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8篇
  免费   544篇
  国内免费   723篇
林业   755篇
农学   339篇
基础科学   395篇
  732篇
综合类   4511篇
农作物   632篇
水产渔业   392篇
畜牧兽医   1555篇
园艺   675篇
植物保护   319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302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276篇
  2019年   326篇
  2018年   237篇
  2017年   364篇
  2016年   246篇
  2015年   401篇
  2014年   477篇
  2013年   540篇
  2012年   824篇
  2011年   838篇
  2010年   800篇
  2009年   694篇
  2008年   728篇
  2007年   665篇
  2006年   617篇
  2005年   503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对10年生和7年生的两块杉木无性系试验林历年生长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果;从第2年起无性系高,么董长量的F值、方差分量、重复力明显增大,并开始趋于稳定,无性系重复力较高,介于0.65-0.90之间居多。从3-4年生起,各年龄树高、胸径与近期对应性状的相关系数,以及与近期材积的相关系数增大,至趋于稳定。3-4年生后各年龄树高、胸径相关信息量亦表出与相关系数同样的趋势。遗传相关系数大于秩次,表型、环境相关系数,表明年龄间生和匠相关主要受遗传控制,无性系早期选择是有效的。早期选择最佳年龄、随主伐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介于3-4a之间,选择效率D早-V晚高于H早-V晚,前者出现最大选择效率的年龄早于或等于后者,所以选择指标倾向胸径。  相似文献   
292.
选择四川省沐川县凉风坳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2004年5月、2004年12月和2005年5月对其林下土壤种子库、种子雨以及种子天然萌发状况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及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种子下落前后土壤种子库储量,变动为643.2~889.2粒.m-2,物种和种子密度多年生草本物种均占优势。天然林土壤种子库Shannon-Wiener指数均在2004年5月最大,2004年12月次之,2005年5月最小;Simpson指数却和Shannon-Wiener指数H'的变化趋势相反;Pielou均匀度指数在2004年12月有所降低,此后又升高。种子均呈明显垂直分布,其中0~2 cm土层种子数量最多,其次是枯枝落叶层,其数量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种子库年输入活力种子142.3粒.m-2,年输出活力种子268.9粒.m-2,动物取食是造成种子损失的主要原因。对照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物种和密度均低于天然林地;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相似性系数,人工林较高,而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较低。  相似文献   
293.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的油茶籽油主要由4种脂肪酸组成,分别为棕榈酸平均含量为8.44%、硬脂酸平均含量为1.46%、油酸平均含量为80.92%、亚油酸平均含量为8.26%.  相似文献   
294.
杉木人工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的贝叶斯法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西杉木人工林为例,以Korf型、Richards型和Hossfeld型3种模型为基础,通过广义代数差分法(GADA)分别建立杉木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结果表明:以Richards型为基础的杉木林分断面积预测精度最高,以Richards型模型为最优模型,分别基于贝叶斯法和传统法(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杉木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研究发现,利用贝叶斯法估计杉木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预测精度相当且预测值的可靠性比传统法好。  相似文献   
295.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杨属植物种间关系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探讨额河杨和银灰杨天然杂种的起源机制,[方法]应用18对SSR标记,从分子水平上对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杨属植物的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SSR系统发育树将整个流域天然杨属植物分为两大类群,即黑杨派和青杨派为一类,白杨派为一类;(2)白杨派派内系统聚类图显示,银白杨、欧洲山杨、银灰杨三个树种均有较大的遗传分化,特别是杂种银灰杨似乎更大;(3)黑杨派和青杨派的UPGMA分类图显示,青杨派和黑杨派分属于2个分支,其中,青杨派内部分化相对简单,分为2支,均为典型的苦杨;黑杨派内部的分化较为复杂,可分为4类,包括典型的欧洲黑杨、额河杨和回交子代。[结论]杂种额河杨具有更多的欧洲黑杨的遗传成分,因此,将额河杨放到黑杨派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96.
