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4篇
  45篇
综合类   139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246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2篇
  1969年   3篇
  1968年   4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43年   1篇
  19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引进12个番茄品种并对其丰产性、商品性和适口性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12个品种中,综合性状最好的是‘毛粉812’,其次是‘春秋粉宝’,表现丰产、整齐度高、果形端正等,适合本地区栽植,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应加大推广力度;‘新选906’为自封顶类型,商品果小,产量低且综合性状差,不适合在春季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22.
重齿小蠹对人工合成聚集信息素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白天7:00~21:00,反应高峰在14:00-19:00,反应模式为"单峰式—白天型";利用人工合成的聚集信息素对重齿小蠹成虫发生期监测表明,成虫扬飞的开始时间为5月20日左右,扬飞高峰期为6月下旬和7月上旬,扬飞末期为8月26日,成虫扬飞的持续期为98 d。2007-2009年大量诱杀防治的试验前、后重齿小蠹致死木平均分别为3.39株/hm2和0.76株/hm2,致死木减少了77.58%,而对照区试验前、后致死木平均分别为15.89株/hm2和18.11株/hm2,致死木增加了13.97%,3 a大量诱杀试验的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3.
西藏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监测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西藏2000年野生动物资源监测调查,对监测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建立西藏野生动物资源监测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4.
冬枣树皮疱斑病Phoma persicae是近年在冬枣上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2009~2011年对其开展了室内抑菌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恶唑菌酮.氟硅唑,抑菌率分别为98.7%、96.2%、94.9%、93.6%、92.3%;田间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氟硅唑、中生菌素,防治效果分别为90.2%、87.1%、80.4%、69.1%,可以在防治冬枣树皮疱斑病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5.
以济源市2007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2008年绿化数据以及卫星遥感图、城市绿地现状图等相关信息作为数据源,选取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城市绿地破碎度指数等3个景观生态格局评价指标,对济源市城区森林和市域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源市城区森林绿地景观的均匀度指数较低,景观多样性整体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域森林景观格局分布不均匀,少数森林景观类型控制着整个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26.
浅析阿拉善左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阿拉善左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工作应对的措施,对于建立起适应当前林业改革和发展形势需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myo‐Inositol hexakisphosphate (phytate) is widely regarded as an abundant form of soil organic phosphorus (P) in many soils. Its abundance is believed to be because of its resistance to microbial degradation. We examined the fate of phytate added to a calcareous soil as a solution at a concentration of 58 mg P kg−1, with and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wheat straw. The soil was incubated for 13 weeks, with phytate concentrations determined at 0, 1, 4, 7 and 13 weeks using NaOH‐EDTA soil extraction followed by 31P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The phytate concentration declined rapidly, with 18% (phytate + wheat straw) and 12% (phytate) of the initial phytate remaining after 13 weeks. This coincid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orthophosphate relative to total NaOH‐EDTA extractable P (from 65 to 81%) and a small increase in α‐ and β‐glycerophosphate concentration, providing evidence for 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phytate. The decrease in phytate concentration was consistent with a first‐order decay with a half‐life for phytate of 4–5 week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in the calcareous soil examined, phytate was not highly stable, but a potentially biologically available form of P. In order to quantify the concentration of P species, we developed an improved method of spectral deconvolution. This method accounted for a broad signal (3.5–6.5 ppm) in the monoester region of the spectra that represented up to 23% of the total extractable P. We found that when this broad signal was not included, phytate concentrations were over‐estimated by up to 54%.  相似文献   
28.
为了明确不同外源有机物和耕作方式对土壤地力培育的影响,以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为对象,通过2个年度(2016—201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外源有机物(秸秆和有机肥)和耕作方式及其交互作用[稻麦秸秆还田配合旋耕(SR),稻麦秸秆还田配合翻耕(SP),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旋耕(MR),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翻耕(MP),秸秆不还田、不施用有机肥、旋耕深度15 cm(CKR)]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成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SR处理能够降低水稻季土壤容重并增加总孔隙度。相比CKR,小麦季SR处理显著增加0.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量为7.2%。此外,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易氧化有机碳(EOC)主要受耕作与有机物交互作用影响,酸水解有机碳(LPIc和LPII_c)主要受耕作措施的影响, SR处理的土壤EOC和LPI_c含量比CKR提高0.3~2.6 g·kg~(-1)。颗粒有机碳(POC)主要受外源有机物的影响,并且秸秆还田处理POC平均含量高于增施有机肥处理,增加量为0.75g·kg~(-1)。短期内,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及其交互作用对稳定性有机碳(黑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较小。综上,秸秆还田配合旋耕有助于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EOC、LPI_c和POC)。  相似文献   
29.
在丹江口库区习惯施肥条件下,比较坡耕地不同轮作系统的作物生产力及农田水土和养分流失的差异。结果表明,在5种轮作模式中,作物生产力水平以"小麦-玉米"轮作最高,生产效益以"油菜-玉米"轮作最高;农田产流量、土壤侵蚀量和磷钾养分流失量均以"小麦-玉米"轮作最小,"小麦-芝麻"轮作最大;而氮流失量以"油菜-玉米"轮作最小,以"小麦-芝麻"轮作最大。因此,"小麦-玉米"轮作为丹江口库区坡耕地适宜的环保型作物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30.
土地利用方式对球囊霉素土层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球囊霉素对维持土壤有机碳平衡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明显作用,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球囊霉素的土层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农田、人工草地、果园和撂荒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 4个土层土样,通过测定土壤球囊霉素.pH、速效磷、有机碳和蛋白酶活性,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球囊霉素土层分布的模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球囊霉素平均含量为1.41~3.18 mg·g-1,占土壤有机碳的6.98%~31.34%,是土壤中的一个重要碳库.土壤球囊霉素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层剖面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除撂荒地外,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表现出降低趋势.土壤球囊霉素分别与土壤速效磷、蛋白酶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速效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土壤球囊霉素的含量和分布.土壤球囊霉素含量和土壤蛋白酶活性之间为间接相关关系,该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建议把球囊霉素作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生长状况和土壤生态系统波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