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62篇 |
免费 | 255篇 |
国内免费 | 64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30篇 |
农学 | 701篇 |
基础科学 | 490篇 |
927篇 | |
综合类 | 1478篇 |
农作物 | 262篇 |
水产渔业 | 180篇 |
畜牧兽医 | 736篇 |
园艺 | 146篇 |
植物保护 | 3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131篇 |
2021年 | 225篇 |
2020年 | 198篇 |
2019年 | 184篇 |
2018年 | 115篇 |
2017年 | 174篇 |
2016年 | 175篇 |
2015年 | 221篇 |
2014年 | 209篇 |
2013年 | 267篇 |
2012年 | 345篇 |
2011年 | 332篇 |
2010年 | 337篇 |
2009年 | 307篇 |
2008年 | 282篇 |
2007年 | 292篇 |
2006年 | 273篇 |
2005年 | 228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126篇 |
2002年 | 123篇 |
2001年 | 114篇 |
2000年 | 128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103篇 |
1997年 | 112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81篇 |
1994年 | 91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云南大理地区发病的松狮犬、德国牧羊犬和博美犬的粪便内和国产疫苗中分离到4株犬细小病毒,用同步法接种到F81细胞中分离、鉴定、培养。收毒后提取基因组DNA,并以此为PCR模板;根据GeneBank己发表的犬细小病毒VP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VP2全序列基因1755bp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利用DNAStar软件对4株病毒的VP2基因序列以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与GeneBank上已发表的16株犬细小病毒比较,发现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7.9%~99.9%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6.4%~99.9%之间,总体同源性在98%以上,进化树分析显示没有形成明显的CPV中国进化分枝,表明VP2基因变异相对较少。同时分离到的4株CPV病毒又遵循2a亚型的进化特征,因此确定目前云南大理地区犬细小病毒的流行情况仍以CPV-2a为主。 相似文献
82.
本试验旨在研究青稞替代玉米对育肥牦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采用2×3交叉设计,以日粮类型(玉米、60%青稞+40%玉米)和不同精粗比(30∶70、40∶60和50∶50)为两因素,选取36头年龄4周岁左右、体重为(144±21.0)kg的麦洼公牦牛,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预饲期15d,正试期180d。结果表明:1)日粮类型及精粗比对牦牛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青稞-玉米组的净肉率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但屠宰率和眼肌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精粗比对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类型和精粗比二因素对眼肌面积的互作影响显著(P<0.05),以青稞-玉米(40∶60)组效果最优。3)日粮类型对养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30∶70相比,40∶60和50∶50极显著提高了有机物(OM)和总能(GE)的表观消化率(P<0.01)、显著提高了粗蛋白(CP)的表观消化率(P<0.05);日粮类型和精粗比二因素对GE、OM和粗脂肪(EE)的表观消化率有显著的互作影响(P<0.05),以玉米(40∶60)组效果最佳。4)青稞-玉米组和玉米组背最长肌亮度值(L*)、红度值(a*)、pH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青稞-玉米组的黄度值(b*)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玉米组(P<0.05)、蒸煮损失极显著低于玉米组(P<0.01);随着精粗比的升高,蒸煮损失有逐渐降低的趋势(P=0.075)。5)日粮类型对背最长肌的嫩度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精粗比的升高,剪切力逐渐减小(P>0.05),肌纤维直径有减小的趋势(P=0.059),肌纤维密度显著增加(P<0.05),肌纤维面积显著减小(P<0.05)。综上所述,以青稞替代日粮中60%的玉米能够提高育肥牦牛的屠宰性能,改善牦牛肉的品质;日粮精粗比为40∶60时饲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3.
2018年11月21日,农业农村部通报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排查出非洲猪瘟疫情。为追溯这起非洲猪瘟疫情的来源,怀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从生猪调运、饲料、泔水、生物安全等风险因素入手,结合流行病学关联养殖场血清以及饲料、泔水、关联屠宰场环境及冻库冷冻猪肉产品等样品的实验室检测,综合分析非洲猪瘟传播的可能途径。调查结果显示:疫情猪场2018年10月曾使用收购的泔水喂养生猪;泔水、冷冻猪肉产品非洲猪瘟病毒(ASFV)核酸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9%(3/348)、25.6%(10/39),而血清和饲料样品全为阴性;在冻库、餐饮机构和销售终端检出ASFV核酸阳性样品,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7%、1.8%、7.7%。调查分析显示,该疫情猪场的泔水饲喂时间、发病时间与ASFV自然感染的潜伏期相符,且与泔水有关联的某物流公司冻库猪肉被产品检测出ASFV核酸阳性。综上表明,泔水喂养引起该非洲猪瘟疫情的可能性最大。依据调查结果,采取严格生猪及其产品移动监管,强化落实禁止泔水饲喂政策,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等一系列防控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4.
