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12篇
  免费   1040篇
  国内免费   1627篇
林业   1025篇
农学   817篇
基础科学   774篇
  1499篇
综合类   7433篇
农作物   1057篇
水产渔业   611篇
畜牧兽医   2306篇
园艺   1133篇
植物保护   824篇
  2024年   131篇
  2023年   363篇
  2022年   787篇
  2021年   681篇
  2020年   626篇
  2019年   634篇
  2018年   451篇
  2017年   768篇
  2016年   519篇
  2015年   687篇
  2014年   811篇
  2013年   891篇
  2012年   1235篇
  2011年   1350篇
  2010年   1246篇
  2009年   1166篇
  2008年   1158篇
  2007年   1048篇
  2006年   798篇
  2005年   600篇
  2004年   422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265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研究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与亏缺灌溉耦合作用下,冬小麦氮素累积、转运利用效率以及土壤硝态氮分布等状况,探求提高关中地区冬小麦产量的适宜有机无机配施比以及相应的亏缺灌溉量,为该地区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提供科学有效的水肥管理。结合2个水平的灌溉(充分灌溉W1和亏缺灌溉W2),采用等氮的原则,对有机肥与无机肥按照不同比例混施(F1∶100%化肥、F2∶24%有机肥和76%化肥混施、F3∶48%有机肥和52%化肥混施),研究亏缺灌溉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氮素转运及利用效率影响和土壤硝态氮分布情况。有机无机配施能有效促进作物生长,显著增加作物籽粒产量以及显著提高开花期后氮素累积、分配和转运。在充分灌溉W1条件下,F2和F3处理的籽粒产量较F1处理提高12.0%~28.6%;亏缺灌溉W2条件下,有机肥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6.6%~31.8%。在相同灌溉条件下,成熟期F2和F3处理相对F1处理,冬小麦氮素累积量、向籽粒转运量和氮肥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12.8%~40.4%、11.9%~36.5%、13.0%~31.6%;相同有机无机配施比例下(F2和F3),冬小麦亏缺灌溉W2处理下各种氮素吸收利用指标高于充分灌溉W1处理10.0%~28.5%。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不同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在相同灌溉条件下,在0~100 cm土层F3处理硝态氮含量分别较F1和F2处理增加了66.4%~76.4%和1.2%~13.9%;相同有机无机配施比例下(F2和F3),在0~100 cm土层W1处理F1、F2、F3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低于W2处理15.1%、9.9%、19.9%。48%化肥和52%有机肥配施、亏缺灌溉(50%)处理是该试验条件下冬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佳水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2.
研究不同优化施肥模式对温州蜜柑产量、品质及树体生长的影响,为实现温州蜜柑高产优质提供技术指导。以温州蜜柑田间试验为基础,设置4个处理:FM处理(农户习惯施肥)、OF处理(FM+有机肥)、OPT处理(氮、磷、钾优化+有机肥)、COF处理(OPT+钙、镁)。3种优化施肥模式均可促进温州蜜柑的生长,施用有机肥短期效果不明显,优化氮、磷、钾并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地促进树体后期的生长。优化氮、磷、钾并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再补充钙、镁元素效果最佳,相较于农户习惯施肥,显著提高了春梢各生长指标;叶片SPAD值和矿质养分含量均显著提高;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单果重、挂果数和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9.69%、8.66%、6.68%、4.74%、11.76%;果实还原糖、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可食率分别显著提高了55.67%、21.45%、8.21%、27.12%、2.48%。综合优化养分管理可以平衡树体养分,激发树体产量潜力并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163.
小麦为须根系植物,根系发生发育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局部供应硝态氮对小麦侧根发生发育及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可为小麦品种选育,增强小麦吸收硝态氮、提高氮素吸收效率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选择4个小麦品种,H10、L14、衡观35和石麦15,开展盆栽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N0、94.5、473.5 kg/hm2,研究硝态氮供应对不同品种小麦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的影响;进行营养液分根培养试验,两侧设置6个施氮处理:0/0、0/2.5、0/50、2.5/2.5、2.5/50和50/50 mmol/L,研究局部供应硝态氮对小麦侧根发生发育及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研究发现,(1)小麦H10和衡观35在473.5 kg/hm2高氮处理下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最大,L14和石麦15相对较小。(2)分根培养条件下,两侧均施50.0 mmol/L硝态氮小麦地上部干重与氮浓度明显高于两侧不施硝态氮处理。2.50 mmol/L处理一侧衡观35根干重和侧根密度高于不施硝态氮一侧,而L14在50.0 mmol/L硝态氮处理一侧根干重较大、侧...  相似文献   
164.
