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214篇 |
免费 | 5032篇 |
国内免费 | 764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604篇 |
农学 | 4450篇 |
基础科学 | 3643篇 |
7658篇 | |
综合类 | 43026篇 |
农作物 | 6620篇 |
水产渔业 | 4307篇 |
畜牧兽医 | 12458篇 |
园艺 | 6617篇 |
植物保护 | 35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93篇 |
2023年 | 1744篇 |
2022年 | 3755篇 |
2021年 | 3814篇 |
2020年 | 3545篇 |
2019年 | 3525篇 |
2018年 | 2498篇 |
2017年 | 4103篇 |
2016年 | 2643篇 |
2015年 | 4112篇 |
2014年 | 4413篇 |
2013年 | 5262篇 |
2012年 | 7427篇 |
2011年 | 7431篇 |
2010年 | 6939篇 |
2009年 | 6191篇 |
2008年 | 6411篇 |
2007年 | 5998篇 |
2006年 | 4870篇 |
2005年 | 3988篇 |
2004年 | 2437篇 |
2003年 | 1528篇 |
2002年 | 1756篇 |
2001年 | 1486篇 |
2000年 | 1351篇 |
1999年 | 493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39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0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4篇 |
1962年 | 17篇 |
1961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11篇 |
1956年 | 32篇 |
1955年 | 1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重组表达质粒作为免疫佐剂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必须解决其对机体和生物环境释放的安全性问题。本研究以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作为免疫佐剂进行试验,探讨了其在小鼠体内组织的分布和生物安全性。将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经肌肉途径免疫小鼠,免疫后不同时间迫杀,并取各种组织抽提基因组DNA:一是利用PCR技术检测其在组织内的分布及与细胞基因组发生整合的可能性;二是以PCR技术检测免疫动物现场环境样品,监测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中的猪IFN-γ基因、CMV启动子基因和抗性基因是否转移和扩散到环境细菌中。结果表明,免疫24h后在小鼠的各组织中仅注射部位肌肉存在重组表达质粒,免疫5d后仅有1只小鼠注射部位肌肉和血液中存在重组表达质粒,免疫15d后所有动物的各组织中无重组表达质粒存在;同时未发现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和转化到环境其他细菌中。因此,认为pcDNA3.1/IFN-γ重组表达质粒对动物和环境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92.
为探讨环境雌激素辛基酚对成年雄性小鼠血浆与脾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将20只成年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5只/组,即橄榄油溶剂对照组和辛基酚处理组。处理组分别为0、1、10、100mg/kg辛基酚剂量组,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浆和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表明,辛基酚显著升高血浆和脾组织中NO、MDA含量并降低血浆和脾组织中SOD、GSH-Px活性及T-AOC水平。说明辛基酚造成血浆和脾组织氧化与抗氧化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从而降低抗氧化能力,造成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993.
豫南黑猪及其杂种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48头平均初始体重为30.56kg的肥育猪,分别为对照组、试验1、2组,每组16头,对照组选自20头豫南黑猪母猪纯繁后代;试验1组选自10头豫南黑猪母猪与长白公猪杂交后代;试验2组选自10头豫南黑猪母猪与大约克公猪杂交后代;分别对试验猪的肥育性能和肉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日增重试验1组高于试验2组和对照组(P<0.05);胴体瘦肉率试验1、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熟肉率和粗脂肪含量对照组高于试验1、2组(P<0.05);粗蛋白、粗灰分含量试验2组高于试验1组和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994.
995.
旨在探究睡眠剥夺后小鼠血浆褪黑激素(MT)水平和下丘脑钟基因表达的变化。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睡眠剥夺试验组(n=36),试验组小鼠接受水平台法连续72 h睡眠剥夺。在试验结束后当日每隔4 h(CT4、8、12、16、20和24时)采血测定血浆MT含量,并取下丘脑以RT-PCR方法测定钟基因mClock、mBmal1、mCry1/2、mPer1~3、mRorβ和mReverbα表达量。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小鼠血浆MT水平昼夜节律紊乱。在下丘脑钟基因的表达量上,mClock、mRorβ和mReverbα的中值显著下降(P<0.05),而mPer1和mPer2中值显著增加(P<0.01);对于昼夜节律,mCry1和mCry2的昼夜节律消失;对于钟基因的相位,mBmal1和mClock相位提前,而mRorβ和mPer1~3相位延后。结果提示,小鼠睡眠剥夺3 d可致MT分泌和下丘脑钟基因表达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996.
本研究旨在探索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的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及其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以免疫母貂所生仔貂为研究对象,采集21、30、45、60日龄仔貂血清,测定水貂病毒性肠炎母源抗体HI效价(MEV HI);选取25只47~52日龄健康水貂接种制备MEV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免疫前后14 d采血测定MEV HI效价;免疫后14 d进行水貂肠炎病毒攻毒临床症状观察,并测定粪便HA效价;攻毒后14 d对濒死和存活水貂安乐死,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免疫母貂所产仔貂的MEV HI效价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在21日龄时较高,45日龄时少部分仔貂MEV HI效价<1:32,60日龄时大部分仔貂HI效价≤ 1:4;使用制备合格疫苗免疫后14 d对照组水貂的MEV HI效价均不高于1:4,免疫组MEV HI效价升高至1:64~1:512;攻毒保护试验表明,免疫组水貂100%抵抗水貂肠炎病毒强毒的攻击,水貂的精神、饮食、粪便等均未见异常,且攻毒后粪便HA效价为1:8~1:16;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MEV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能够很好地阻止病毒在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复制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因此,免疫母貂所生仔貂21日龄时体内抗体效价最高,制备的疫苗免疫50日龄左右的水貂时能够突破母源抗体干扰并产生高水平的抗体,能够抵抗水貂肠炎病毒强毒株的攻击。 相似文献
997.
