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32篇
  免费   587篇
  国内免费   805篇
林业   779篇
农学   415篇
基础科学   353篇
  863篇
综合类   4559篇
农作物   645篇
水产渔业   569篇
畜牧兽医   1258篇
园艺   805篇
植物保护   378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398篇
  2021年   404篇
  2020年   372篇
  2019年   373篇
  2018年   255篇
  2017年   361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445篇
  2014年   440篇
  2013年   521篇
  2012年   766篇
  2011年   854篇
  2010年   826篇
  2009年   728篇
  2008年   723篇
  2007年   660篇
  2006年   534篇
  2005年   447篇
  2004年   289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6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91.
农业专业镇是广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今农业专业镇的发展面临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挑战,服务平台发展的战略选择对农业专业镇发展至关重要。专业镇的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呈现出以创新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趋势:加快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发展,在战略上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配合运作,将载体建设与功能培育协同运作,将产学研合作与联盟服务协同运作,将品牌建设与重点扶持紧密结合,形成协同运作体系网。  相似文献   
192.
根肿病是十字花科作物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十字花科作物(油菜、白菜和萝卜等)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究根肿病的抗病机理,为防治十字花科根肿病进行田间早期的诊断预报提供依据,以两个抗病性不同的萝卜品种为试验材料,观察了根肿菌侵染的差异,利用qPCR技术测定了不同时间点根内根肿菌含量,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接种根肿菌后根部防御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根肿菌在两个萝卜品种中均发生根毛(初级)侵染,但是仅能在感病萝卜根中完成侵染循环,抗病萝卜没有观察到皮层(次级)侵染。推测次级游动孢子不能分化成休眠孢子囊是抗病萝卜抗病的主要原因。在接种后第25~45 d,感病萝卜根内的菌含量显著增加,抗病萝卜则相反,提示此期间是根肿菌在感病萝卜体内快速繁殖的重要时期。同时,接菌后抗病萝卜根部SOD活性、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而CAT活性低于感病萝卜,表明较高的SOD、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较低的CAT活性对于萝卜的根肿病抗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3.
中国栽培油菜的起源和进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中国栽培油菜主要性状进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栽培油菜的分类系统进行了补充完善。并通过油菜野生种分布、特有类型和原始类型分布、外类群分布、古代文化遗址考古及古代文献考证和地质与气候背景资料分析,提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西部高山、丘陵地区是我国栽培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的起源地,并提出了芥菜型油菜起源与进化的另一条路径,即芥菜型油菜可能是由新疆毛芥染色体加倍演化而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4.
针对华南地区大豆田杂草防除问题,采用种子库诱萌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法,研究田间杂草种子库的预测方法,筛选最佳化学防除方案.结果表明:杂草种子库共有杂草7科10属,主要分布在0~ 10 cm的土层,总出草量为6 861株·m-2.田间实际出草种类为6科9属,实际出草量平均为208株·m-2,占土壤杂草种子库总量的3.03%;6种除草剂都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其中7.5%禾阔灵乳油的防除效果最佳,能有效防除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以及阔叶杂草,药后45 d鲜重防效仍达到70.7%~72.4%,可使大豆增产20.5%~ 34.5%.  相似文献   
195.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和Wx蛋白是两个影响小麦理化品质和制成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为研究HMW-GS和Wx基因变异对小麦理化品质、面条感官评分和质构特性的影响,以镇麦9号和扬糯麦1号为亲本的2个高代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优质HMW-GS 5+10及Wx基因缺失对小麦理化品质及面条加工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品系1与品系2的湿面筋含量和SDS沉淀值与镇麦9号相近,但显著好于扬糯麦1号。相较于镇麦9号,品系1与品系2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降低了1.5%和2.5%,其峰值黏度和稀懈值均显著高于镇麦9号,膨胀势也高于镇麦9号。5+10亚基显著提高了面条质构参数中的硬度和咀嚼性,而Wx基因缺失显著提高了面条的软硬度评分和光滑性评分。综合来看,具有5+10亚基和 Wx-D1缺失型的品系2具有较高的SDS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峰值黏度、稀懈值和膨胀势,蛋白质和淀粉综合品质表现较好。品系2面条总评分最高,显著高于镇麦9号和扬糯麦1号,其主要体现在适中的面条软硬度和较好的光滑性。推测Wx基因缺失和优质HMW-GS聚合可显著提高小麦淀粉品质和蛋白质品质,有效改善面条的蒸煮品质和感官评分。  相似文献   
196.
为明确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Verticillium Dahliae Asp-f2 Like,简称VDAL)对冬小麦旗叶面积、花后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以强筋冬小麦品种藁优2018为材料,在河北藁城设置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种子包衣,并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春三叶(倒四叶)露尖(S3)、春四叶(倒三叶)露尖(S4)、春五叶(倒二叶)露尖(S5)、春六叶(旗叶)露尖(S6)以及孕穗期(SB)叶面喷施VDAL和全生育期不喷施VDAL(S0)6个处理,以不包衣且不喷施为对照(CK),分析了VDAL对小麦旗叶面积、花后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4和S5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旗叶的长或宽,从而增大了叶面积。S4、S5和S6处理可以维持旗叶花后较高水平的净光合速率。各喷施处理的籽粒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CK相比,两年间S4处理的籽粒产量均显著(P<0.05)提高,2018-2019年,S5处理的穗粒数和籽粒产量也显著(P<0.05)提高。综上,采用VDAL种子包衣,并于春生4~5叶龄喷施VDAL,可以增加旗叶面积和旗叶花后净光合速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7.
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对茶园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质地差异较大的二种茶园土壤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引起的水溶性铅、有效态铅和铅的化学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酸化可显著地促进其它形态的铅向可交换态铅转化,增加土壤铅的水溶性和生物有效性。当土壤pH较高(pH>4)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可促进土壤铅的活化,但在pH较低(pH<4)的土壤中,有机质积累降低了土壤中的有效态铅。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对铅的生物有效性影响在砂质土壤比粘质土壤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8.
以岭头单丛茶树品种晒青毛茶为材料进行后发酵加工陈香茶,重点跟踪研究后发酵过程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种群、主要生化成分及主导酶类的变化并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陈香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以产黄青霉和黑曲霉为主。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游离氨基酸等茶叶品质成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茶褐素逐步增加;果胶酶、纤维素酶等促进茶叶品质形成的酶类在后发酵一翻(4 d)时活力到达最高峰,多酚氧化酶在整个过程中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199.
甘蓝型油菜种子无机磷含量变异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微量比色法对10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种子无机磷含量进行初步检测,发现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之间种子无机磷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品种的成熟种子中无机磷含量为0.2-0.4μg/g,有2个品种的无机磷含量达到0.7μg/g,1个品种超过1.1μg/g。  相似文献   
200.
为了解旱作区双免耕覆盖下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根系分布特征,通过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双免耕覆盖冬小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有效辐射、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以及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与传统耕作(对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双免耕覆盖下冬小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有效辐射、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11.2%、20.5%、31.7%,胞间CO2浓度降低12.68%,蒸腾速率、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气孔限制值分别平均提高13.1%、16%和30.7%。双免耕覆盖下冬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根长密度在行内平均较对照分别提高47.13%和14.43%,在行间平均分别提高38.18%和 33.61%;两个时期的根干重密度在行内平均分别增加21.44%和14.42%,在行间平均分别提高19.96%和 12.56%。双免耕覆盖下冬小麦产量为4 872.0 kg·hm-2,较对照增产18.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由此说明双免耕覆盖可促进旱作冬小麦光合作用及根系生长发育,有利于其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