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99篇 |
免费 | 1356篇 |
国内免费 | 87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48篇 |
农学 | 514篇 |
基础科学 | 693篇 |
1163篇 | |
综合类 | 6018篇 |
农作物 | 1131篇 |
水产渔业 | 487篇 |
畜牧兽医 | 1948篇 |
园艺 | 919篇 |
植物保护 | 5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76篇 |
2023年 | 291篇 |
2022年 | 586篇 |
2021年 | 573篇 |
2020年 | 529篇 |
2019年 | 571篇 |
2018年 | 387篇 |
2017年 | 626篇 |
2016年 | 383篇 |
2015年 | 588篇 |
2014年 | 635篇 |
2013年 | 776篇 |
2012年 | 1019篇 |
2011年 | 1092篇 |
2010年 | 936篇 |
2009年 | 912篇 |
2008年 | 908篇 |
2007年 | 783篇 |
2006年 | 681篇 |
2005年 | 526篇 |
2004年 | 324篇 |
2003年 | 192篇 |
2002年 | 213篇 |
2001年 | 223篇 |
2000年 | 192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56年 | 4篇 |
1955年 | 2篇 |
194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添加微生态制剂及投饲模式对幼刺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温12~18℃,将体质量(3.37±0.15)g的仿刺参幼参饲养在容水50 L的塑料槽中,研究添加微生态制剂的饲料及不同日投喂量对幼刺参生长及养殖水质指标的影响.采用以3d日投喂量相同(1∶1∶1)及3d日投喂量不同(5∶3∶2)的投饲方式,微生态制剂饲料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加入4.5ml有益复合微生物菌群与芽孢杆菌混合液,并于30℃水浴中预处理12 h以上而制成.60 d的试验结果表明,以投喂微生态制剂饲料组的氨氮、亚硝酸氮、化学需氧量明显低于基础饲料组;以5∶3∶2方式投喂微生态制剂饲料组的刺参质量增加率、日质量增加和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1∶1∶1方式和基础饲料组(P<0.05);以5∶3∶2方式投喂微生态制剂饲料组的饲料表观消化率、耗氧率和排氨率较高. 相似文献
83.
白鲢出血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出血病的白鲢体内分离出两株细菌(编号为水_1、水_2),分别感染健康白鲢,人工复制白鲢出血病获得成功。对这两株细菌进行形态、营养需求、生长特性、以及生化反应等观察,作者认为,水_1菌为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水_2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前者隶属于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ceae),后者隶属于孤菌科(Vibrionaceae)。 相似文献
84.
研究了中华鳖日本品系(Pelodiscus sinensis,Japanese strain)幼鳖对蝇蛆蛋白粉、虾壳粉、发酵豆粕、豌豆浓缩蛋白、大豆浓缩蛋白以及玉米蛋白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氨基酸、粗脂肪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饲料由70%基础饲料和30%待测饲料原料组成,并以0.5%的三氧化二铬(Cr2O3)为外源指示剂。选取平均体重为(14.69±0.55)g的中华鳖日本品系幼鳖18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投喂试验饲料养殖4周,采用虹吸法收集粪便进行表观消化率测定。结果表明,6组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以及总能表观消化率范围为77.8%~85.6%、73.2%~83.7%、81.2%~91.1%和78.8%~85.6%,其中蝇蛆蛋白粉和发酵豆粕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较高,大豆浓缩蛋白的粗蛋白、粗脂肪及总能表观消化率较高;各原料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在75.8%~86.1%,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大豆浓缩蛋白和虾壳粉。 相似文献
85.
86.
为了探索利用室外大型水泥池进行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人工育苗的技术模式,通过在室外大型水泥池顶部加盖遮光太阳板半封闭顶棚,对育苗水体进行控光、控温和防雨,进行该鱼人工育苗过程中水处理技术、饵料培育技术和育苗方法的研究。2010年3~7月,累计放卵5批次,共培育出全长2.5~3.0 cm的鱼苗21.9×104ind,受精卵平均孵化率达81.4%,育苗平均成活率达5.59%;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6mm,在早期发育阶段每经历一次饵料转变,都会带来仔稚幼鱼的快速增长;该鱼摄食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随着个体生长发育,饵料出现顺序依次为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蒙古裸腹蚤。研究表明,豹纹鳃棘鲈室外大型水泥池人工育苗模式克服了池塘育苗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和室内水泥池育苗水体小、开口饵料匮乏的缺点,育苗成功率和出苗率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87.
88.
89.
本研究在酶消化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的肝组织分离和培养条件,获得鲤鱼肝原代细胞培养的最佳培养方法和条件。首先,结合细胞数量和台盼蓝染色所得的细胞存活率,比较了胰蛋白酶消化鲤鱼肝组织的不同反应温度和时间,结果表明:肝组织用0.25%(m/V)胰蛋白酶在25℃消化40 min时细胞分离效果最好。其次,经酶消化得到的肝原代细胞粗制液,设置4种不同的细胞纯化和培养条件:1)将细胞直接重悬于含10%胚牛血清(FBS)的L-15/DMEM培养基中培养;2)以10%鲤鱼血清取代培养基中的胚牛血清重悬细胞并培养;3)将细胞经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后,重悬于含10%胚牛血清的L-15/DMEM培养基中培养;4)细胞经Percoll纯化后,重悬于含10%鲤鱼血清的L-15/DMEM培养基中培养。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肝细胞的形态,进而通过HE染色法检测,结果表明经Percoll纯化后,肝细胞纯度显著提高;采用MTS/PMS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鲤鱼血清代替胚牛血清培养细胞,肝细胞活力显著提高。本研究将为建立稳定的毒理学肝原代细胞实验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0.
中国东海日本鳗鲡种群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以中国东海日本鳗鲡2个群体(闽江流域玻璃鳗养成的成鳗和长江口捕获的玻璃鳗)为材料,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及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检测到363个位点,其中闽江流域群体和长江口群体的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频率、Nei's基因多样性系数、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228和269、62.81%和74.10%、0.2781和0.3077、0.4092和0.4493,日本鳗鲡这2个群体均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但闽江流域群体明显低于长江口群体.2群体的遗传相似度为0.8140,遗传距离为0.2103,在用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遗传聚类图上,2群体明显分为2支,显示了群体分化现象,不同地理群到达产卵地的时间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