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66篇
  免费   931篇
  国内免费   1342篇
林业   988篇
农学   766篇
基础科学   601篇
  1504篇
综合类   6991篇
农作物   908篇
水产渔业   497篇
畜牧兽医   1944篇
园艺   1027篇
植物保护   713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07篇
  2022年   671篇
  2021年   716篇
  2020年   583篇
  2019年   547篇
  2018年   452篇
  2017年   741篇
  2016年   416篇
  2015年   635篇
  2014年   706篇
  2013年   863篇
  2012年   1245篇
  2011年   1182篇
  2010年   1166篇
  2009年   1004篇
  2008年   979篇
  2007年   875篇
  2006年   737篇
  2005年   608篇
  2004年   391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以东农253为试验材料,在玉米6叶期喷施吨田宝(DTB)、DCPTA和ETH复配剂(KP)两种化控剂,对照为清水。结果表明,DTB和KP均可提高春玉米根系伤流量,特别是生育后期的流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2.34%和129.78%;提高了伤流液中矿质元素的流量,氨基酸的总流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特别是丝氨酸的流量。内源激素IAA、CTK和ABA流量在各时期均有增加;GA流量在乳熟期得到显著提高,拔节期、抽雄吐丝期和灌浆初期均低于对照,之后得到显著提高。对内源激素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改变了激素间的平衡水平;提高了行粒数和百粒重,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89%和21.06%。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根系伤流量及其组分与产量密切相关,表明化控剂具有调控根系伤流量、矿质元素和内源激素流量的作用,对促进地上部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2.
光谱技术在茶叶理化指标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谱技术由于其快速、无损、便捷的特点,是目前发展较快,应用较广的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紫外可见光谱、近红外光谱、荧光光谱、拉曼光谱、高光谱成像等多种光谱技术的原理,着重介绍了其在茶叶分类、成分检测、品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93.
晚播条件下施氮量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安徽省江淮稻麦轮作区域晚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选用当地主栽品种扬麦18和皖垦麦076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分析施氮量对晚播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糖氮比、氮素同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各器官的氮积累量以及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氮素收获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糖氮比值显著降低。小麦的氮素分配比例在生育前期以叶片最高,成熟期籽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其余部位,而小麦的可溶性糖分配比例在生育前期以茎鞘最高,成熟期籽粒较高。在0~270 kg·hm~(-2)施氮量范围内,增施氮肥后,两个小麦品种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显著提高,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均明显增加。继续增加施氮量至360kg·hm~(-2)时,氮素同化酶活性和产量无显著变化,说明施氮过多对小麦氮素同化和产量无益。土壤氮贡献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推荐江淮区域稻茬小麦晚播条件下适宜施氮量为180~270kg·hm~(-2)偏下限,可兼顾高产及氮素高效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294.
大豆异黄酮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在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关键酶和限速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大豆异黄酮含量具有明显的协同增减趋势,并且在PAL基因家族成员时空表达模式分析中发现,PAL2-3(XM_003542493)是PAL基因家族中相对表达量较高的主要表达成员之一。本试验首先通过克隆大豆中PAL2-3基因;然后构建pCAMBIA3301-GmPAL2-3植物过表达载体,将构建好的pCAMBIA3301-GmPAL2-3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到根癌农杆菌EHA105中;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体系获得转化植株,并对T1代转化植株进行PPT检测,外源标记基因Bar检测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对转基因阳性植株进行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T_1代转基因植株中PAL2-3基因的表达量是对照的5.11~11.24倍,总异黄酮含量最高的(2 587.63μg·g~(-1))是对照(1 616.90μg·g~(-1))的1.6倍。因此在大豆中过量表达PAL2-3基因可以提高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295.
高原粳稻子预44抗稻瘟病基因遗传分析和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高感稻瘟病的低海拔粳稻江南香糯与高抗稻瘟病的高原粳稻子预44作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1、F2、BC1F1和以F2单粒传构建的、由276个株系组成的F7重组自交系群体。分别用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13和ZE1对两亲本江南香糯和子预44及其杂交后代群体F1、F2和BC1F1进行抗性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子预44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13和ZE1的抗性都表现为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进一步利用重组自交系F7群体的266个有效株系作为定位群体,将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E1的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上与SSR标记RM206间遗传距离为0 cM的位置,暂定名为Pi zy(t)。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将子预44中的抗性基因用于水稻抗病育种及该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96.
优质花生新品种唐花9号的选育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余  范燕  赵雪飞 《花生学报》2011,40(2):37-39
唐花9号花生新品种,是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优质与高产相结合,经过多年的单株定向选择,培育出的适合市场需求、符合外贸出口标准的花生新品种.2006年通过河北省鉴定.  相似文献   
297.
