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31篇
  免费   1698篇
  国内免费   2885篇
林业   1773篇
农学   1350篇
基础科学   1309篇
  2860篇
综合类   13270篇
农作物   1957篇
水产渔业   1128篇
畜牧兽医   4730篇
园艺   2054篇
植物保护   1283篇
  2024年   188篇
  2023年   590篇
  2022年   1408篇
  2021年   1274篇
  2020年   1211篇
  2019年   1191篇
  2018年   870篇
  2017年   1310篇
  2016年   914篇
  2015年   1333篇
  2014年   1407篇
  2013年   1754篇
  2012年   2353篇
  2011年   2541篇
  2010年   2276篇
  2009年   1904篇
  2008年   2026篇
  2007年   1832篇
  2006年   1498篇
  2005年   1158篇
  2004年   696篇
  2003年   444篇
  2002年   494篇
  2001年   419篇
  2000年   388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16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养猪场粪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粪污水进行分离、沉淀、曝气、生物滤池和添加微生物菌群有机物的降解对比试验,优选出了一套工艺流程,并在北京东广德猪场进行了工程实践。结果表明,优选出的以生物滤池为主的好氧生物处理工艺降解效率高、设备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且管理方便。高速生物滤池的降解率可达90%以上,整个污水处理系统有机物的降解率达到93%~97%。从系统运行水质监测结果来看,在保证粪污水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和猪粪(渣)无害化处理的前提下,这种处理工艺将各个单一处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处理与利用的系统工程,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992.
论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科技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西部实施农业现代化方略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机理为依据,通过对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及其农业科技问题的基本判断,探求出一条以树立农业科技理念为导向、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为动力,以完善农业科技体制为保障、以培育农业科技人才为核心的推进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93.
城市园林与夏季鸟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路线调查法以保定市为例,研究了城市园林不同植被中夏季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及群落间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城市园林不同植被夏季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排序为:阔叶林>水边草地>针叶林>灌丛。均匀性排序为:水边草地>灌丛>针叶林>阔叶林,不同植被夏季鸟类群落组成差异显著。并对城市园林林木配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4.
空间诱变选育小麦新品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小麦纯系种子进行了硼酸溶液和水处理的航天诱变试验。研究表明,航天处理对种子发芽、出苗和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二代农艺性状具有广泛变异,而且正向变异较多,为后代选择提供了更多机遇。经一定的育种程序,选出了5个高产、抗病、优质的小麦新品系,其中97-5199已进入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995.
番茄尾孢叶霉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河南省新乡市郊保护地发生的番茄尾孢叶霉病的病原、症状、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该病的病原菌为番茄煤污尾孢 (CercosporafuligenaRoldan) ,主要危害叶片 ,形成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灰黑色病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 5~2 7℃ ,最适 pH值为 6~ 7,致死温度为 5 3℃ 1 0min ,水滴是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紫外光对分生孢子有很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番茄与黄瓜远缘嫁接愈合口形成过程的组织解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番茄/黄瓜远缘嫁接不亲和时愈合口的形成过程,为后期砧穗间信息互作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以黄瓜‘新泰密刺’、黑籽南瓜和番茄‘中杂9号’为试材,采用下胚轴斜靠接方法远缘嫁接番茄/黄瓜(接穗/砧木),嫁接组合黄瓜/南瓜、黄瓜/黄瓜作为嫁接亲和性的对照。观察嫁接后第2、5、8和15天嫁接苗生长形态变化并统计成活率,对比分析黄瓜的近缘及远缘嫁接的嫁接口愈合过程。结果表明:1)嫁接接口处石蜡切片结果显示,对照黄瓜自嫁接和黄瓜与南瓜的嫁接均经历了相同的愈合过程,并最终成功地建立了形成层与输导组织,得以正常生长;2)分别用经木质部运输的品红溶液、经韧皮部运输的HPTS染料标记嫁接苗,结果显示远缘的番茄与黄瓜嫁接后,砧木与接穗虽然可以各自分化出愈伤组织,但二者愈伤组织的薄壁细胞无法真正地融合,机械性地对接在一起的木质部可以运输水分,使得番茄接穗不萎蔫,但韧皮部并未连通,无法进行其光合及同化产物运输、维持其生命活动,初步解释了远缘嫁接不亲和的解剖学过程。  相似文献   
997.
1961-2020年中国玉米需水量及水分盈亏的时空变化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不同区域玉米需水量的时空变化,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彭曼公式和作物系数法,利用1961-2020年558个典型气象站点的标准气象数据对我国不同区域玉米的生育期作物需水量进行计算,并结合玉米生育期内的降水量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域玉米的水分盈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全国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在区域间呈现明显的...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分析金花菜基因组SSR序列的分布特征,并与苜蓿属主要物种进行比较,为金花菜SSR分子标记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MISA软件对金花菜、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的高质量基因组进行搜索,比较分析搜索到的SSR序列分布特征。【结果】 在金花菜、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的基因组中,分别筛选到195 753个,242 434个和390 496个完整的SSR序列,相对密度分别为428、564和478个/Mb,SSR序列的总长度分别为3 611 698、3 657 503和6 307 211 bp,占各自基因组序列总长度的0.79%、0.85%和0.77%。在1~6个不同核苷酸重复单元中,金花菜和蒺藜苜蓿的SSR序列均是单核苷酸重复单元最多,依次是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四核苷酸、五核苷酸和六核苷酸,而紫花苜蓿的六核苷酸重复单元多于五核苷酸重复单元。A、T、AT、TA、AG和TC是3种苜蓿共有的常见重复单元类型,金花菜基因组低片段长度的SSR比例高于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结论】 金花菜基因组SSR的分布密度低于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重复单元类型较丰富,具有较大的多态性标记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99.
药用植物被广泛用作家庭医疗和制药工业的原材料。随着消费量和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药用植物真菌毒素污染有加重的趋势。在生长、收获、处理和储存的过程中,药用植物都可能会受到各种霉菌的污染,从而导致其发霉并产生真菌毒素。加之缺乏对这些天然药品质量和毒性的有效监测,其安全性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本文对药用植物中主要的真菌毒素污染种类及其天然存在情况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真菌毒素污染防控措施,并对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采取的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00.
Mechanisms controlling phosphorus (P) availability and the roles of microorganisms in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soil P in the wheat–maize double cropping system are poorly understood.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onducted a pot experiment for four consecutive wheat–maize seasons (2016–2018) using calcareous soils with high (30.36 mg kg–1) and low (9.78 mg kg–1) initial Olsen-P content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onventional P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o both wheat and maize (Pwm) along with a reduced P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ly to wheat (Pw).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long with soil P availability parameters and crop yield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w treatment reduces the annual P input by 33.3% without affecting the total yield for at least two consecutive years as compared with the Pwm treatment in the high Olsen-P soil.  Soil water-soluble P concentrations in the Pw treatment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Pwm treatment at the 12-leaf collar stage when maize requires the most P.  Furthermore, the soil P conten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especially fungal communities.  Meanwhile,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Proteobacteria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ctivity of Pw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by 11.4 and 13.3%) than those of Pwm in soil with high Olsen-P.  The microfloral contribution to yield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soil P content in soil with high Olsen-P.  Relative abundances of Bacillus and Rhizobium were enriched in the Pw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Pwm treatment.  Bacillus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cid phosphatase (ACP) activity, and Rhizobium displaye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ACP and ALP in soil with high Olsen-P, which may enhance P availability.  Our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P fertilization only to wheat is practical in high P soils to ensure optimal production in the wheat and maize double cropping system and that the soil P availabil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may collaborate to maintain optimal yield in a wheat–maize double cropping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