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81篇 |
免费 | 782篇 |
国内免费 | 122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79篇 |
农学 | 762篇 |
基础科学 | 629篇 |
1219篇 | |
综合类 | 5858篇 |
农作物 | 809篇 |
水产渔业 | 498篇 |
畜牧兽医 | 2084篇 |
园艺 | 967篇 |
植物保护 | 5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8篇 |
2023年 | 276篇 |
2022年 | 640篇 |
2021年 | 657篇 |
2020年 | 621篇 |
2019年 | 513篇 |
2018年 | 385篇 |
2017年 | 569篇 |
2016年 | 434篇 |
2015年 | 611篇 |
2014年 | 648篇 |
2013年 | 778篇 |
2012年 | 1043篇 |
2011年 | 1004篇 |
2010年 | 1058篇 |
2009年 | 887篇 |
2008年 | 895篇 |
2007年 | 802篇 |
2006年 | 635篇 |
2005年 | 512篇 |
2004年 | 308篇 |
2003年 | 212篇 |
2002年 | 188篇 |
2001年 | 163篇 |
2000年 | 174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62年 | 6篇 |
1956年 | 9篇 |
1955年 | 4篇 |
1948年 | 2篇 |
1947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1944年 | 5篇 |
1943年 | 1篇 |
1942年 | 2篇 |
1941年 | 1篇 |
194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的鉴定及系统发生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型清道夫受体(SR-B)是清道夫受体超基因家族成员,参与机体的脂类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或保护、宿主免疫损害防御、凋亡细胞清除和细胞粘附等重要生命过程。基于家蚕全基因组数据,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鉴定获得了14个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这些基因分布在至少5条染色体上,其内含子的大小从几十到近万个碱基对。系统发生分析表明,14个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分布在3个类群:第1类群中分布的9个基因和第3类群中分布的3个基因,分别与类群中其它昆虫的同源基因形成明显的直系同源关系;第2类群中分布有2个基因,此类群中不同昆虫的同源基因之间的进化关系较为复杂。EST数据和芯片数据分析表明,多数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具有转录活性。RT-PCR检测结果显示,有8个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在5龄第3天幼虫组织中表达,并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推测这些基因可能行使不同的功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诠释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2.
为提高慢病毒载体构建水平,提高转基因整体效率,作者综述了慢病毒载体结构及围绕改善生物安全性、提高目标基因装载量、扩大宿主范围而进行的慢病毒载体改造研究发展历程,指出新型慢病毒载体去除了病毒所有辅助基因,引入了外源调控序列,替换了包膜蛋白,大大提高了慢病毒载体的安全性、基因转移效率和表达效率,使宿主细胞类型更广范,而下游表达载体转染方法的研究又为转基因方法的集成与优化奠定了基础。慢病毒载体制备与多种转基因技术的优化集成,将有助于发展简便、高效、经济的转基因新技术,提高转基因技术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73.
本研究旨在优化线虫fat-1基因,使其在牛肌肉组织中高效表达,为进一步生产fat-1转基因肉牛提供目的基因。试验在不改变fat-1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参考了11个牛肌肉蛋白相关基因的密码子使用频率,对fat-1基因进行了密码子优化。结果发现,共改变了65个碱基,涉及65个密码子、7个氨基酸,约占fat-1基因总碱基数的5.38%,G+C含量从45.08%上升到50.04%,且分布均匀利于基因的表达。结构预测结果显示,该优化后的基因能够在牛肌肉中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74.
75.
辽宁地区樗蚕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樗蚕(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是一种珍贵的泌丝及食用昆虫资源。通过室内及野外人工饲育的方法,观察分布在辽宁地区的樗蚕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发现与分布于其它地区的樗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辽宁地区的樗蚕年发生1-2代,喜食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山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lum)、枣树(Zizyphus jujube)、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等的树叶,幼虫4眠5龄,龄期经过25-37d,饲料种类不同可造成龄期差异;以蛹滞育。人工饲育樗蚕可采用小蚕室内育,大蚕野外育的饲养形式;种茧保护可采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的种茧越冬保护技术与方法,春季种茧出库后在温度20~23℃、相对湿度75%~85%的条件下暖茧,成虫交配时间超过4h的卵孵化率较高;樗蚕的主要病害有细菌性软化病、白僵病、微粒子病,春、秋季野外饲养的樗蚕易被蚕饰腹寄蝇(Blepharip azebina)寄生危害。樗蚕茧丝的纤度为1.80~3.60dtex,茧层丝胶练减率平均为25%,茧丝中的丝素蛋白约78%。 相似文献
76.
为探讨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不同单倍型个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免疫应答变化。将8只抗性单倍型绵羊设为抗性组,8只非抗性单倍型绵羊设为对照组,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进行人工感染攻虫。分别在攻虫前7d(-7d)、攻虫当天(0d)、攻虫后第7、21、30、60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中CD4+T、CD8+T、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同时用ELISA方法定量分析血清中IgG、IgM、IgE、IFN-γ水平并进行粒细胞计数。结果表明,抗性组绵羊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9);CD4+T细胞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CD8+T细胞在攻虫后第7天抗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G水平在攻虫后第7天2组均显著高于攻虫前7d(P0.05)。攻虫后第30天抗性组IgM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性组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分别在攻虫后第7和21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嗜中性粒细胞和总蛋白在攻虫后第21天抗性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显示,抗性单倍型绵羊对细粒棘球绦虫的抵抗力显著高于非抗性绵羊;抗性组绵羊体内的CD8+T细胞、IgM、IFN-γ和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在攻虫后不同时期显著高于非抗性组绵羊。 相似文献
77.
试验以L.plantarum1.557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α-半乳糖苷酶基因(melA)基因,PCR产物经纯化回收后克隆至pMD18-T载体中,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进行SacⅠ和Sph Ⅰ酶切及PCR扩增鉴定,并对melA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测得的melA基因序列全长2240 bp,含有酶切位点、启动子、SD序列及编码738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理论分子质量为84 ku;4种核苷酸中GC含量为47.45%、AT含量为52.55%;序列中有3个碱基发生了变化,均为无义突变,未导致其推导的氨基酸的改变;序列测定结果与GenBank中登录的序列进行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除与AY873840相比分别为96.6%和92.2%外,其余均大于99%。试验成功克隆了melA基因,为进一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8.
79.
80.
RNA干扰(RNAi)是近年来发现的由双链小RNA(siRNA)介导的以序列特异性方式诱导同源mRNA降解的新技术。由于其特异性和有效性,已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特异性基因阻断技术,在抗病毒研究中已取得很大成果。内源性RNAi机制在低等动物中的病毒免疫作用已经明确,但在高等动物病毒感染中的研究仍处于讨论阶段。因此,通过人工方法在高等动物体内建立有效的RNAi体系来抵抗病毒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之一。近来,将RNA干扰技术应用于许多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性研究均取得了显著的基因沉默效果,为高等动物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论文就RNAi的作用机制和其在动物病毒病治疗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