 应用公开的植物基因组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一个水稻低亲和硝酸盐运输蛋白候选基因OsNRT1.2。利用农杆菌介导Ubiquitin启动子过量表达OsNRT1.2,研究了该基因在武运粳7号中的获得性功能特征。OsNRT1.2的cDNA序列从KOME网站中获得,该序列全长为2178 bp,编码阅读框为1732 bp,编码533个氨基酸。采用半定量RT PCR技术分析,OsNRT1.2在武运粳7号中表达存在器官特异性,主要在根系表达,地上部分几乎不表达。通过将pUbi OsNRT1.2 在武运粳7号中转化,得到OsNRT1.2基因超量表达材料。0.2 mmol/L NO3-和5.0 mmol/L NO3-处理野生型(WT)和T2转基因植株OE1、OE2 和OE8  30 d,每10 d跟踪记录株高和根长。转基因植株(除OE8在5.0 mmol/L NO3-供氮水平外)与WT株高无明显差异,根长增加量显著降低。在0.2 mmol/L NO3-供氮水平下,转基因植株和WT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全氮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在5.0 mmol/L NO3-供氮水平下,除OE1外,OE2和OE8地上部分全氮含量显著增加,3个转基因株系比WT根系全氮含量显著降低。在两个氮素水平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植株根冠比都显著降低;生物量比WT都增加,在0.2 mmol/L NO3-供氮水平下增加了9.4% ~ 31.1%,在5.0 mmol/L NO3-供氮水平下增加了12.5% ~ 43.8%。研究表明,OsNRT1.2基因在武运粳7号中可能参与了氮素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从而导致地上部生物量增加。  相似文献   
298.
为保障西部原油管道乌鄯线安全平稳运行,实现节能降耗输送,分析了乌鄯线和阿独乌线外输哈国油物性、沿线油温、地温数据,进而探讨了乌鄯线冬季运行冷热油交替输送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长输原油管道冬季低输量运行,其进站油温差距不大并与地温的变化趋势一致,沿线地温为冬季冷热油交替输送的重要参数;采用冷热油交替输送工艺,哈国油常温输送对北疆油物性影响不大;乌鄯线冬季运行采用冷热油交替输送,节约燃料天然气约51.6%,节能降耗效果明显,说明乌鄯线冬季运行采用冷热油交替输送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99.
水稻籼粳杂种一代生育期的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生育期不同的籼型野败恢复系和保持系与典型粳稻和籼粳中间型亲本配制成80份籼粳杂种一代组合,用亚种肉品种间杂交为对照,研究了籼粳稻杂种一代生育期的表现。结果表明,以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最强,一般都超过双亲平均值;品种间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最弱,接近中亲值;籼或使型亲本配籼粳中间型亲本,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介于上述两类型组合之间。籼粳杂交由于双亲的不同,组合间F1生育期优势差异很大,有的组合甚至出现负向优势.这种生育期优势差异既受双亲本身生育期的迟早所支配,如杂种一代生育期长短排列顺序为中籼/晚粳>中籼/早或中粳>早籼或早熟中籼/晚粳>早籼或早熟中籼/早或中粳;又受籼型亲本所含的野败恢、保遗传基因所制约,凡用籼型野败恢复系配制的籼粳杂种一代其生育期优势明显减弱,并与双亲籼、粳遗传距离的大小有关,杂种一代生育期优势随双亲籼、便遗传距离的扩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300.
断根和覆草旱作条件下水稻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常规水稻与覆草旱作水稻的产量构成、根系呼吸强度以及断根对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覆草旱作水稻籽粒产量(5850.9 kg/hm[sup]2[/sup])明显低于常规水稻(6685.7 kg/hm[sup]2[/sup]),但前者的秸秆产量(5735.5 kg/hm[sup]2[/sup])高于常规水稻(5489.5 kg/hm[sup]2[/sup])。常规水稻实粒占平均单蘖总量的百分数远大于覆草旱作水稻,覆草旱作水稻叶、鞘、秕粒的比例大于常规水稻。覆草旱作的根冠比(0.116)显著大于常规水稻(0.087),前者的根系呼吸强度是常规水稻的2.7倍。旱作水稻断根后普遍有增产的趋势,而常规水稻则有减产的趋势。常规水稻断1/4、2/4和3/4根系时,平均每穴籽粒产量较不断根的分别下降23%、15%和20%。然而,旱作条件下,断1/4、2/4和3/4根系的水稻较全根的分别增产20%、7%和3%。由此可见,水稻旱作抑制了同化产物向籽粒的转运,叶和鞘中积累了较多的同化产物;旱作水稻根系冗余生长,消耗了大量碳水化合物,可能导致水稻籽粒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