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4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423篇
林业   263篇
农学   278篇
基础科学   212篇
  436篇
综合类   2068篇
农作物   338篇
水产渔业   273篇
畜牧兽医   852篇
园艺   326篇
植物保护   179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341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362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322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6 毫秒
161.
硼对平邑甜茶幼苗硝态氮吸收、利用及分配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芬  田歌  刘晶晶  于波  葛顺峰  姜远茂 《园艺学报》2017,44(7):1244-1250
以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运用~(15)N同位素示踪和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了不同供硼(硼酸0、1.0、2.0、3.0、4.0、5.0和6.0 mg·L~(-1))水平对平邑甜茶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0 mg·L~(-1)硼酸处理的幼苗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幼苗的全氮量及~(15)N吸收量增幅最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4%和75.0%。随供硼水平的增加,植株氮素利用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0 mg·L~(-1)硼酸处理时最大,为14.8%,是对照的1.8倍。施硼处理对幼苗的~(15)N分配率有一定的影响,3.0 mg·L~(-1)硼酸处理的根系~(15)N分配率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对照。非损伤微测结果显示,3.0 mg·L~(-1)硼酸处理时,平邑甜茶根系对NO_3~-有强烈吸收且内流速度达到最大,在缺硼和高硼(硼酸0和6.0 mg·L~(-1))处理时有明显外排趋势。因此,3.0 mg·L~(-1)硼酸处理最有利于平邑甜茶根系的生长、根系活力的提高和氮素的吸收利用,而低硼和过量供硼均会抑制根系生长及氮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62.
‘苏椒25号’为早熟辣椒杂交一代新品种。果实长灯笼形,纵径13.5 cm,果肩横径4.5 cm,果肉厚度0.30 cm,单果质量62.1 g,果面微皱有光泽,青果绿色,成熟果红色,味微辣,鲜果维生素C含量1.15 mg·g~(-1),产量为41.0 t·hm~(-2)左右。适合在江淮、黄淮流域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163.
AIM: To evaluate specific metabolomics profiles in the serum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 (CMS) and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metabolic biomarkers in the native Tibetans living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METHODS: A gas chromatography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GC-TOF-MS) approach as a metabolomics technique was used to evaluate metabolic differences. The native Tibetan CMS patients (n=10) and healthy Tibetan controls (n=10) were enrolled from YuShu in Qinghai province in this study. The ser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GC-TOF-MS coupled with a series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es such a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 and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RESULTS: The intergroup differences between CMS patients and control subjects have been observed. A list of differential metabolites and several top altered metabolic pathway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levels of fumaric acid, an intermediate in the tricarboxylic acid (TCA) cycle, and inosine were highly upregulated in the CMS patients, suggesting a greater effort to hypoxic adaptation in high elevation area. Other differential metabolites, such as methyl phosphate, 2-ketoadipate, lyxose and phytanic acid were also identified. Importantly, the differential metabolites possessed higher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 values, indicating an excellent clinical ability for the prediction of CMS. Increased levels of amino acids (isoleucine, glycine, serine, L-cysteine, citrulline and trimethyllysine) were detected in CMS group, ye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levels of sulfuric acid, oxamic acid, lyxose and glutamine were also detected in CMS group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the levels of ribose and glucose-1-phosphate were markedly elevated in CMS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metabolic activities are significantly altered in the serum of CMS patients. High altitude hypoxia may act on the disturbed glucose metabolism and amino acid metabolism in part of the Tibetan triggered by CMS.  相似文献   
164.
黄瓜根际解钾细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其促生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瓜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亚历山大硅酸盐细菌培养基从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解钾菌,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菌株的解钾能力,选出解钾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同时研究其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黄瓜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9株细菌,其中PK1、PK3和PK7具有较强的解钾能力,液体培养96h后其解钾率分别为30.05%、33.78%和44.01%。依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PK1和PK3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es putida),PK7为胶质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mucilaginosu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4d后PK1提高黄瓜的根长、株高、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为42.60%、10.45%、48.65%、33.01%,PK3分别对应提高65.26%、21.09%、83.78%和49.48%,PK7分别对应提高79.46%、44.26%、105.41%和113.03%。  相似文献   
165.
苏椒26号是由母本2012X14和父本2012X10配制而成的辣椒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始花节位第9节,果实牛角形,绿色,果实纵径19.1 cm,果肩横径4.3 cm,果肉厚度0.26 cm,单果质量65.0 g,鲜果维生素C含量1.04 g/kg,微辣,产量约3 200 kg/667 m~2,适宜黄淮江淮地区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166.
