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8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6篇
  21篇
综合类   73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2篇
  1931年   1篇
  1929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桑皱鞘叶甲防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应用不同杀虫剂和尼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A24品系)对桑皱叶甲Abirus fortunei(Baly)成虫和幼虫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提出桑皱鞘叶甲综合防治措施,即首先在9~10月份桑皱鞘叶甲幼虫进入越冬之前,结合桑园田间管理,清除男间杂草,然后在桑园开沟,按45~75万条线虫/m^2的剂量施用S.feltiae线虫,桑皱鞘叶甲幼虫的防治效果可达88%以上,进而减少  相似文献   
142.
通过稀碱液对泡桐木色度及其对防变色剂的作用的研究得出:稀碱液能改善桐木渗透性、对桐木表面色泽无影响,稀碱液和防变色剂的共同作用比单独使用防变色剂处理的试材深度增加,桐木的自然色泽保持时间延长,经综合处理后的板材半年后仍能达到河南省外贸出口A级板标准.  相似文献   
143.
为了探索干旱调控小麦花后不同器官蔗糖积累和转运的遗传特性,以抗旱性有显著差异的西峰20和鲁麦14杂交创建的小麦回交导入系(introgression lines,ILs)群体为供试材料,对正常灌溉(WW)和干旱胁迫(DS)条件下该群体花后不同器官蔗糖积累和转运的相关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评价该群体目标性状的遗传变异特点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小麦ILs群体及其双亲的被测性状指标均表现为SCg(灌浆期蔗糖含量)显著高于SCf(开花期蔗糖含量)和SCm(成熟期蔗糖含量),主茎穗下节和倒二节的蔗糖含量高于旗叶,花前高于花后,干旱胁迫显著高于正常灌溉。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ILs群体各被测性状平均表型值均介于双亲之间,且偏向于轮回亲本鲁麦14;群体内表型变异广泛,且存在超亲分离,变异系数为14.29%~57.98%(DS)和20.87%~63.75%(WW),多样性指数为0.63~0.89(DS)和0.57~0.79(WW)。各目标性状表型受水分和发育阶段/器官的影响达显著水平,遗传力较低,为0.27~0.51(DS)和0.30~0.62(WW)。各器官的SCf、SCg和SCm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r=0.17~0.56**)关系,SCf与花前蔗糖转运率和花后蔗糖贡献率(r=0.32**~0.94**)、SCg与花前蔗糖转运率和花后蔗糖贡献率(r=0.29*~0.72**)、主穗粒重与花前蔗糖转运率和CRSpr(r=0.13~0.43**)具有较高正相关性,且各目标性状间DS条件下相关系数普遍高于WW。说明小麦花后不同器官蔗糖积累和转运相关性状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其表型变异具有显著的时空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4.
测定了甘肃兰考泡桐、湖北毛泡桐、湖南白花泡桐、河南兰考县的兰考泡桐、山东楸叶泡桐和山东豫林泡桐的不同干位、盘位的颜色指标,对其亮度、变红度、变黄度、总色差和白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种泡桐的顶部材色质量最优,中部优于底部;顶部亮度的平均值为65.82,比中部高1%,比下部高3%;顶部的白度平均值为62.37,比中部高1%,比下部高3%;顶部的总色差最小,变红度最大,变黄度适中。湖南白花泡桐心材和中材材色相差不大,甘肃兰考泡桐心材较优,其它4种泡桐边材较优。干位、盘位的5种材色指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5.
泡桐材墙壁板两种涂饰工艺效果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醇酸清漆、木蜡油为漆料,采用对比法,对泡桐材墙壁板进行涂饰工艺实验,比较改进工艺和传统工艺涂饰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改进工艺的涂饰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工艺。采用改进工艺涂饰,明度下降较少;涂饰醇酸清漆,改进工艺比传统工艺的明度高4.62、明度偏差低3.47、明度变异系数低5.64%;涂饰木蜡油,改进工艺比传统工艺的明度高5.41、明度偏差低2.72、明度变异系数低4.25%。改进工艺的色差好于传统工艺的色差;涂饰醇酸清漆,改进工艺的色差比传统工艺的色差低0.94、色差偏差低2.80、色差变异系数低7.04%;涂饰木蜡油,改进工艺的色差比传统工艺的色差低6.10、色差偏差低1.80、色差变异系数低3.89%。仿珍贵木材色调涂饰正交优选试验的色精涂饰量为11 g/m2、面漆涂饰量为37 g/m2,可使桐材表面涂饰达到理想效果。8种珍贵木材色调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工艺对桐材仿珍贵木材涂饰效果,比传统工艺效果好;色差偏差小,色度均一,颜色稳定。  相似文献   
146.
