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4篇
  45篇
综合类   137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246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2篇
  1969年   3篇
  1968年   4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43年   1篇
  19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01.
四川省石棉县县城及周边地区泥石流灾害频发,通过石棉县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资料,以一级分水岭为分界线,采用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估方法对县城及周边地区34条泥石流沟分析,确定了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逐一对研究区内的34条泥石流沟分析其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性评价。然后采用由点至面的方法得到了泥石流风险性分布图,进而确定了各风险区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石棉县城及周边地区泥石流以轻度危险为主,中度危险次之;泥石流承载体为高易损性,泥石流的风险性以中度风险为主,并有一定的分布特征。研究果可为该县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今后治理次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02.
[目的]为新疆核桃叶缘焦枯生理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叶面喷施生理调控剂、土壤调控、叶面喷生理调控剂+土壤调控、对照等4个处理的防控效果试验,研究不同防控处理对核桃病害发生程度、核桃商品性、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和元素比例的影响.[结果]各防控处理对降低核桃病害发生程度、提高核桃商品性、减少叶片中离子失衡,具有显著效果.叶面喷生理调节剂+土壤调控处理的效果最好,可使叶片Na+含量降低18.8;、Ca2含量提高7.4;、Cl含量降低16.3;、Na/K比降低36.0;、Na/Ca比降低24.2;、Cl/N比降低19.4;;与对照相比,增产36.8;,黑缩果率减少70.1;,商品率提高36.4;,增加经济效益1 456元/667m2.叶面喷生理调节剂+土壤调控处理的防效为89.9;,叶面喷生理调节剂的防效为80.1;,土壤调控的防效为63.2;.[结论]叶面喷生理调节剂和土壤调控各处理可有效降低病叶发生率,减少焦枯病斑面积占比,降低病情指数;可显著提高核桃单产,减少黑缩果率,提高商品率;减少Na+和Cl向叶片富集,防止核桃叶片中矿质元素比例失衡,减轻“叶缘焦枯病”症状及危害.  相似文献   
503.
为了充分利用西藏的农作物秸秆和饲草资源,本试验在当地奶牛场采用的以全株玉米和青稞秸秆为主要粗饲料的TMR配方基础上,用苜蓿、全株燕麦和小麦秸秆按不同比例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发酵45 d后评定各组发酵品质、营养特性和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发酵45 d后,TMR-2、TMR-3和TMR-4组pH值显著高于TMR-1(P<0.05),乳酸含量均低于TMR-1,但各替代组仅检测到微量丙酸和丁酸含量,且氨态氮/总氮较低,表明各组发酵品质均良好。发酵后各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有大幅度下降,除TMR-1组外,其他3组干物质含量基本不变,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脂肪等营养物质含量不同程度增加,其中TMR-2和 TMR-3组粗蛋白含量高于15%,能够满足改良奶牛的营养需要。在有氧暴露过程中,各组乳酸、乙酸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丙酸和丁酸含量在有氧暴露第3天均有升高,之后逐渐下降。在有氧暴露9 d中,pH值均呈上升趋势,其中TMR-3组pH值上升幅度最小,其有氧稳定性最好。综上所述,虽然TMR-3发酵品质略低于TMR-1组,但其有氧稳定性有所提高,因此,TMR-3组可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相似文献   
504.
采用压片法对健蒜(Allium robustum)、多籽蒜(A. fetisowii)和新疆蒜(A. roborowskianum)3 种5 居群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多籽蒜染色体数为2n = 2x = 20 和2n = 3x = 30,核型分类为2B 类;健蒜和新疆蒜染色体数均为2n = 2x = 16,核型分类均为2A 类。多籽蒜中裕民-塔城居群的核型公式为K(2n)= 2x = 20 = 12m + 7sm + 1st,裕民居群二倍体和三倍体核型公式分别为K(2n)= 2x = 20 = 12m +6sm + 2st 和K(2n)= 3x = 30 = 18m + 6sm + 6st。新疆蒜2 个居群的核型公式都为K(2n)= 2x = 16 = 12m +4sm。健蒜的核型公式为K(2n)= 2x = 16 = 14m + 2sm。健蒜的1 条m 染色体和新疆蒜奇台居群的1 条sm 染色体的短臂上有随体出现。不同种类的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存在差异,多籽蒜含L、M2、M1 和S染色体,新疆蒜缺失L 和S 染色体,健蒜缺失L 染色体。多籽蒜种内存在倍性分化,首次发现三倍体。  相似文献   
505.