以秸秆生物炭为试验修复材料,采用矿区野外调查和室内吸附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溶液Cu~(2+)不同初始浓度、溶液pH、吸附时间及生物炭添加量下,秸秆生物炭对溶液中Cu~(2+)吸附作用的影响,并对秸秆生物炭的吸附性能进行测试,以期为修复草原铜矿区及周边污染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的最佳吸附pH为4.5;吸附平衡时间为8h;相同吸附条件下当炭添加量为0.5g时,秸秆生物炭在溶液中Cu~(2+)浓度为512mg·L~(-1)时吸附量最大,为17.06mg·g~(-1)。因此,当矿区污染物中含量512mg·L~(-1)时,吸附环境pH为酸性,添加0.5g秸秆生物炭,吸附8h,固定和吸附废水中的Cu~(2+)效果明显且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67.
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理论,对2000-2014年新疆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协调系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新疆2020年、2025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显示:2000-2014年新疆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1.699 3hm~2上升到2014年的4.100 5 hm~2,年均增幅为5.86%。新疆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保持在1.400 3~1.585 2 hm~2,且有逐年缓慢减小的趋势。人均生态足迹快速增长,人均生态承载力缓慢减小,造成生态赤字逐年扩大,人均赤字额由2000年的0.232 9 hm~2扩大到2014年的2.700 2 hm~2,赤字率由2000年的15.88%上升到2014年的192.82%。资源利用效益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协调度不断下降。预测结果表明:2020年新疆人均生态足迹将上升到6.496 4 hm~2,2025年将达到9.586 4 hm~2。2020年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预计下降到1.294 7 hm~2,2025年为1.212 5 hm~2。万元GDP生态足迹2020年下降到0.649 9 hm~2,2025年预计为0.478 0 hm~2。基于此,提出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是缓解新疆生态赤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8.
采用桶栽方法,选用黑农48为试验材料,设计4个灌溉水平及4种干旱胁迫历时进行交叉试验,研究了灌溉水平及干旱胁迫历时对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花荚期大豆植株叶、茎、根和荚果更易受干旱胁迫历时影响,干旱胁迫历时越短越有利于植株生长,灌溉水平对植株的生长影响相对弱于干旱胁迫历时。植株各器官干质量的等高线图表明高灌溉水平、短干旱胁迫历时比低灌溉水平、长干旱胁迫历时有绝对优势,同时也表现出高灌溉水平、长干旱胁迫历时处理与低灌溉水平、短干旱胁迫历时处理之间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9.
超声波引发合成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超声波和VA-044引发体系下,丙烯酰胺(AM)单体和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阳离子单体通过共聚合成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AC),该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合成效率高等优点。研究了合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P(AM-DAC)特性粘度的影响规律,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 当AM∶DAC=3∶2、引发剂浓度为0.02%、超声20 min、反应体系pH值为4时,合成的P(AM-DAC)特性粘度最大。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P(AM-DAC)是AM与DAC的共聚物,具有-NH2、C=O、-CH2-N+和-OH等活性基团。P(AM-DAC)在30~200 ℃范围内具有良好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0.
宰后牦牛肉保水性变化与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牦牛肉营养丰富,但保水性较低,影响了食用加工品质。为了探究牦牛肉保水性影响机制,利用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高、低保水性组间差异蛋白质进行了研究。以牦牛背最长肌为实验材料,根据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将18份样品分为高保水性组(HWHC)和低保水性组(LWHC),利用双向电泳(2DE)技术筛选出6个差异倍数大于3倍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的蛋白点,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LDI-TOF/TOF)质谱进行鉴定,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蛋白质进行了疏水性分析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HWHC和LWHC组间的差异蛋白分别是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M型(CKM)、磷酸丙糖异构酶(TIM)、肌球蛋白轻链(MLC)、肌钙蛋白T(TnT)和热休克蛋白27kDa(HSP27)。对影响牦牛肉蒸煮损失的6种关键蛋白质进行了疏水性分析,结果显示LDH、CKM和TIM蛋白疏水性较高,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高疏水性可以增强蛋白质和水之间的排斥,这可能是导致牦牛肉中保水性差异的原因之一。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在细胞中分为5个位置,差异蛋白质均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研究结果明确了宰后牦牛肉保水性变化趋势,并通过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蛋白质影响牦牛肉保水性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