为评价不同种类泡桐木材的色泽质量,研究了兰考泡桐、楸叶泡桐、白花泡桐和毛泡桐的亮度、变红度、变黄度、总色差和白度等指标。结果表明:4种泡桐的5项指标均差异显著,其中最直接反映木材色度的亮度和白度均为白花泡桐>楸叶泡桐>兰考泡桐≥毛泡桐,反映木材色度综合变化的总色差指标则为兰考泡桐≥毛泡桐>以楸叶泡桐>白花泡桐,反映木材色度的变红度为兰考泡桐>白花泡桐>楸叶泡桐>毛泡桐,变黄度为楸叶泡桐>白花泡桐>兰考泡桐>毛泡桐。综合确定,4种泡桐的材色以白花泡桐最优,楸叶泡桐次之,再次为兰考泡桐和毛泡桐,其亮度与白度比楸叶泡桐高4%~5%,比兰考泡桐和毛泡桐高8%~9%。变红度白花泡桐与楸叶泡桐的变动误差小,分别为1.76和1.91,毛泡桐与兰考泡桐分别为2.28和2.12;白花泡桐变黄度适中,比楸叶泡桐低3%,比兰考泡桐和毛泡桐分别高2%和14%;白花泡桐总色差最小,比楸叶泡桐低10%,比兰考泡桐和毛泡桐均低18%。  相似文献   
147.
湖南棒蝠蛾是亚香棒虫草、古尼虫草和粉背虫草的寄主昆虫,是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区、丘陵地珍贵的昆虫资源。1年1代,以蛹越冬。幼虫主食多种树木落下的枯叶。还就该虫的栖所、食性、幼虫虫龄和龄期、交配、繁殖力、各虫态习性及其历期等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148.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当归中102种农药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当归中102种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样品采用优化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GC-MS/MS) 检测,动态多反应监测 (dMRM) 模式,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经对提取溶剂、提取体系、净化体系的组成和用量进行筛选优化后,样品采用乙腈、1.0 g氯化钠、4.0 g无水硫酸镁、1.0 g柠檬酸钠和0.5 g柠檬酸二钠盐提取,无水硫酸镁800 mg、PSA 150 mg、C18 150 mg净化,通过基质匹配外标法校正,当归中基质效应对目标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影响明显减弱。在0.02~0.64 mg/kg范围内,102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检出限为0.002 5~0.025 mg/kg,定量限为0.005~0.05 mg/kg;在0.04、0.08和0.32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102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52 %~128%,RSD为1.0%~10 %。该方法快速简便、耗时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正确度和精密度,为提高当归中农药安全水平,降低健康风险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可靠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49.
为明确新化合物唑嘧氯草胺的开发应用价值,采用室内生测法评价了新型三唑并嘧啶硫代乙酰胺类化合物唑嘧氯草胺(ZJ-2725)的除草活性、杀草谱及对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唑嘧氯草胺对反枝苋等阔叶植物根的IC50为0.6994~10.3130 mg/L;而对禾本科杂草稗草和野燕麦根的IC50分别为20.3234mg/L和32.2657mg/L.唑嘧氯草胺茎叶处理对反枝苋、田旋花等的IC50为33.8708~40.7437 g/h㎡(有效成分,余同),对稗草和香附子等的IC50值为139.4231~277.6613 g/h㎡.与茎叶处理相比,土壤处理的除草效果较低.该化合物对小麦、玉米比较安全,其选择性系数分别为4.876、3.702,对白菜、油菜等双子叶作物敏感.  相似文献   
150.

热休克转录因子1 (HSF1)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调控因子,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为了探究海洋滩涂生物在耐受高温过程中HSF1发挥的作用和分子机制,进一步阐述HSF1的生理功能,文章以缢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为实验材料,利用RACE技术克隆HSF1基因。结果显示,缢蛏HSF1基因的cDNA全长2 026 bp,开放阅读框 (ORF) 长1 707 bp,编码568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 (UTR) 长196 bp,3' UTR长123 bp。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缢蛏HSF1基因与美洲牡蛎 (Crassostrea virginica) 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其系统进化分析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相吻合。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SF1基因在各个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外套膜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鳃、肝胰腺和水管,在斧足和性腺组织的相对表达量较低 (P<0.05)。荧光定量结果显示HSF1基因在急性温度胁迫后第9小时表达量较高。推测HSF1基因参与缢蛏的热应激过程,并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