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25篇 |
免费 | 422篇 |
国内免费 | 66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45篇 |
农学 | 378篇 |
基础科学 | 335篇 |
732篇 | |
综合类 | 3278篇 |
农作物 | 574篇 |
水产渔业 | 246篇 |
畜牧兽医 | 944篇 |
园艺 | 385篇 |
植物保护 | 3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0篇 |
2023年 | 167篇 |
2022年 | 366篇 |
2021年 | 332篇 |
2020年 | 333篇 |
2019年 | 327篇 |
2018年 | 222篇 |
2017年 | 340篇 |
2016年 | 218篇 |
2015年 | 352篇 |
2014年 | 351篇 |
2013年 | 381篇 |
2012年 | 605篇 |
2011年 | 567篇 |
2010年 | 576篇 |
2009年 | 481篇 |
2008年 | 446篇 |
2007年 | 440篇 |
2006年 | 346篇 |
2005年 | 291篇 |
2004年 | 158篇 |
2003年 | 113篇 |
2002年 | 112篇 |
2001年 | 109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3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研究旨在阐明黄鳝胃瘤线虫湖南分离株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 S rDNA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ITS序列重构胃瘤线虫与其它线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胃瘤线虫rDNA的ITS-1、5.8S及ITS-2片段,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胃瘤线虫ITS及5.8 S rDNA序列总长存在一定差异(922~927 bp),其中包含部分的18S、28 S及全部的ITS-1 (350~351 bp)、5.8S(102 bp)及ITS-2 (340~344 bp)序列.本研究系国内首次报道胃瘤线虫的ITS序列,其结果为黄鳝胃瘤线虫的分类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2.
93.
在昆明市利用Ci-31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了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stapf cv.Narok)种子田夏季光合生理参数的日变化.对大气温度、CO2浓度、相对湿度、植物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率、光合有效辐射、净光合速率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光合生理特性受环境影响呈规律性变化,光合速率、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存在“午睡”现象.非气孔限制为引起光合“午睡”的主要原因,其中净光合速率降低为叶肉光合活性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94.
为了解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单株种子产量构成因子,探索提高种子产量的解决途径,试验选择7个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单株种子产量构成因子;另取4个单株穗子10等分,从基部依次编为1-10号,试验中脱落的种子为11号。单株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单株种子产量(W)与生殖枝数(X3)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分蘖数(X2)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单株种子产量W=-16.59156+0.42479X3-0.03082X5+0.04923X6。对穗子不同部位的种子分析结果表明,试验中脱落的种子11号质量最好,其次为7号种子。不同部位的种子产量以1、3、8号种子产量较高,而9、10号种子产量最低。提示,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穗子中部的种子产量较为稳定,产量也较高,而穗尾1/3部的产量最低,收种时应确定以穗子中部的种子成熟为最佳收种时机。 相似文献
95.
96.
本研究旨在探究饲粮添加海南霉素和莫能菌素对奶牛瘤胃发酵特性和氮平衡的影响.选用3头体重为(460.0±20.6)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添加20 mg/d海南霉素和350 mg/d莫能菌素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饲粮添加海南霉素和莫能菌素没有显著影响瘤胃液pH和丁酸含量(P>0.05),但显著降低了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含量、乙酸/丙酸和氨态氮浓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海南霉素组和莫能菌素组丙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6.26%和15.79%(P <0.01).饲粮添加海南霉素和莫能菌素显著降低了尿囊素排出量、尿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和微生物氮产量(P<0.05).饲粮添加海南霉素和莫能菌素也降低了粪氮量和尿氮量(P<0.05),提高了沉积氮量(P<0.01).与对照组相比,海南霉素组和莫能菌素组的表观氮消化率分别提高了5.61%和7.05%(P =0.03).总之,与莫能菌素相似,饲粮添加海南霉素可以改变瘤胃发酵模式,使其更趋向于丙酸型发酵,并且能够提高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7.
旨在探究整合素αv在牦牛繁殖周期输卵管不同部位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了解整合素αv在牦牛生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卵泡期、黄体期和妊娠期健康母牦牛(3~6岁)的输卵管伞部、壶腹部和峡部样品,将卵泡期、黄体期和妊娠期输卵管分别按照伞部、壶腹部和峡部分为9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WB)检测整合素αv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整合素αv的定位。结果表明:1)qRT-PCR结果显示,在卵泡期,整合素αv基因在输卵管伞部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壶腹部和峡部(P<0.01);在黄体期,整合素αv基因在输卵管峡部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伞部和壶腹部(P<0.01);在妊娠期,整合素αv基因在输卵管伞部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壶腹部和峡部(P<0.01)。2)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在卵泡期,整合素αv蛋白在输卵管伞部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壶腹部和峡部(P<0.01);在黄体期,整合素αv蛋白在输卵管峡部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伞部和壶腹部(P<0.01);在妊娠期,整合素αv蛋白在输卵管峡部和伞部的表达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极显著高于壶腹部(P<0.01)。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整合素αv主要分布于输卵管伞部、壶腹部和峡部的纤毛细胞、分泌细胞、基细胞、肌层和浆液腺中。结果显示,整合素αv在牦牛繁殖周期输卵管不同部位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其可能参与了牦牛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等一系列生殖过程,为牦牛的繁殖性能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8.
In this study,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 gene was cloned from yak spleen by RT-PCR,and it wa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for amplification.The sequence and protein structure were analyzed using related bioinformatics tools.The length of the coding region was 2 472 bp,which encoded 823 amino acids.Its molecule mass was 92.13 ku,and PI was 5.09.It displayed as a hydrophilic protein,whose secondary structure was mainly composed of random coil and α-helix.It had 69 phosphorylation sites and 4 N-glycosylation sites.Phylogenetic tree displayed that Maiwa yak,Bos grunniens,Bos mutus and Bos taurus gathered into one cluster.Maiwa yak HIF-1α gene was successfully cloned in this study,it provided a viable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f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IF-1α. 相似文献
99.
为探究高寒草甸植物中正构脂肪酸组成特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高寒草甸54种植物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常见植物中单种正构脂肪酸碳数为C6~C28,含量分布范围0.05~7 964.32 mg·kg-1,其中十六酸含量高,而十一酸含量低。总正构脂肪酸含量为380.19~11 335.95 mg·kg-1,总奇数碳正构脂肪酸含量小于总偶数碳正构脂肪酸含量,偶数碳优势明显。同种植物中各不同正构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同科植物间正构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科植物间正构脂肪酸含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0.
果子狸细小病毒性肠炎首次诊断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 9~ 1 0月 ,湖南某果子狸驯养场发生一起以下痢、便血为主要症状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60d内造成 1 87只果子狸发病 ,1 56只果子狸死亡 ,尤其是当年生仔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分别为 66 0 %和 96 2 %。根据流行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血清学检验 ,以及病原体分离、电镜检查和生物学试验证实 ,此疫情为细小病毒感染。用此病毒与细小病毒抗体血清做交叉血清学检测反应为阳性 ,因此证明此病毒与犬细小病毒有共同抗原关系。通过对健康狸进行紧急脏器疫苗接种和用犬细小病毒弱毒疫苗加强免疫 ,以及采取其他综合防治措施 ,迅速使本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