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69篇
  免费   615篇
  国内免费   1037篇
林业   889篇
农学   466篇
基础科学   571篇
  1081篇
综合类   5255篇
农作物   709篇
水产渔业   507篇
畜牧兽医   1852篇
园艺   741篇
植物保护   550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251篇
  2022年   503篇
  2021年   546篇
  2020年   498篇
  2019年   476篇
  2018年   326篇
  2017年   492篇
  2016年   353篇
  2015年   526篇
  2014年   569篇
  2013年   658篇
  2012年   901篇
  2011年   924篇
  2010年   885篇
  2009年   775篇
  2008年   892篇
  2007年   753篇
  2006年   652篇
  2005年   440篇
  2004年   305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201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基于遂宁、内江、泸州、宜宾、纳溪和叙永等6个气象站1951—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再生稻作物需水量,并结合同期降水量,以自然降水量/作物需水量(R/ETc)为指标,探讨了川东南地区中稻再生芽萌发期(即7月下旬—8月中旬)的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的地区差异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遂宁、内江、泸州、纳溪、宜宾和叙永再生芽萌发期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56.7、175.4、168.5、66.7、227.5 mm和153.4 mm。需水量多年平均分别为141.5、138.6、144.5、146.0、128.5 mm和142.7 mm。除了纳溪外,其余各地区再生芽萌发期的降水量均高于其作物需水量。从自然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之间的关系上看,宜宾、内江、泸州及叙永均较适合再生稻发展,而纳溪则存在较大的风险。进一步分析内江、泸州再生芽萌发期作物需水量和自然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从1951—2007年,内江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1的年份占了63%,比值在0.85~1之间的概率为3%,比值在0.5~0.7之间的概率为11%,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0.5为12%。从1951—2002年,泸州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1的年份占了52%,比值在0.85~1之间的概率为13%,比值在0.5~0.7之间的概率为21%,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0.5的概率为4%。相对而言,内江中稻再生芽萌发期仍然存在较大的受旱风险。根据以上结果,探讨了川东南再生稻发展适宜区及高产栽培策略,纳溪受旱风险较大不宜晒田,遂宁、宜宾、内江、泸州、叙永均能进行中期晒田。  相似文献   
62.
近40年来托木尔峰南部地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天山托木尔峰南部地区1987年以来出现了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变趋势,在温度大幅上升的基础上,降水量和冰川融水量持续增加,相应的水文与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善。本文在综合分析区域内水文、气象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托木尔峰南部地区近40年来气温、降水以及径流量变化的基本趋势、不同海拔高度气温、降水变化差异,以及同一流域山区和平原区径流量变化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受水汽输送途径和研究区地形地貌的影响,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托木尔峰南部山区;气候转型的原因是和北大西洋向东输送的水汽增加、西风气流加强有关;海拔2000m左右区域1987年以来气候向暖湿转化最为明显;近40年来由于气温升高,导致冰川消融补给河流量增加15%,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粗放农业的发展,区域耗水量不断增加,导致塔里木河径流量不断减少,中下游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相似文献   
63.
为确定当归补血汤液体发酵的最佳工艺,本试验采用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菌种,以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液体发酵工艺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和蛋白胨添加量、菌液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再以此为基础,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法,选取葡萄糖添加量、蛋白胨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时间为发酵优化的4个因素,以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设计4因素3水平的试验方案并进行响应面分析,以确定各因素与响应值多糖提取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各因素对多糖提取率变化的贡献大小依次为葡萄糖添加量、蛋白胨添加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利用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胨添加量与接种量和发酵时间、接种量和发酵时间的交互作用较为显著,最终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0.95%,蛋白胨添加量1.52%,接种量2.92%,发酵时间35.8 h。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到9.23%,与未发酵组(4.62%)相比,多糖含量提高近2倍。该工艺对液体发酵当归补血汤产多糖优化效果显著,为发酵当归补血汤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of Orf virus (ORFV) immune related genes after infection with different species.The ORFV genomes of sheep and camel were extracted and named ORFV-Y and ORFV-LT,respectively.Based on ORFV genome sequence published in GenBank (accession No.:KF234407.1),three pairs of 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o amplify the B2L,F1L and VIR gene fragments of ORFV-Y and ORFV-LT,respectively,and the amplified fragments were cloned into pMD19-T vector,transformed into E.coli DH5α competent cells.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identified,and positive clones were selected for sequencing,DNAStar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homology,amino acid sequence and phylogenetic tree of 13 ORFV genome sequences published on NCBI.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cleotide homology of B2L,F1L and VIR genes were 92.8% to 99.2%,95.7% to 99.5% and 77.6% to 100%,respectively.After comparing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between the two genomes and the reference sequence,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immune related genes between the two genomes,and F1L gene had some rules to follow.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B2L,F1L and VIR genes showed that ORFV-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inese Fujian goat strain,while ORFV-LT was far from the reference strains,and was a separate branc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RFV had obvious difference in immune related genes between sheep and camels,it provided a reference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of ORFV gene sequences in different spec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accines for different specie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65.
