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77篇 |
免费 | 653篇 |
国内免费 | 95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78篇 |
农学 | 751篇 |
基础科学 | 482篇 |
1691篇 | |
综合类 | 4554篇 |
农作物 | 681篇 |
水产渔业 | 647篇 |
畜牧兽医 | 2034篇 |
园艺 | 789篇 |
植物保护 | 6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254篇 |
2022年 | 524篇 |
2021年 | 618篇 |
2020年 | 586篇 |
2019年 | 569篇 |
2018年 | 446篇 |
2017年 | 550篇 |
2016年 | 472篇 |
2015年 | 617篇 |
2014年 | 610篇 |
2013年 | 816篇 |
2012年 | 1066篇 |
2011年 | 1056篇 |
2010年 | 908篇 |
2009年 | 780篇 |
2008年 | 730篇 |
2007年 | 665篇 |
2006年 | 538篇 |
2005年 | 402篇 |
2004年 | 248篇 |
2003年 | 175篇 |
2002年 | 157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西安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含水量及水分恢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大量土壤样品采集和室内水分测定,对西安地区极端降水前后不同植被下0~6m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水分恢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地区杨树林、法国梧桐林和中国梧桐林下大约1.5~4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分别为9.3%,9.0%和9.7%,土壤干层已存在,干层厚度约2.5m。麦地和草地下0~6m未出现土壤干层。丰水年极端降水后土壤干层消失,水分得到很好的恢复,原来的土壤干层所在层位恢复后的水分含量明显高予其上部和下部。发育弱的土壤干层并未影响到人工林的正常生长,说明在西安或与西安地区类似降雨量的黄土高原其他地区,种植高大的乔木林是可行的,但应避免更为严重的土壤干层出现。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基于GIS普通克里格法和概率克里格法分析江西潋水河流域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潋水河流域样点间表层(0~30cm)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由1981年的(134 8±89 7)mg/kg降低到2002年的(131 9±97 6)mg/kg,平均降低了2 15%。尽管经过近21年的生态修复,样点间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总体上下降不多,但因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修复工程实施的差异,占流域面积60 63%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减少,仅占39 37%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分级统计表明,1981年速效钾含量水平在50~100mg/kg,100~150mg/kg,150~200mg/kg和>200mg/kg的土壤分别占流域面积的10 35%,75 31%,11 78%和2 56%,而2002年则相应为30 75%,49 31%,16 60%和3 31%。该流域土壤速效钾在≤100mg/kg,≤120mg/kg和>150mg/kg含量水平下的几何平均概率分别由1981年的0 453,0 566和0 327变为2002年的0 523,0 611和0 292。从贮量变化上看,21年间潋水河流域内表层土壤速效钾贮量从1981年的2 48×104t变为2002年的2 30×104t,下降了1875 35t。 相似文献
993.
为综合评价水杨酸和钼酸钠处理对光叶叶子花耐寒性的影响,为园林绿化管养提供理论指导,以园林观赏植物光叶叶子花为试材,通过0.5 mmol/L水杨酸和2.0 mol/L钼酸钠单独及复合处理,测定在-3、0、3、6、25℃处理后,叶片的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水杨酸和钼酸钠处理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低温胁迫下光叶叶子花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其中复合处理的效果更好;在25和6℃时,氧自由基产生速率随温度的降低而上升,但在3,0和-3℃时,则呈下降趋势;在0℃和-3℃时,水杨酸处理使CK的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药剂处理提高了POD活性,特别在0℃时,T1、T2、T3均显著大于CK;此外,低温胁迫下,各处理的可溶性糖、淀粉、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处理后,可溶性糖在-3℃时,淀粉和脯氨酸在0℃和-3℃时其含量均显著高于CK。通过综合评价发现,水杨酸和钼酸钠处理能够提高光叶叶子花的耐寒性,特别是复合处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94.
发挥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赋能作用,对提高农民收入质量、增强农民可持续增收能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深入分析其群体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探索城镇化的调节效应和作用机制,进一步利用门槛效应模型探索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其影响效应具有典型的双重门槛特征;异质性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中高收入农民群体的增收效应更明显,对长江下游地区农民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农户健康投资能够带动各类农民群体增收;城镇化在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为此,应加大农村公共教育投资、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居民健康水平、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分类有序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着力提升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民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力,构建农民稳定可持续增收机制。 相似文献
995.
棉花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PARI)是影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不同覆膜方式下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光分布的影响尚未明确。在旱区一膜三行的机采种植模式下,设2种覆膜方式(有膜和无膜)与5种种植密度(D1:9×104株/hm2,D2:13.5×104株/hm2,D3:18×104株/hm2,D4:22.5×104株/hm2,D5:27×104株/hm2),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PARI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有膜处理下棉花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截获能力较强;冠层PARI与种植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种植密度之间PARI存在差异;叶面积指数(LAI)随生育进程推进呈单峰曲线。有膜处理下,不同种植密度LAI在第94~98天达到峰值;无膜处理下,不同种植密度LAI在第109~113天达到峰值;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其生殖... 相似文献
996.