为解决当前在八仙花规模化生产中施肥盲目的问题,探究适宜八仙花生长发育的优质肥料种类。试验以八仙花‘花手鞠’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CK(不施肥)、T1(水溶肥)、T2(有机肥)、T3(有机肥+水溶肥)、T4(控释肥)、T5(控释肥+水溶肥),分析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八仙花生长、生理特性及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各施肥组除胞间CO2浓度及土壤pH和电导率外,其它生长、生理、光合特性、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均呈增加趋势;(2)与其它各施肥处理相比,T5处理植株的株高、冠幅、叶宽、茎粗,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全氮、全磷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净光合速率,土壤的电导率,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及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最高;(3)与单一施用有机肥相比,有机肥和水溶肥混合施用,八仙花的株高、冠幅、枝长、叶宽分别显著升高了24.8%、19.9%、26.2%、24.7%,叶片的可溶性糖及全氮含量分别显著升高了64.8%、25.3%,土壤养分含量及脲酶活性也有所上升但未达显著水平。综合分析结果可得:单一或混合施入水溶肥、有机肥、...  相似文献   
165.
为提高多光谱影像氮素营养诊断的应用性,以烤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个不同氮素水平的田间试验,定期拍摄烤烟生长的多光谱影像,测试植株的氮素含量,分析了不同植被指数(NDVI、GNDVI、LCI、NDRE、OSAVI)与传统氮素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最佳植被指数对施氮量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移栽50 d前后为烤烟监测的最佳时段,各植被指数对单株氮含量指标最为敏感,最终确定了植被指数指导田间追肥的判断标准Nnow=1911NDVI-1345.1,为大范围内作物的高质量追肥提供了新思路及关键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6.
硫酸钾镁肥在蔬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红柿、黄瓜和青椒为试材,采用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国产硫酸钾镁肥在北方蔬菜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配施硫酸钾镁肥可明显提高蔬菜产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蔬菜品质,施用硫酸钾镁肥虽然比施用硫酸钾和氯化钾的投入成本略高,但产投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67.
针对闲置贮梨冷库进行金针菇生产易造成库内CO2过度积累而影响金针菇商品性能问题,采用观测和模拟试验,对贮梨冷库生产金针菇时的CO2浓度变化及排除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菌丝体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不断产生CO2,且所产生的CO2浓度随时间延长而增高;在冷库近底层增加新风口,与库门构成平抽气流的改建设计,能有效提高CO2的排除效果,机械通风并辅以化学吸收剂Ca(OH)2,可有效保障库内CO2浓度与金针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8.
河北省审定优质麦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98~2005年河北省审定优质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来源.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和株高近年来改良效果明显,基本接近于高产品种;蛋白质和稳定时间基本达到国家强筋麦标准,而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和沉降值相对较低;优质基因源狭窄.优质麦育种今后应注重沉降值和吸水率的研究和选择,拓宽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69.
褐蘑菇是张家口市著名特产--口蘑系列中的1个种类,主要分布于张家口地区北部坝上高原的天然牧场,属于低温型食用真菌.褐蘑菇又称“香口蘑“,特点是香味浓郁,肉质肥厚、鲜嫩,营养丰富,有很高的保健价值.1997年开始大面积人工栽培,现已发展为坝上的特色支柱产业.本研究将褐蘑菇进行南移栽培,探讨不同栽培原料及其配方对褐蘑菇产量的影响,旨为冀中南部进行褐蘑菇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0.
为探究不同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贡献,筛选出适合推广的生态种养模式。在韶关市仁化县扶溪镇紫岭村水稻田开展了 2 年田间试验,设置水稻单作(CK)、油稻轮作(T1)、鸭稻共作(T2)和油 稻鸭模式(T3)4 个处理,分析水稻种植后不同处理土壤机械组成、容重、pH、有机质、有机碳、全氮、 碳氮比、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差异。结果发现,与 CK 相比,T3 处理土壤容重、pH、碳氮比显著下降(降 幅分别为 24.63%、8.78%、23.98%),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显著提高(增幅 依次为 21.66%、21.66%、57.75%、24.64%、20.81%、26.43%);T2 处理土壤容重、pH、碳氮比显著下降(降幅依 次为 19.34%、8.78%、16.01%),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均显著增加(增幅依次为 15.19%、 15.19%、36.31%、17.02%、18.81%);T1 处理土壤容重显著下降(降幅 11.95%),土壤 pH、有机质、有机碳、 全氮、碳氮比、碱解氮显著增加(增幅依次为 3.03%、11.29%、11.29%、7.01%、4.76%、10.49%)。主成分分析 结果显示土壤肥力综合排名:T3>T2>T1>CK。因此,T3 处理更有利于改善稻田土壤各项理化指标,土壤培肥效果 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