油树脂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胡椒粉添加量5%、硫酸铵质量浓度10%、提取液与叔丁醇的体积比1∶0.5、pH 4、温度20℃,在此条件下,黑胡椒油树脂得率为12.90%,黑胡椒油树脂中胡椒碱含量为30.46%,验证试验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研究结果为工业化提取胡椒油树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9.
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 AIN)在菠萝采后蔗糖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菠萝全基因组数据库,预测菠萝AIN家族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解析其在采后菠萝不同贮藏温度下的表达变化情况,为阐明AIN基因在采后菠萝果实贮藏特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以水稻AIN家族基因为探针,在菠萝全基因组中鉴定到2个菠萝细胞壁酸性转化酶基因(cell wall acid invertase, CWIN)和2个液泡酸性转化酶基因(vacuolar acid invertase, VIN),分别命名为AcCWIN1、AcCWIN2AcVIN1AcVIN2,设计编码区引物进行测序验证,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cCWIN1、AcCWIN2和AcVIN1、AcVIN2蛋白分别归于细胞壁酸性转化酶和液泡酸性转化酶2个进化支上,且均属于糖基水解酶家族GH32,基因结构、保守域和保守基序均一致。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菠萝果肉中AcVIN1AcVIN2在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表达量升高,且AcVIN1在发生黑心病的部位大量表达,而AcCWIN1AcCWIN2在采后贮藏过程中表达量逐渐降低,且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其表达量降低,预示AcVIN1、AcVIN2AcCWIN1、AcCWIN2在菠萝采后蔗糖降解和黑心病的发生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0.
为探究拔节期和开花期不同补灌方案对不同穗型冬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7-2019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以大穗型品种山农23和中多穗型品种山农29为试验材料,以拔节后无灌水(T1)为对照,设置拔节期补灌目标为0~20 cm土层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T2)、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目标为0~20 cm土层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T3)和拔节期补灌目标为0~40 cm土层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T4) 3种补灌方案。结果表明,拔节后不同补灌方案对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影响基本一致。与T1处理相比,T4处理显著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使60~10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在开花期仍保持较高水平;T3处理显著提高了拔节期0~60 cm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与T3处理相比,T4处理的拔节至开花阶段耗水量增加了28.9%,其中对上层土壤总供水的表观消耗量增加了66.4%;T4处理在开花至成熟阶段对深层土壤总供水的表观消耗量增加了68.0%,对上层土壤总供水的表观消耗量降低了37.4%。在开花至成熟期降水较多(121.2 mm)的年份,T4处理的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相对于T3处理均无显著变化,但总耗水量较高,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在开花至成熟期降水较少(45.2 mm)的年份,T4处理的开花至成熟期的阶段耗水量、开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T3处理均显著降低。因此,在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为111.6~220.2 mm、开花后降水量为45.2~121.2 mm的条件下,大穗型和中多穗型小麦品种均以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将0~20 cm土层补灌至100%田间持水率的补灌方案最优,可同时实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