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云南鲜切花主产区玫瑰和香石竹植株上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对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虫腈、丁醚脲、炔螨特和哒螨灵的抗性。结果表明,昆明北郊和呈贡地区玫瑰上的朱砂叶螨雌成螨对阿维菌素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产生了极高的抗药性,阿维菌素对2个地区的朱砂叶螨的LC50分别为40.25和19.67mg/L,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441.08和1192.86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其LC50分别为118.18和9.24 mg/L,相对毒力指数是敏感品系的2805.73和219.35倍。昆明北郊的朱砂叶螨对溴虫腈的相对毒力指数是敏感品系的2371.40倍,呈贡和晋宁的朱砂叶螨对溴虫腈的相对毒力指数是敏感品系的162.01和173.38倍。丁醚脲对昆明北郊、呈贡和晋宁朱砂叶螨的LC50分别为244.58、385.41和54.93 mg/L,相对毒力指数在3.01~21.10倍。昆明北郊、呈贡和晋宁的朱砂叶螨种群对炔螨特和哒螨灵的LC50分别为155.39、424.49和62.70 mg/L,其相对毒力指数是敏感品系的6.45倍、17.63倍和2.60倍。朱砂叶螨对药剂抗性水平趋势从高到低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虫腈、丁醚脲>炔螨特、哒螨灵,抗性最高的地区为昆明北郊,晋宁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6.
CMT和(S)-CMT对菊花水培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初步探明2种新合成的酰脲类化合物CMT和(S)-CMT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CMT和(S)-CMT水溶液对菊花插条基部进行处理,测定了处理后水培扦插不同时期菊花的生根和根苗生长状况。结果表明,CMT和(S)-CMT均能明显提高扦插菊花的生根率、生根数和根长,并使根和苗生长健壮。二者均以5mg/L处理效果较好,其中(S)-CMT 5 mg/L为最佳。  相似文献   
67.
机动车废气分析仪信号处理系统的智能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机动车废气分析仪的智能化组成及其实现信号处理的全过程。详细阐述了信号处理的软硬件的实现。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克服了传统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固有的缺陷。进一步保证了测量数据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8.
应用特异性引物,从鹅源副黏病毒NA-1株中扩增出HN蛋白基因,PCR产物纯化后克隆入pGEM-T载体,得到重组质粒pTHN。用EcoRⅠ和NotⅠ双酶切pTHN,回收目的基因HN片段并将其定向克隆到pPICZαA中,构建重组质粒pPICZαAHN。用SacⅠ酶切pPICZαAHN使其线性化,并电击转化至感受态毕赤酵母细胞GS115。PCR法鉴定阳性重组子,用1%甲醇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在酵母菌培养基上清中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为63000的重组蛋白,且该重组蛋白可与NA-1株病毒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血清学反应,表明NA-1的HN蛋白片段在Pichiapastoris中获得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69.
以中国北方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等工具手段,在草地群落类型实测数据基础上,对内蒙古草甸草原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开展定量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内蒙古草甸草原的生物量碳密度为660.43 g C/m2,其中地榆群落(460.63 g C/m2)具有最高的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榆群落(787.10 g C/m2)和五花草塘群落(776.22 g C/m2)具有最高的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其他群落间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温带草甸草原以16.60×106 hm2的面积,贡献了111.20 Tg的生物量碳,其中地上生物量碳为27.57 Tg,地下生物量碳为83.63 Tg,根冠比(R∶S)为3.03;3)地下生物量沿土壤深度的分布可分为两种类型:线叶菊、芨芨草、野大麦、地榆、贝加尔针茅、苔草以及五花草塘群落属于“指数型”,其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壤层,且符合指数函数,该类型占据草原群落的主要部分;拂子茅、小叶锦鸡儿以及芦苇群落属于“抛物线”形,其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 cm和20~40 cm土壤层,该类别群落主要为灌木或半灌木,分布曲线不符合指数函数而符合二次函数。  相似文献   
70.
荷兰人将中国茶带到美洲殖民地,英国人将饮茶习惯普及。独立后的美国迫切展开与中国直接贸易,1784年“中国皇后号”的首航标志着中美贸易的开端。从首次贸易到鸦片战争时期,茶叶始终占据了中美贸易的核心商品地位,且在美国对华贸易商品中所占比例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美国对茶叶的消费需求、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华商对美商提供的有利的交易方式等因素促进了中美茶叶贸易的发展,茶叶贸易也给美国早期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