[目的]对分布于我国新疆地区欧洲山杨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进行研究。[方法]对4个欧洲山杨自然居群共72个个体的6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sing-copy nuclear markers)进行扩增与测序,并计算相应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参数。[结果]表明:比对后6个基因的长度在459 bp到747 bp之间,平均多态核苷酸位点个数为14,遗传多样性指数πθw分别达到了0.004 8和0.004 4,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73,以上结果表明欧洲山杨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Tajima中性检验结果均不显著,表明所用6个单拷贝核基因均符合中性进化假设。AMOVA分析表明89.7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的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0,居群间平均基因流(Nm)为3.235。[结论]高度异交,高碱基突变率及超长距离的基因流机制能够很好的解释我国新疆地区欧洲山杨表现出的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较低水平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97.
采用析因试验设计,开展了基质配比、缓释肥施用量和容器规格对1年生木荷轻基质容器苗生长和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泥炭比例的提高,木荷容器苗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增加,而根系参数减少致使根冠比下降;当每立方米基质中缓释肥量在2.5 kg以上时,缓释肥施用量对木荷容器苗地上部分生长和根冠比的影响较小,但随着施用量的增大却会明显影响根系的发育;容器规格对木荷容器苗生长和质量影响显著,容器规格的增大可明显促进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及根系的发育,但根冠比有所下降。从苗木质量和育苗成本等综合考虑,木荷轻基质容器苗的优化培育方案为:基质的泥炭与谷糠比为7∶3,每立方米基质中缓释肥施用量为2.5 kg,容器规格为5.5 cm×10 cm。此外统计分析还表明,木荷容器苗质量不仅受基质配比、缓释肥施用量和容器规格主效应的影响,而且其主效应间还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即可根据基质配比相应地调整缓释肥施用量或改变容器规格大小,以达到低成本生产木荷优质容器苗的目标。  相似文献   
298.
使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采自天津地区的州河鲤、建鲤和框鳞镜鲤3个群体进行了AAT、α-GPD、GPI、IDH、MDH和PGM共6种同工酶以及肌浆蛋白(PROT)的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在检测出的12个基因座位中,州河鲤群体中存在变异的是α-GPD*、GPI*、MDH-2*、PGM*、PROT*,建鲤群体中存在变异的是α-GPD*、GPI*和PGM*,框鳞镜鲤群体中存在变异是α-GPD*、GPI*、PGM*和PROT*;州河鲤、建鲤、框鳞镜鲤的多态基因座位比例(P0.99)分别为41.67%、25.00%和33.33%,平均杂合度预期值(He)分别为0.0449、0.0749、0.0518;PGM*可以作为区分3个群体的标记基因座位,州河鲤群体中*c/c基因型占85.71%,建鲤群体中*b/c基因型占65.71%,框鳞镜鲤群体中*b/b基因型占56.67%。  相似文献   
299.
中油蟠36-3于2009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入湖北省,先后在武汉市、孝感市、广水市等多地试种。经过多年观察,中油蟠36-3结果性状稳定,早熟、着色鲜艳、风味浓甜、品质优良,丰产性好,自然着果率高,3年生树每667m2产量可达2 000kg以上。较抗炭疽病、穿孔病,易感褐腐病、缩叶病。尤其适宜在随州市随县雨水少的山坡地、丘岗地区种植。在栽培时,幼树树势较旺,需加以控制,防止徒长。在多雨地区易裂果,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避雨栽培措施,以取得最佳品质。  相似文献   
300.
为明确不同来源澳洲坚果种质的品质性状间差异,以不同地理来源的38份种质为材料,用NIRS DS 2500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22项品质性状指标,用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其多样性。结果表明,澳洲坚果种质的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0.51%~28.08%;硬脂酸的变异系数最大,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小;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4.56%,其中脂肪、总糖、蛋白、棕榈酸、油酸、二十碳烯酸等6个性状是构成品质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将38份材料分为3类,第Ⅰ类为高脂肪、高蛋白、高棕榈酸及高精氨类群,第Ⅱ类为高总糖、高二十碳烯酸类群,第Ⅲ类为高油酸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