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4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224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71篇
  85篇
综合类   432篇
农作物   53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128篇
园艺   49篇
植物保护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选择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优势树种麻栎树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位于不同海拔位置的树木叶片,测量鲜重及经不同程度阴干处于不同水分状态下叶片的水分指数(W I)和含水率(FMC),在叶片水平上,研究水分指数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水分指数对麻栎叶片含水率的变化敏感,二者之间统计关系明显;叶片含水率可以通过水分指数进行曲线拟合,拟合曲线为y=19.022x2-32.707x+14.064,其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42.
对河西走廊玉米制种田病害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研究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区病害种类和发生程度,明确河西走廊玉米种业四大发展阶段病害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原始时期病害记载数量少,危害轻;玉米种业起步阶段病害种类、数量具有增多趋势;玉米种业形成时期病害种类结构简单,病原组成单一,致病分化简单,重大病害随调运品种引入;玉米种业改革稳定期病害结构复杂,为害严重,病原种群变化大,病原传播途径多。  相似文献   
43.
通过形态解剖、破损种皮以及激素处理等,探讨铜钱树种子休眠原因及破除休眠的方法。结果表明,铜钱树种子存在硬实现象,空瘪粒也较高。铜钱树果壳和种皮存在机械障碍,水分难以透过果壳,种皮表面存在蜡质层,对水分和空气有一定阻碍作用,未经赤霉素处理的种子较难萌发。铜钱树种子休眠主要由果壳、种皮限制以及生理休眠导致。赤霉素、过氧化氢浸泡1h和60℃热水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均可破除种子休眠,促进萌发,但以100~150mg·L^-1赤霉素浸泡24h为打破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且发芽率最高,为44.1%。  相似文献   
44.
于2014—2018年冬季,在广西桂南地区、桂中、桂西和桂东南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甘蔗地,调查黏虫发生及为害情况。结果表明,新植蔗和收割后焚烧蔗叶的宿根蔗地极少发现黏虫,而收割后蔗叶(直接或粉碎)还田的宿根蔗地发现有不同龄期的幼虫为害,老蔗地亦发现老熟幼虫或蛹,但虫口密度低。数据显示,广西桂南地区冬季甘蔗地黏虫虫口密度最大。其中,2017年南宁市武鸣区虫口密度最高,达8.9头/m^2,其次是桂东南地区,桂中地区和桂西地区极少或未发现黏虫。  相似文献   
45.
以三花杜鹃为试材,在全光照(1 400~2 000μmol·m~(-2)·s~(-1))、林缘(800~1 600μmol·m~(-2)·s~(-1))和林下(100~500μmol·m~(-2)·s~(-1))3种光照环境下,分析了三花杜鹃的叶片性状及光合特性,以探讨三花杜鹃栽培适宜的光环境。结果表明:随光强的减弱,三花杜鹃的叶长、叶宽增加,比叶重下降。林缘和林下2个处理的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全光照处理,叶绿素a/b虽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与全光照环境相比,林缘和林下处理的三花杜鹃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以林缘处理最高,为9.58。综合分析,林缘处理的光环境较适宜三花杜鹃,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应注意与其它植物的搭配,适度遮阴。  相似文献   
46.
为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及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在博乐市小营盘镇玉米种植区设置了3个处理的田间试验,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并调查玉米产量。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能增加玉米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提高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容重。尤其以秸秆还田配施有机物料腐熟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7.
【目的】了解湖北省宜都市的野生楠木资源分布状况、种群结构及其群落特征。【方法】采用样方法分别在宜都市的王家畈镇、聂家河镇和潘家湾乡对楠木资源分布集中地段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并记录其生境条件和群落特征。【结果】调查区内发现野生楠木类植物计264株,楠属植物3种,分别为竹叶楠Phoebe faberi、桢楠P.zhennan、湘楠P.hunanensis;润楠属植物4种,分别为润楠Machilus pingii、宜昌润楠M.ichangensis、华润楠M.chinensis、刨花润楠M.pauhoi,其中华润楠、刨花润楠初步确定为宜都市新分布记录种。楠木较多分布在山地比较潮湿的阴坡,坡度为30°~40°,坡位为中坡位和下坡位,海拔在710 m左右,群落类型为常绿或落叶阔叶林的生境条件下,其楠木类植物群落的维管束植物共有71种,隶属41科60属,以樟科和蔷薇科植物比较多,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占有绝对的优势,高位芽植物在群落中的比重最大。【结论】该调查区内的润楠属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相比楠属更合理,大致呈稳定型,而楠属植物种群年龄结构大致呈衰退型。探讨了样地野生楠木数量及群落结构特征,为其天然林保护及种质资源保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城市景观树种的配置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为探讨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后旱作燕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设置不施用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CK)、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A)、单施微生物菌肥(B)和单施保水剂(C)4个处理,分析燕麦全生育期内0—10,10—20,20—4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酶活性时空动态变化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1)全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峰值均出现在孕穗期和灌浆期;氮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趋势,苗期含量最高;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过氧化氢酶、土壤蔗糖酶峰值在孕穗期,土壤脲酶则在抽穗期。(2)除CK外,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表现为0—10 cm10—20 cm20—40 cm,其中配施(A)对0—10,10—20 cm影响均显著(p0.05),单施(B、C)仅对10—20 cm土层影响显著(p0.05)。(3)10—20 cm土层,配施(A)与其他3个处理间差异均显著(p0.05),提高微生物量碳含量4.82%~40.28%、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8.44%~68.66%、过氧化氢酶活性13.32%~60.16%、蔗糖酶活性10.45%~39.14%、脲酶活性12.40%~55.62%。(4)配施(A)能同时显著(p0.05)提高燕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提高幅度分别为8.40%~20.12%和10.80%~25.09%。因此,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区具有较好改善土壤微生物活性效果,提高旱作燕麦产量。  相似文献   
49.
锥栗种内表型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福建、浙江、湖南等地67个锥栗种质的41个果实经济性状指标和植物学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观测,分析了坚果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锥栗种内变异丰富,各项性状指标差异大,特别是在栗苞、坚果大小,连续结果能力,雌雄花比,坚果蛋白质、可溶性糖、粗脂肪、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等营养成分及贮藏性等指标上,高低间可相差2~4倍,坚果的风味品质上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0.
不同龄期及不同长势核桃的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核桃苗期、幼龄期、始果期的植株叶片和果实营养元素N、P、K和微量元素Fe、Zn含量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核桃1年生苗木叶片中N、P、K、Zn含量高于幼龄期和始果期植株;核桃各龄期在年生长过程中,叶片中的N、P、K、Fe、Zn养分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N素含量在第2次生长期7月较年生长初期低,比其它生长时期高,在年生长中N、P、K养分含量的比例存在差异,N、K素营养相对含量经历“低-高-低”的过程,N素营养相对含量表现尤其明显;核桃幼龄期、始果期植株长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同一时间叶片及果实中N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