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39篇 |
免费 | 1244篇 |
国内免费 | 211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535篇 |
农学 | 1347篇 |
基础科学 | 1041篇 |
2214篇 | |
综合类 | 9807篇 |
农作物 | 1447篇 |
水产渔业 | 948篇 |
畜牧兽医 | 3212篇 |
园艺 | 1556篇 |
植物保护 | 10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6篇 |
2023年 | 496篇 |
2022年 | 1071篇 |
2021年 | 1008篇 |
2020年 | 958篇 |
2019年 | 962篇 |
2018年 | 681篇 |
2017年 | 1082篇 |
2016年 | 807篇 |
2015年 | 1059篇 |
2014年 | 1178篇 |
2013年 | 1281篇 |
2012年 | 1711篇 |
2011年 | 1828篇 |
2010年 | 1698篇 |
2009年 | 1572篇 |
2008年 | 1473篇 |
2007年 | 1343篇 |
2006年 | 1015篇 |
2005年 | 774篇 |
2004年 | 506篇 |
2003年 | 317篇 |
2002年 | 295篇 |
2001年 | 292篇 |
2000年 | 258篇 |
1999年 | 111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7篇 |
1975年 | 5篇 |
1973年 | 2篇 |
1962年 | 6篇 |
1956年 | 5篇 |
1955年 | 5篇 |
193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N,N-二甲基十二烷基叔胺和1,4-二溴丁烷为原料合成了以丁基为连接基团的具有对称结构的双子季铵盐型杀菌剂.目标产物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进行表征.测定了25℃下双子季铵盐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考察了双子季铵盐与NP-6,NP-8,NP-15,AEO-3二元复配体系形成胶束的能力和降低表面张力的协同增效作用.测定了双子季铵盐及其二元复配体系对锌的缓蚀性能.初步探讨了双子季铵盐的抗菌、抑菌性能.结果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与NP-6,NP-8,NP-15,AEO-3的二元复配体系可以产生降低表面张力的协同增效作用.合成的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相应的表面张力(γcmc)均低于普通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6TAB).与普通表面活性剂C16TAB相比,双子表面活性剂抑菌、抗菌效果更为优异,对8种农业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番茄叶霉菌抑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92.
993.
北京市永定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以永定河(北京段)流域1978、1988、1999、2004、2005年5期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若干地形数据库资料,统计永定河31年间水域、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六大土地类型的面积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单一土地利用平均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平均转出率和转入率等指标,对永定河(北京段)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格局与过程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31年间,永定河(北京段)流域的土地利用/覆盖面积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1978~2004年各类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由大到小为有林地>耕地>建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草地;2004~2009年比例变化为有林地>耕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水域>草地.②在1978~2009年间,水域、未利用地、建筑用地3个土地类型转化比较剧烈;草地在1988~2004年间变化幅度大,转入、转出率较高;耕地减少;林地则呈现增加态势. 相似文献
994.
启动磷肥不同施用方式对玉米养分吸收及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启动磷肥不同施用方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设置启动磷肥大田滴施(T1)、穴施(T2)和不施启动磷肥(CK)3个施肥处理,其中启动肥磷肥用量为P2O5 30 kg·hm-2,探究启动磷肥不同施用方式对玉米生长、养分分配和产量构成的影响;设置启动磷肥根箱土壤滴施(P1)、穴施(P2)和不施启动肥(CF)3个处理,其中启动肥磷肥用量为P2O5 0.2 g·kg-1土,探究启动磷肥施用后土壤中磷素的空间分布与迁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四叶期和六叶期,T1和T2处理均显著增加了苗期玉米总根长,根表面积,地上、地下部生物量和N、P、K养分积累量。在六叶期,T1和T2处理玉米总根长较CK分别增加了21.10%和30.35%,根系表面积分别增加了23.48%和29.20%,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31.24%和52.38%、33.61%和57.81%。与CK相比,T1和T2处理促进了玉米N、P、K养分的积累,同时促进了养分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移。在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T1和T2处理玉米N、P、K养分转移量较CK分别增加了29.75和44.73 kg·hm-2、10.76和14.65 kg·hm-2、2.20和24.67 kg·hm-2。玉米穗长、行粒数、产量和磷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2>T1>CK,玉米穗秃尖长度表现为T2相似文献
995.