85.
鸡毒霉形体HS株pMGA多基因族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鸡毒霉形体(MG)HS株基因文库中经初步估测可能含有的4个鸡毒霉形体粘附蛋白(protein of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adhesin,pMGA)基因的MgW17重组质粒进行了不同组合的酶消化,根据消化片段的大小及酶切位点绘制了7.5kb外源片段的物理图谱;然后根据所得的物理图谱,选用Pst I和EcoR I将MgW17外源片段酶解成1.3、2.0、4.2 kb 3个部分,将它们分别亚克隆到SK(十)质粒上,得到了3个亚克隆子SGp100、SGp200、SGp300.使用核酸外切酶Ⅲ缺失法构建缺失子系列,经序列分析后得到MgW17外源片段的全部序列.序列全长7 434 bp,中间含有2个完整的pMGA基因和另2个不完整的pMGA基因的首部和尾部,分别将它们顺次命名为H-pMGA1.1、H-pMGA1.2、H-pMGA1.3和H pMGA1.4.2个完整的pMGA基因的阅读框长度分别为1 967 bp(1.2)和2039 bp(1.3);H-pMGA1.1首部不完整的阅读框的长度为720 bp,尾部不完整的H-pMGA1.4的长度为1 752 bp.将H-pMGA基因与已报道的MG.S6株、F株的pMGA基因进行了比较,探讨了pMGA基因在不同MG菌株中的相似性、基因启动子结构的差异、间隔区内GAA重复序列对转录调控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86.
87.
选用处于热应激条件下的24只16日龄科宝(COBB)肉鸡。随机分成试验组Ⅰ、Ⅱ、Ⅲ和对照组。试验组分别添加饲喂10、20、30mg/kg含铬的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25d。试验结束后,通过对试验组肉鸡消化器官显微组织学观察表明:给热应激下肉鸡补充有机铬,可缓解热应激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8.
用经过选择的禽多杀巴氏杆菌自然弱毒菌株R1-23菌株制成的鸡霍乱固体培养口服弱毒疫苗,其安全剂量接近于200个免疫剂量。该口服苗两次饮水免疫的最适总剂量为每羽50亿个活菌,最佳间隔时间为48小时。免疫鸡第二次饮苗后第3天即可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率(7/8)。免疫鸡对异型强毒株P1059(8∶A)、P2723(9∶A)和同型强毒株C48-1(5∶A)滴鼻攻击的近期保护率平均为5/10、6/10和9/10。6个月免疫期的平均保护率为76.70%(46/60),一万多羽鸡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后2个月的平均保护率为93.10%(27/29),6个月的平均保护率为73.50%(25/34),除对产蛋率有轻度影响(下降1.27%)外,无其它不良反应。野外大面积使用结果表明,该口服苗不但性能稳定,免疫原性优良,而且安全可靠,适用于鸡口服免疫。 相似文献
89.
The effect of lactic acid bacterial starter culture and chemical additives on wilted rice straw silage 下载免费PDF全文
Yan‐Su Wang Wei Shi Lin‐Ting Huang Cheng‐Long Ding Chuan‐Chao Dai 《Animal Science Journal》2016,87(4):525-535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are suitable for rice straw silage fermentation, but have been studied rarely, and rice straw as raw material for ensiling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its disadvantages, such as low nutrition for microbial activities and low abundances of natural populations of LAB. So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LAB and chemical additives on the fermentation qual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of wilted rice straw silage. Treatment with chemical additives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crude protein (CP), 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 (WSC), acetic acid and lactic acid, reduc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acid detergent fiber (ADF) and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 but did not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growth of spoilage organisms. Inoculation with LABs did not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the silage because of poor growth of LABs in wilted rice straw. Inoculation with LAB and addition of chemical material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silage similar to the effects of addition of chemical materials alone. Growth of aerobic and facultatively anaerobic bacteria was inhibited by this mixed treatment and the LAB gradually dominat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summary, the fermentation quality of wilted rice straw silage had improved by addition of LAB and chemical materials.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