试验旨在探究孵化期单色绿光不同光照强度对鸡孵化和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选用810个大小均匀的新浦东鸡种蛋,随机分为3组(n=270),孵化期1~18.5 d分别在黑暗、低照度(20~50 lux)和高照度(200~300 lux)的LED单色绿光(λ=525 nm)条件下孵化,每天光照24 h,各组种蛋于第18.5天转至同一台无光出雏器中,各组温度和湿度等其他孵化条件始终保持一致。检测各组受精蛋孵化率、死胚率、初生重、10周龄体重、初生雏鸡及3周龄公鸡的血清激素浓度(甲状腺素、降钙素、生长激素、褪黑激素和骨钙素等)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钙等含量)。结果表明:各组种蛋的死胚数和死胚率差异较小;孵化的20.5 d低照度组和高照度组的受精蛋孵化率分别为黑暗组的2.3倍和5.2倍;孵化的21.5 d黑暗组的受精蛋孵化率为82.8%,低照度组和高照度组的孵化率分别比黑暗组高6.5%和1.9%;黑暗组的健雏率为98.6%,低照度组的健雏率比黑暗组低0.4%,而高照度组与黑暗组的健雏率接近;高照度组公雏初生重显著低于黑暗组(P<0.05),而低照度组与黑暗组无显著差异(P>0.05)。母雏初生重趋势与公雏基本一致,高照度组母雏初生重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10周龄,各组公鸡和母鸡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1日龄公雏血液生理生化和激素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3周龄公鸡高照度组和低照度组褪黑激素含量显著高于黑暗组(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在种蛋的孵化过程中,与黑暗条件下相比,给予适宜强度的单色绿光能够促进鸡胚发育,在不影响雏鸡健康的前提下使出雏时间提前,孵化期光照对后期生长发育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8.
999.
为了探讨西南"旱三熟"(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含量变化情况,进而估算该模式下的土壤固碳潜力,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对传统耕作(traditional tillage,T)和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raditional tillage+straw mulching,TS)2种处理下的土壤团聚体进行筛分和测定。结果表明,3种作物种植下的2mm粒径与2~0.25mm粒径团聚体含量此消彼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85,P0.05)。土壤团聚体结构对不同作物的响应不同,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粒径)含量在小麦和大豆种植后高达90%左右,玉米种植后约为80%,说明种植玉米有利于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的形成。2~0.25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最高,而水稳性微团聚体的两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差不大,有机碳含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规律不受种植作物和耕作方式的影响。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0~5cm和5~10cm土层的本土及各个粒径中的有机碳含量,且5~10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受秸秆覆盖的影响较大。通过估算固碳潜力发现,玉米条带的土壤固碳潜力显著大于小麦-大豆条带,在耕作处理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农作物的响应不同。因此,在西南"旱三熟"地区,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不同粒径有机碳含量受到耕作措施和种植作物的双重影响,土壤固碳潜力主要由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固碳能力决定,水稳性大团聚体更易受到耕作措施和种植作物的影响,在实践中通过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固碳外,合理安排农作物也有助于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000.
为构建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蛋白表面展示系统,本研究通过序列分析,确定猪链球菌的LPxTG蛋白及其信号肽(SP)和胞壁锚定基序(CWA),通过PCR扩增Peno-SP、GFP、CWA的DNA片段并融合,构建强启动子Peno控制表达编码SP-GFP-CWA融合蛋白的DNA片段,将该重组DNA片段连接pSET2载体,获得蛋白表面展示质粒,转化猪链球菌,构建得到以GFP为报告蛋白的猪链球菌蛋白表面展示系统。结果显示,利用猪链球菌的10个LPxTG蛋白及其SP和CWA序列,构建了10个含有Peno-SP-GFP-CWA融合片段的重组pSET2表面蛋白展示质粒pSsPSD1至pSsPSD10,分别转化猪链球菌05ZYH33,PCR鉴定显示其中7个转化猪链球菌。采用western blot初步检测其展示蛋白,结果显示,7个转化阳性菌株均能有效表达GFP蛋白,以成熟GFP条带为指标,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外源GFP表面展示水平,分别命名为SsPSD1、SsPSD2、SsPSD4、SsPSD7-SsPSD10,其中SsPSD1、SsPSD4、SsPSD8和SsPSD9表面展示水平相对较好,在猪链球菌表面展示外源蛋白方面具有很好的潜力。本研究首次尝试建立猪链球菌蛋白表面展示系统,为猪链球菌表面递呈外源蛋白或抗原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