Sr胁迫对油菜幼苗抗氧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石英砂和Hoagland营养液培养条件下,用浓度为0、10、20和40mmol/L的88Sr2+(88SrC l2)处理油菜幼苗(Brassica napus L.)(三叶期到六叶期),动态研究Sr胁迫对油菜幼苗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及Sr2+积累量和富集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油菜幼苗对Sr2+表现出高富集能力,富集能力依次为:叶茎根,Sr2+浓度越高,富集能力越低。与对照相比,Sr2+胁迫下的油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随Sr2+浓度的增加及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随富集Sr2+能力的提高而降低。因此得出结论,油菜幼苗对Sr胁迫具有较高的耐受能力和富集能力;叶片是最主要的富集器官;富集能力与POD,CAT活性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6.
佛山市湿地松林地表径流中可溶解性氮和磷的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佛山的湿地松林地表径流及可溶解性氮和磷流失的特点.结果表明,湿地松林的年径流量为16.7 mm,集中在夏季.林分的地表径流量和降雨量的关系按照二项式方程变化.地表径流中氮浓度与径流量之间存在着对数关系.湿地松林的地表径流中可溶解性氮输出量为221g/(hm2·a),春季和夏季为氮流失高峰期,占可溶解性氮年流失量的80%以上.湿地松林地表径流中可溶解性磷流失量为7.0g/(hm2·a),2008年5月和6月为湿地松林的地表径流中可溶解性磷流失高峰,占该年流失量的59%. 相似文献
997.
岩溶隧道建设引起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研究——以铜锣山隧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地区隧道工程建设引起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屡见不鲜.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岩溶地区隧道工程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经用于铜锣山隧道实例研究,得出该隧道建设产生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为Ⅱ级(较弱)的结论,这与实际调查结果较为相符,表明文中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较合理,可为类似隧道工程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研究与评价提供实用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土壤微生物在枸溶性和聚合态磷肥活化利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如何实现磷肥高效利用是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土壤微生物在磷肥形态转化与高效利用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理解作物-磷肥品种-土壤微生物匹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盆栽试验选用褐土,速效磷为4.53 mg/kg,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试验土壤首先进行高温灭菌和不灭菌处理,然后分别施用磷酸一铵(M... 相似文献
999.
YE Mao SUN Mingming XIE Shanni LIU Kuan FENG Yanfang ZHAO Yu WAN Jinzhong HU Feng LI Huixin ZONG Lianggang JIANG Xin 《土壤圈》2017,27(3):452-464
Mixed contaminated brownfield sites have brought serious risks to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With the purpose of removing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 and heavy metals from a coking plant site, an innovative technology for ex-situ washing was developed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combination of 15.0 mL L~(-1) soybean oil and 7.5 g L~(-1) tea saponin proved an effective method to extract co-pollutants from soil. After two consecutive washing cycles, the efficiency rates of removal for 3-, 4-,5(+6)-ring, and total PAHs, Cd, and Ni were approximately 98.2%, 96.4%, 92.3%, 96.3%, 94.1%, and 89.4%, respectively. Meanwhile,as evaluated by Tenax extraction method and metal stability indices, the residual PAHs and heavy metals after consecutive washing mainly existed in the form with extremely low bioaccessibility in the soil. Thus, in the soil after two washing cycles, there appeared limited environmental transfer risk of co-pollutants. Moreover, a subsequent precipitation method with alkaline solution and PAHdegrading strain Sphingobium sp. PHE9 inoculation effectively removed 84.6%–100% of Cd, 82.5%–91.7% of Ni, and 92.6%–98.4% of PAHs from the first and second washing solvents. The recovered solvents also exhibited a high recycling effectiveness. Therefore, the combined cleanup strategy proposed in this study prove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which also played a major role i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mixed polluted sites.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小麦秸秆生产木霉分生孢子及其生物有机肥对黄瓜的促生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