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66篇
  免费   672篇
  国内免费   937篇
林业   794篇
农学   656篇
基础科学   614篇
  1051篇
综合类   5425篇
农作物   1044篇
水产渔业   414篇
畜牧兽医   1736篇
园艺   868篇
植物保护   473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19篇
  2022年   535篇
  2021年   540篇
  2020年   493篇
  2019年   532篇
  2018年   359篇
  2017年   598篇
  2016年   359篇
  2015年   547篇
  2014年   585篇
  2013年   725篇
  2012年   941篇
  2011年   1011篇
  2010年   850篇
  2009年   834篇
  2008年   808篇
  2007年   720篇
  2006年   629篇
  2005年   501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本研究旨在探讨谷物膳食纤维(DF)对高胆固醇饮食小鼠的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C57BL/6J小鼠30只,并根据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CO组,n=8)、基础饲粮+5 g/kg DF(CO+DF组,n=8)、高脂高胆固醇饲粮(HF组,n=7)及高脂高胆固醇饲粮+5 g/kg DF(HF+DF组,n=7)。试验期8周,测定各组小鼠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粪便总胆固醇(TC)、短链脂肪酸(SCFA)、相关肝脏胆固醇和胆汁酸(BA)蛋白表达及肠道菌群。结果表明:1)CO+DF组的最终体重显著低于CO组(P<0.05),与HF组相比,CO组和HF+DF组的4周和最终体重均显著降低(P<0.05),肝脏和脂肪的重量显著减少(P<0.05)。且与HF组相比,DF+HF组摄食效率显著降低(P<0.05)。2)CO+DF组血清TC、甘油三酯(TG)含量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以及肝脏TC和TG含量显著低于CO组(P<0.05),CO组和HF+DF组显著低于HF组(P<0.05),粪便TC含量仅在HF+DF组显著低于HF组(P<0.05)。3)DF对肝脏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肝脏X受体α(LXRα)、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Ⅰ(LC3-Ⅰ)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蛋白表达没有显著影响(P>0.05)。CO+DF组肝脏胆固醇7-羟化酶(Cyp7a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CO组(P<0.05),但HF组和HF+DF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4)HF+DF组的粪便总SCFA和丙酸盐含量显著高于HF组(P<0.05)。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CO+DF组和HF+DF组的粪便丁酸盐含量显著增加(P<0.05)。5)在门水平上,DF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减少,HF+DF组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高于HF组。梭状芽孢杆菌属ⅪⅤa(ClostridiumⅪⅤ)相对丰度在CO+DF组和HF+DF组显著增加(P<0.05)。此外,与其他组相比,仅HF+DF组中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由此可见,每千克饲粮添加5 g DF可降低饲喂含脂45%饲粮小鼠的体重和肝脏脂肪含量,降低血清TC、TG含量及AST和ALT活性以及肝脏TC和TG含量,降低胆固醇合成相关蛋白Cyp7a1的表达水平,提高总SCFA含量及肠道有益菌群和优势菌群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92.
为探究琥珀酸黄杆菌(Flavobacterium succinicans)对非生物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的缓解效应,本试验研究了菌株DSM4002的生物学特性,并在盆栽条件下,分析了干旱(维持相对含水量(30±5)%处理7 d和14 d)、低温(4℃处理3 d和7 d)和盐胁迫(150 mM NaCl处理5 d和10 d)下根际接种DSM4002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SM4002具有分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溶磷和产铁载体能力,对壮观霉素、卡那霉素等具有抗性,对氯霉素敏感。同时,接种DSM4002能够提高正常生长、干旱、低温和盐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的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综上,琥珀酸黄杆菌促进多年生黑麦草的生长与其自身具有分泌IAA、溶磷和产铁载体能力有关,而且它能够调节植物体内氧化还原平衡,从而增强多年生黑麦草的抗旱、抗寒和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93.
人兽共患寄生虫种类多、宿主广泛且危害严重。血吸虫病、棘球蚴病、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等是常见的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类和家畜饱受寄生虫病的危害,这对公共卫生和畜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群是控制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流行的综合防控措施。在综合防控策略中,疫苗的使用是切断循环链、控制乃至消灭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理想和有效途径之一。选用高效的抗原筛选方法挖掘潜在的疫苗候选分子是开发疫苗的前提和关键。抗原筛选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研究者发掘出了更多新抗原和保护性多肽。现有的抗原筛选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粗抗原筛选法、cDNA文库筛选法、蛋白质组学筛选法、生物信息学及多组学技术联合筛选法。很多抗原筛选的方法是伴随寄生虫疫苗研究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粗抗原筛选法是基于抗原抗体相互反应的免疫学原理而设计的,此方法筛选的天然抗原可引起机体较强的免疫反应;cDNA文库筛选抗原的优势在于筛选更有针对性,所以候选产物的成分更单一、明确;蛋白质组学筛选法是基于质谱而兴起的一种筛选技术,它既可对未知蛋白组分进行鉴定,还可对鉴定结果进行差异比较,在未知分子的发现和功能特殊的靶分子筛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后基因时代的到来,生物信息学及多组学联合筛选技术使得抗原筛选逐步进入了多维、立体的筛选模式,也使得候选抗原及其表位的功能研究更加深入,这为基因工程疫苗和多肽疫苗候选分子的筛选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4.
