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7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林业   56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83篇
  159篇
综合类   742篇
农作物   69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314篇
园艺   79篇
植物保护   6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介绍了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的理念、国外发展现状及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了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理念优势和绿茶生产实施GAP的必要性,并对制定中国绿茶GAP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玉米秸秆“富集深还”与土壤亚表层培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长期浅耕,土壤亚表层不仅缺乏有机质,还过于紧实,急需找到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快速松土培肥方法。本文简要总结了已有3种秸秆还田模式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秸秆“富集深还”技术及田间操作要领,以及采用该技术还田的秸秆的分解速率和亚土层培肥效果。富集深还,即将玉米联合收割机抛洒在地表的秸秆,按条带大比例富集,使用专用筒式犁具,以风力注入的方式埋入土壤亚表层 (20—40 cm)。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不扰动土层顺序、不影响第二年种植。秸秆埋置模拟试验表明,秸秆还田330天时,其分解率就达到65%以上,剩余秸秆腐殖化,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10%~15%,土壤耕层由原来的15—18 cm增加到30—35 cm。秸秆深还对腐殖物质结构特征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对H/C、亲水性等指标还有改善作用,促使黑土胡敏酸结构简单化和年轻化。秸秆深还没有引起第二年玉米产量降低。因此,采用该方法,秸秆能够连年全量还田,实现了种还分离 (种植条带与秸秆深埋条带分离) 与免耕播种的有效结合,可打破犁底层,并快速提升犁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土壤亚表层快速培肥及肥沃耕层构建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旨在解决印第安纳沙门菌传统检测方法的缺陷,建立快速、特异、灵敏的分子检测方法。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方法获取印第安纳沙门菌特异性检测靶标,进一步设计用于环介导等温扩增的引物组。通过对反应条件优化,建立针对印第安纳沙门菌的特异性分子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耗时短,检测下限为59拷贝·反应-1。应用该方法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检测,结果不仅与国家标准(GB4789.4—2016)检测结果一致,还可用于自凝菌株检测。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实现印第安纳沙门菌的快速检测,将在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近交对繁殖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以国家级地方鸡种基因库保存的狼山鸡为素材,结合分子标记和系谱信息,组建高、低近交两个试验组,记录高、低近交组的繁殖性能数据。选取高、低近交组中正常个体各3只,采取卵巢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在高、低近交组中共获得差异转录本1 114个,其中783个基因获得注释,307个上调,476个下调。GO和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核糖体的生物合成、炎性反应、繁殖、生长、免疫系统过程、代谢过程等生物学过程,Pathway显著富集在叶酸的生物合成、卵母细胞成熟和代谢等生物学通路。功能分析发现,筛选出的差异基因(如GGH、CPEB1、GNMT和PIWIL等)与繁殖功能相关。此外,还包括一些与应激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如APOC3、HSP70、CD38和LGMN等)。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狼山鸡繁殖性状近交衰退相关的基因及其调控机制,为家禽特定性状近交衰退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析引起地温空调井抽回灌效果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单相关系数分析、主成分绝对得分的源解析模型、拟合度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单井回灌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井径、滤水管孔隙率及抽回灌井数比与单井回灌效率的相关性和拟合度较好,故将井径、滤水管孔隙率及抽回灌井数比作为影响单井回灌效率的关键因子,同时分析了单井回灌效率与关键因子的之间的拟合方程及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到了单井回灌效率与关键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20。~25℃,相对湿度40%±10%的室温环境下,对烫漂后的土豆试样进行了高压电场干燥实验。实验采用单针-盘(圆盘直径260mm)电极系统,交流电压V=(20±0.1)kV,电极间距离为60mm。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也进行了土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高压电场可使土豆的干燥速率明显加快,但由于针-盘电极形成电场不均匀性的影响,使电场中不同半径位置土豆试样的干燥速度不同,越靠近针电极正下方位置,土豆试样中水分干燥速度越快,而对比试样恰好相反,即越靠近中心位置水分干燥速度越慢。另外,针-盘电极电场存在有效的作用面积。  相似文献   
17.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玉簪属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从玉簪属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特性以及影响玉簪光合作用的内外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并讨论了玉簪属植物光合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LED 灯对鲻(Mugil cephalus)刺网捕获效率及副渔获物组成的影响, 于2023 年5—6 月在荣成北部海

域使用布设5 种不同光色(红、白、黄、蓝、绿)和3 组不同数量(2、4、6 盏) LED 灯的三重刺网进行捕捞实验。以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数量(CPUE)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重量(WPUE)为指标, 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LMM)

评估LED 灯对鲻捕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LED 灯会对鲻捕获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且不同光色和数量对鲻捕获

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对比不同光色的LED 灯, 绿色LED 灯效果最佳, 与未布设LED 灯的对照网相比, 布设2、

4、6 盏绿灯的实验网鲻CPUE 分别显著提高了50.72%、97.46%和98.07% (P<0.05), WPUE 分别显著提高了39.38%、

80.54%和84.63% (P<0.05), 其中, 布设4 盏和6 盏LED 灯的实验网鲻单位捕捞努力渔获数量(CPUE)和单位捕捞努

力渔获重量(WPUE)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网与对照网捕获鲻的体长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 布设

LED 灯提高了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等副渔获物的捕获效率; 特定光色的

LED 灯有助于减少副渔获物中花鲈和许氏平鲉的幼鱼比例。研究认为, 绿色LED 灯在鲻刺网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

景。本研究可为LED 灯在鲻刺网渔业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玉米浆(CSL)及其与不同有机物料混合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及腐殖质特性变化,本文以松原市苏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CK)、1/2倍用量玉米浆(1/2CSL)、1倍量玉米浆(CSL)、2倍量玉米浆(2CSL)、1/2倍用量玉米浆与秸秆混合(1/2CSL+C)、1/2倍用量玉米浆与生物质炭混合(1/2CSL+B)和1/2倍用量玉米浆与泥炭混合(1/2CSL+P)7个处理,研究了其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及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HA)结构特征的变化。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与CK相比,除2CSL,各玉米产量均增加,增长比率为66.67%~193.65%,各处理pH、全盐量的降低比率分别为9.80%~11.09%、12.2%~44.3%,碱化度降低12.67~26.53个百分点。1/2CSL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增加了46.19%,HA和胡敏素(HM)分别增加了48.59%和47.32%,I2920/I1720增加了156.3%,H/C增加了25.96%,(O+S)/C降低了30.68%,放热量高温值/中温值降低了48.6%,质量损失量高温值/中温值降低了14.2%。说明有机物料的施入使土壤HA结构的脂族性增强,氧化度、缩合度和热稳定性降低,结构趋于年轻化,其中1/2CSL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三江平原典型碟形湿地土壤氮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三江平原典型碟形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湿地土壤氮素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与湿地演替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TN和NH4+-N含量在碟形湿地内的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均表现为随着湿地水位的降低而逐渐降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受水位波动的影响沼泽化小叶章湿地土壤NO3--N含量降低明显,而永久淹水湿地表层土壤该形态氮含量较下层高。碟形湿地土壤各形态氮素的分布受到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分特征、生物量分布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