为探索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氮肥减量增效潜力,构建适宜的作物养分管理体系,于2018-2019年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减氮并配施不同肥料对麦玉复种体系作物生长状况、植株氮素积累分配、作物产量以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常规施氮(225 kg·hm-2,N100);减氮20%(180 kg·hm-2 ,N80);减氮配施生物炭(180 kg·hm-2,生物炭22 500 kg·hm-2,N80+BC);减氮配施缓释肥(180 kg·hm-2,尿素∶缓释肥=1∶1,N80+S);减氮配施微生物菌肥(180 kg·hm-2,微生物菌肥3 600 kg·hm-2 ,N80+BF)。结果表明:减氮及其配施不同肥料对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后株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没有显著影响;而N80+BF促进了夏玉米氮素向籽粒中的分配;N80+BC提高了夏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且较N8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8.3%和20.1%;减氮下三种配施处理均能提高夏玉米氮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且以N80+BC处理表现最佳,较N100分别显著提高43.3%和29.0%,较N80分别显著提高45.8%和8.3% ;N80+BC和N80+BF还能显著提高夏玉米氮肥表观表观回收率,二者较N100显著增加18.1%和10.7% ,较N80处理显著增加26.9%和19.0%。与N80相比,N80+BF有效提高了冬小麦扬花期和成熟期分蘖数、茎蘖成穗率以及成熟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穗数和产量,增幅分别为13.7%和16.2%。减氮下3种配施处理均能提高冬小麦氮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率,其中氮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N80+BF处理表现最佳,较N100分别显著提高了31.2%和28.4%,较N80分别显著提高了33.7%和16.2%,氮素利用率在N80+S处理表现最佳。综上所述,减氮及其配施处理中,180 kg·hm-2配施生物炭(22 500 kg·hm-2)和180 kg·hm-2配施微生物菌肥(3 600 kg·hm-2)更有利于作物生长,促进氮素积累与分配,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实现关中地区麦玉复种体系氮肥管理的“减量增效”。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提高辣木叶的γ 氨基丁酸(γ aminobutyric acid,GABA) 含量,通过辣木枝条的导管向叶片细胞补充外源L 谷氨酸(L glutamic acid,L Glu),以干叶的GABA含量为评价指标,从辣木叶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的酶学特性、 L Glu溶液pH和浓度、浸吸时间、转化反应时间、转化反应温度等方面对植物导管法富集辣木叶GABA的适宜条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辣木叶GAD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40 ℃和6.0,在4~30 ℃和pH 5.6~6.4相对较稳定;与破碎法(破碎叶片释放GAD转化外源L Glu合成GABA)相比较,植物导管法(通过植物导管补充外源L Glu)由于GAD存在细胞的保护而富集效果更佳,植物导管法富集的GABA含量是破碎法的1.71倍;当将鲜辣木枝条切口端插入pH 5.5、50 mmol/L L Glu溶液于室温放置浸吸1 h,然后摘取辣木叶于35 ℃保温7 h,辣木叶GABA含量由初始(1.86±0.13) mg/g增加至(5.97±0.36)mg/g,提高了2.21倍。植物导管法富集辣木叶GABA的工艺简单,在富GABA辣木叶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8.
999.
苦丁茶对NO2-和·OH清除作用的体外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粗壮女贞苦丁茶[Ligustrum rbutum(Roxb)B lum e]、大叶冬青苦丁茶(IlexlartifoliaThunb)为试材,在体外模拟胃液pH条件下,对比研究了不同冲泡条件下苦丁茶浸出液对NO2-和.OH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茶样对NO2-的清除作用多随冲泡温度上升或冲泡时间延长而增强;磨碎冲泡的清除效果比直接冲泡好;大叶冬青苦丁茶对NO2-的清除作用优于粗壮女贞苦丁茶。但粗壮女贞苦丁茶对.OH的清除作用较大叶冬青苦丁茶好,直接冲泡对.OH的清除效果略比磨碎冲泡好,较好的冲泡温度在80~90℃。 相似文献
1000.
AIM:To prepare m1AChR-G11 and m4AChR-G16 fusion protein in Baculovirus-Sf9 cell system and detect the effects of various muscarinic ligand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1AChR and G11 and m4AChR and G16, and screen different kinds of ligands specific for m1 and m4. METHODS:To prepare fused DNA of m1AChR-G11and m4AChR-G16 in two PCR, then expressed in Sf9 cells and detect the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 of m1AChR-G11 fusion protein and m4AChR-G16 fusion protein by QNB and GTPγS binding experiments; To expore the way of the activation of m1AChR-G11 and m4AChR-G16 fusion protein by various ligands includingcetylcholine (ACh), Pilocarpine (Pilo), 4-hydroxy-2-butynyl-1-trimethylammonium-m-chloro-carbanilatechloride (McN-A-343), tetrandrine, pirenzepine (PZ), alcuronium, atropine, R-(+)-hyoscyamine and gallamine by displacement by GDP on GTPγS binding experiments. RESULTS: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m1AChR-G11 and m4AChR-G16 fusion protein were (45.39±2.62) nmol·g-1 protein, (47.04±1.58) nmol·g-1 protein. The affinity of GDP to G11 and G16 partner changed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muscarinic ligands. CONCLUSION: The m1AChR-G11 and m4AChR-G16 showed the pharmacological specificity to m1 and m4 receptor and the efficient signaling of the two partners. Ligands of m1AChR and m4AchR mediated different signal transduction by changing the affinity of G11/G16 and GDP. So m1AChR-G11 fusion protein and m4AChR-G16 fusion protein can be taken as a tool to screen ligands specific for m1AChR and m4ACh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