为探讨不同水平乙酸对燕麦和紫花苜蓿(7∶3)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和3个乙酸添加组(0.3%,0.4%,0.5%),青贮后第30,45和60天开窖取样,测定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同时60 d后打开剩余的所有实验室青贮窖,将青贮饲料暴露于空气中,测定青贮饲料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添加乙酸显著(P<0.05)降低了混合青贮饲料的pH,其中0.4%与0.5%乙酸处理组pH显著(P<0.05)低于0.3%乙酸处理组。青贮60 d后乙酸添加组乳酸含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但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乙酸显著(P<0.05)降低了青贮过程中氨态氮/总氮,且氨态氮/总氮随着乙酸添加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各乙酸添加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其中0.4%乙酸添加组最高。在有氧暴露前10 d,各组pH和氨态氮/总氮基本保持稳定,其中乙酸添加组低于对照组。暴露10 d后各组pH均有上升,其中对照组显著(P<0.05)上升。在整个有氧暴露阶段,乳酸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逐渐下降,但各乙酸添加组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其中0.4%乙酸添加组乳酸含量始终保持最高。综合考虑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0.4%乙酸添加量最适宜。  相似文献   
506.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高效栽培(GCGX )和农户传统栽培(CK )2个处理,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2a进行田间试验,测定春玉米生育后期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吐丝期和乳熟期株高、穗位高产高效栽培略高于农户传统栽培。与农户传统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较大,在生育期上表现为吐丝之后更为明显,在叶位上表现为棒三叶以下叶片最为突出;不同叶位的叶倾角高产高效栽培显著小于农户传统栽培,而叶向值均显著大于农户传统栽培,在棒三叶表现最为明显;高产高效栽培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冠层光合能力极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高产高效栽培下春玉米产量为14.009 t· hm-2(2012)和13.255 t· hm-2(2013),均极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  相似文献   
507.
为探究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callus induction rate,CIR)的遗传规律,筛选小麦花药CIR配合力和遗传力表现优良的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对部分皖北栽培小麦花药CIR进行一般配合力效应、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并估算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小麦花药CIR基因型间差异显著,新麦208、烟农19、煤生0308具有较高的CIR;小麦花药CIR的遗传差异既包括加性效应,也包括显性效应,但以加性效应为主;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新麦208一般配合力高,其相对效应值为7.24,其配制的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也普遍具有正效应,是开展小麦花药培养的理想桥梁亲本;小麦花药CIR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4.90%和76.02%。因此,可以通过大规模筛选一般配合力效应高的亲本材料来提高小麦花培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508.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solate bacteria on the skin of the proximal to distal equine limb to guide the practitioner in the selection of prophylactic antimicrobial protocols. This prospective study involved 20 client-owned horses that were admitted to the Veterinary Teaching Hospital for routine elective surgery. Each horse spent between 12 and 36 hours at our hospital before sampling.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kin of the left mid-thorax and the dorsal aspect of nine joints on the left side of each horse: front and hind coffin and fetlock joints, carpi, elbows, shoulders, hocks, and stifles. Samples were cultured aerobically and speciated when possible. When evaluating bacterial composition by location, a 40% difference was considered clinically significant. When comparing proximal sites above the fetlock to distal sites, the odds of isolating gram-positive bacteria were 1.23 times (P = .0124) higher at proximal sites; the odds of isolating coliform bacteria were 1.32 times (P = .023) higher at distal sites; and the odds of isolating a common septic arthritis pathogen were 1.16 times (P = .018) higher at distal sites. Coagulase-positive Staphylococcus was not isolated in this study. All comparisons between sites and between the proximal and distal limb were <40%, and thus were not considered clinically significant. No coagulase-positive Staphylococcus was isolated from any of the 200 sites in this study, suggesting that iatrogenic infections by that organism may not be because of preexisting flora.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antibiotic prophylaxis targeting preexisting normal flora should be similar regardless of the area of interest on the limb.  相似文献   
509.
河西走廊平原区北部及部分山前地段浅层地下水氟含量高,以该水为饮用水源的当地居民氟中毒病较为严重。平原区地下水氟含量在平面上由南到北呈现出从低氟水到高氟水的区域性水平分带规律;在垂向上,细土平原高氟水带浅层水氟含量较高,下部分布质与量均佳的中低氟承压水,呈现为上高下低的规律。平原区周围含氟矿物与氟矿物及深层循环地下水为氟的主要物质来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干旱气候,封闭的北部低洼地形及水化学环境等综合因素促成了氟的富集。  相似文献   
5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