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83篇
林业   64篇
农学   58篇
基础科学   59篇
  120篇
综合类   561篇
农作物   73篇
水产渔业   60篇
畜牧兽医   195篇
园艺   52篇
植物保护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壮秧影响不同节氮水平下早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培育壮秧和施用分蘖肥是促进水稻早发的重要措施,但增施分蘖肥易导致水稻无效分蘖增加和氮素流失。研究双季稻区早稻壮秧和分蘖肥节氮条件下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以期为早稻节氮控污和丰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早稻‘淦鑫203’为材料,采用壮苗育秧(状秧)和普通育秧(普秧)两种方式培育秧苗。于2014-2015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壮秧常规施氮(VS+100%N)、节氮10%(VS–10%N)、节氮20%(VS–20%N)、节氮30%(VS–30%N) 4个处理,以普秧常规施氮(NS+100%N)处理和不施氮空白(NS+0N)处理分别作对照,共6个处理。减施的氮肥均在分蘖肥中扣除,除不施氮对照外,各处理基肥氮(72 kg/hm^2)和穗肥氮(54 kg/hm^2)均保持不变。分析早稻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SPAD值、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各器官氮素含量,并测定成熟期水稻产量及其构成,明确了植株总氮积累量、氮素转运量、氮表观转运率、氮素利用效率等。【结果】与NS+100%N处理相比,壮秧条件下分蘖肥节氮10%~30%对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但壮秧能促进分蘖发生和成穗,在生育中后期可逐渐弥补分蘖肥节氮对分蘖期干物质积累的不利影响,成熟期VS–10%N和VS–20%N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NS+100%N增加,产量分别增加了8.5%和1.5%;VS–30%N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则呈下降趋势。同时,壮秧有利于提高早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各器官氮含量和氮积累量,与NS+100%N处理相比,VS+100%N处理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了6.9%,VS–10%N和VS–20%N处理无显著变化,VS–30%N处理显著下降了9.7%。壮秧处理氮素回收率和氮素农学效率较NS+100%N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2.1%~22.4%和9.9%~24.7%(P <0.05)。【结论】双季稻区早稻壮秧可以促进分蘖早发,提高叶片的干物质生产能力和氮代谢性能,弥补分蘖肥减氮后对水稻前期生长的不利影响,提高后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和氮运转量。通过培育壮秧,分蘖肥减施总施氮量的20%以内,早稻产量不会下降,可实现水稻的节氮、丰产和节本栽培,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减少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72.
于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在荣成俚岛开展人工鱼礁投放前海域本底调查和投放后效果调查,分析比较了鱼礁区游泳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种类丰度、CPUE和海藻等在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的变化。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游泳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总数、种类多样性指数和丰度均有所增加,分别是投礁前的1.78倍和1.32倍、1.47倍和1.22倍、1.68倍和1.62倍。游泳动物CPUE比投礁前增加1.39倍左右,其中鱼类的CPUE增加最多,尤其是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鲇等岩礁性鱼类,分别是投礁前的2.18倍和5.67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有所增加,但CPUE略有减少。礁体上附着生长了马尾藻和海带等藻类。综合分析认为,人工鱼礁对游泳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聚集和养护效果显著,鱼礁的投放也有利于海藻的附着、生长和藻场的恢复。  相似文献   
73.
昆虫源壳聚糖在鲫鱼饲料中适宜添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平均体重为25.2±1.7 g·尾 -1的225尾鲫鱼( Carasslius auratus )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组15尾.饲喂昆虫源壳聚糖5种不同添加水平(0%、0.25%、0.50%、0.75%和1.00%)的饲料,研究昆虫源壳聚糖在鲫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水平.结果表明,添加昆虫源壳聚糖不同程度提高了鲫鱼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降低了饵料系数( P <0.05),0.50%壳聚糖添加水平组的生长性能最好.通过计算最佳相对增重率和饵料系数时的昆虫源壳聚糖添加水平以及结合试验结果,认为鲫鱼饲料中昆虫源壳聚糖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50%~0.60%.  相似文献   
74.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as food and medicinal product has been an important aquaculture object in China. Study of gene function in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equires accurate normalization though the use of appropriate reference genes. In this study,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hree candidate reference genes including β‐actin, GAPDH and cytb of different tissue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different challenges in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were evaluated by qPCR. The stabilities of these three reference genes were analysed by geNorm, NormFinder and BestKeeper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GAPDH was more stable than that of β‐actin and cytb in four tissues and at two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ompared with GAPDH and cytb, β‐actin was the most stable in spleen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treated with LPS or GSIV. Therefor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GAPDH was the suitable reference gene in different tissues and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The β‐actin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gene in spleen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hallenged with LPS and GSIV. This study provides convincing information for the GAPDH and β‐actin as suitable reference gene in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of different tissue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different challeng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75.
为明确茉莉酸甲酯局部处理林木对落叶松毛虫解毒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3种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MeJA,0.01、0.10和1.00mmol/L)局部处理长白落叶松苗的侧枝,分析不同处理对取食其针叶的落叶松毛虫3~5龄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3个浓度的MeJA局部处理长白落叶松对松毛虫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 < 0.05),酶活变化趋势一致,但未呈浓度依赖关系。各处理组幼虫体内的SOD和POD活性均在第4龄显著高于CK(P < 0.05),但3、5龄幼虫体内的SOD和POD活性与CK差异不显著(P>0.05);而ACP、AKP和GSTs活性先在第3龄低于CK、第4龄均显著低于CK(P < 0.05),后在第5龄不同程度地高于CK。表明用MeJA局部喷施能诱导提高长白落叶松的系统抗性,且其对食叶害虫具有广谱性,能干扰落叶松毛虫的解毒代谢,抵御其危害;落叶松毛虫能在逐渐适应后,通过提高保护酶和解毒酶的活性去响应诱导抗性造成的毒害。   相似文献   
76.
中草药大黄小波变换的近红外光谱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波变换技术对近红外光谱压缩,减少训练时间,并以聚类法定性,以鉴别不同产地的大黄(Rheum palmatum L.).该方法可有效鉴别不同产地的大黄,与传统鉴别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分析技术,可用于大黄等中草药的质量控制,为大黄的生药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MHD)患者Palindrome导管晚期功能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53例使用Palindrome导管的MHD患者临床资料,用Cox风险回归分析导管晚期功能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病、置管部位、临时导管留置时间、低血压发生次数、红细胞压积、超滤率与导管晚期功能不良相关(P<0.01或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置管部位、红细胞压积、超滤率是导管晚期功能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或0.05),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310、1.254、1.623。结论置管部位、红细胞压积、超滤率是MHD患者Palindrome导管晚期功能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8.
在一定高度范围内,研究陆地棉矮化材料植株高度与纤维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利用陆地棉矮化材料杂交后代(F2),进行植株高度与纤维品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矮化植株高度在一定范围内,株高与纤维长度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随着植株高度的升高,纤维品质逐渐提高,当植株高度达到75 cm以上时,纤维品质可达到优质水平。矮化植株的正常高度应该在75 cm以上,才能确保纤维品质不受植株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针对当前电力机车用前照灯存在光强度不足、高寒环境下前照灯玻璃结霜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的处理措施和优化设计方案。通过试验验证和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这些新措施和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0.
图书馆权利就是图书馆员、图书馆读者和图书馆自身的权利。在我国现有的图书馆法制中,对图书馆权利的规定大多是不全面的。而图书馆法制中图书馆权利的缺失影响了图书馆法的价值。在论证我国现有图书馆法制中图书馆权利缺失现象的基础上,分别使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论证了图书馆权利存在于图书馆法中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