基于HYDRUS-2D的地下滴灌下水分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HYDRUS-2D软件模拟了地下滴灌条件下滴头周围黏壤土的土壤水分动态,并与田间观测进行对比;通过分析不同滴头流量对试验地土壤湿润模式的影响,明确了最佳灌水技术参数。结果表明,HYDRUS-2D软件模拟结果与观测值一致,体积含水率均方根误差为1.2%~4.5%,湿润范围均方根误差变化范围为2.1~3.87cm。  相似文献   
95.
以大葱不育系和保持系为试材,对其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以揭示大葱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雄蕊鉴别特征及雄性不育发生的细胞学机制。结果表明:大葱不育系的花药外形表现为干瘪,无花粉粒散出,花粉囊内的花粉粒无活性;保持系的花药外形饱满,成熟后开裂,有黄色花粉粒散出,花粉囊内的花粉粒活力为91.65%;通过对大葱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学比较发现,大葱不育系的花粉败育原因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绒毡层细胞的提早液泡化并解体,解体时间始于花粉母细胞时期,到单核花粉粒时期几乎完全消失,不能为小孢子发育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二是绒毡层细胞内的原生质浓度低,无明显的多核现象,该绒毡层细胞的异常也造成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引起花粉粒败育;三是在单核花粉粒到成熟花粉粒发育过程中,有些花药的药隔细胞纤维化,阻碍了水分和营养物质由维管束向花粉囊的输送,从而引起花粉粒败育。而保持系的花药绒毡层细胞在花粉母细胞和减数分裂时期,细胞质浓、染色较深、无早期液泡化现象,在单核花粉粒时期出现解体,一直到花粉粒成熟才逐渐解体消失。该研究为田间鉴定大葱不育系及揭示不育发生的细胞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6.
在川西南冬季马铃薯种植区,开展马铃薯专用控释配方肥不同用量对青薯9号增产效应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每667 m~2施用60 kg马铃薯专用控释配方肥作底肥为最佳施肥方案,该处理的平均单株质量、商品薯率最高,平均鲜薯产量为2 114.0 kg/667 m~2,比对照(不施肥)增产1 063.5 kg/667 m~2,增幅为101.2%。  相似文献   
97.
根据Nicol的线性方程,利用分光光度计测试了一种偶氮与淀粉接枝共聚物在6种溶剂中的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共聚物的吸收波长与溶剂的色散力、诱导力、偶极力有关系,由于这些作用力的相互影响,导致聚合物的吸收光谱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98.
将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上,构建成特异性表达载体pBI121-CDPK,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化进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Columbia生态型品种中,获得了卡那霉素筛选的抗性植株,通过PCR扩增验证,拟南芥基因组中含有此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99.
稻粉虱Aleurocybotus indicus David et Subramaniam, 属半翅目粉虱科, 以刺吸式口器为害水稻叶片而导致产量损失, 是我国闽?赣?浙等稻区的一种偶发性水稻害虫, 近20多年已鲜有报道, 但2019年-2021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试验农场稻田暴发?本文描述了稻粉虱的为害症状和形态特征, 并配以原色照片; 克隆得到了稻粉虱线粒体DNA COⅠ基因片段, 发现其与烟粉虱Bemisia tabaci序列一致性最高(85.80%); 田间调查表明, 富阳试验农场及周边稻田稻粉虱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但前者发生量明显较高(每个分蘖最高可达251头), 推测可能与农场温室内的稻粉虱越冬虫源有关; 利用稻苗浸渍法评估了不同作用机制的7种杀虫剂对稻粉虱的毒力, 发现双丙环虫酯?氯虫苯甲酰胺?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和溴氰虫酰胺对稻粉虱成虫均有较好的杀虫活性, 其中前4种药剂推荐中剂量处理后72 h的校正死亡率均可达100%, 其LC50分别为3.028?3.769?6.405 mg/L和7.894 mg/L?本研究可为我国稻粉虱的识别诊断和化学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0.
为确定甘肃高寒雨养区燕麦(Avena sativa)种子生产中磷肥最佳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试验在氮肥(尿素)用量75 kg·hm-2的固定水平下,设计4个磷肥(P2O5)水平(0(CK),65(C1),100(C2),135(C3)kg·hm-2),对各磷肥水平下干草产量、种子产量和相关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磷肥使燕麦的株高、茎粗、分蘖和干草产量均有提高,灌浆期C1,C2,C3干草产量较CK依次提高13.85%,25.96%,22.65%,干草产量与磷肥水平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1);施用磷肥提高了燕麦的有效分蘖数、主穗长,显著提高主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C1,C2,C3种子产量较CK依次提高12.37%,16.72%,14.38%,种子产量与磷肥水平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