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1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林业   151篇
农学   91篇
基础科学   99篇
  360篇
综合类   1298篇
农作物   133篇
水产渔业   91篇
畜牧兽医   464篇
园艺   178篇
植物保护   12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11.
镰刀菌属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镰刀菌是最重要的动植物病原真菌之一,可引起100多种动植物发生病害.在致病过程中,该类真菌能产生多种毒素而加强其致病力、加快寄主的发病速度.另外,在动植物体内积累的毒素,不仅污染农产品品质,还通过不同的毒性机制对人类和动植物产生毒性,给动物和人类的食物安全带来严重隐患.简述了镰刀菌分泌的几种重要的真菌毒素的理化性质、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对动植物毒性机制以及与病菌致病力的相关性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2.
青稞加工利用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青稞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分析了青稞的加工利用现状,并提出了青稞的开发利用途径,为更好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青稞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3.
【目的】及时、有效地预测籽粒蛋白质含量,能够为优质小麦品种的收购和加工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信息。本研究从籽粒蛋白质形成的氮素运转规律出发,研究冬小麦籽粒蛋白质遥感预测的可行性及在区域与年际间的扩展性,为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进行大面积蛋白质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12-2013年4个冬小麦品种×4个氮肥梯度的试验数据和地面高光谱数据进行建模;基于小麦籽粒蛋白质形成的氮素运转机理,通过分析籽粒氮素累积量的两个主要来源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重点抓住开花前的植株氮素累积量再运转这一主要来源,而灌浆期根际的氮素直接吸收则通过其与前者的比例关系来确定,通过相关农学参数模型的耦合,同时加入温度影响因子对籽粒氮素运转的影响,初步阐明了利用开花期小麦叶片氮含量可以预测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应用机理;然后选择与叶片氮含量相关的植被指数,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偏最小二乘算法(GRA-PLS)选择与叶片氮含量关联度较高的植被指数并进行小麦叶片氮含量的估算,通过与氮素运转模型的耦合构建了基于氮素运转原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遥感预测模型;最后利用2009-2010年的品种×播期×肥料试验和2012-2013年的其他品种氮肥处理试验进行验证。【结果】(1)通过GRA方法对叶片氮含量和植被指数间的关联度进行计算,选择关联度较大的前5个植被指数进行叶片氮含量建模,其植被指数分别为mND705、NDVIcanste、Readone、DCNI和NDCI;(2)通过PLS方法构建的叶片氮含量模型,建模结果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859和0.257%,验证结果的R2和RMSE分别为0.726和0.063%,利用GRA-PLS方法估算叶片氮素含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构建的蛋白质预测模型,建模结果和验证结果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2和RMSE分别为0.713、1.30%和0.609、1.19%,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与可靠性。【结论】基于氮素运转规律构建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遥感预测模型,可以作为应用开花期遥感信息来预测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机理性解释,初步实现了本研究区域和年际间的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4.
赵玉红  党媛  王振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64-10668,10672
以黑木耳为原料,研究缓冻-传统水提、超低温冻融-传统水提、缓冻-超声和超低温冻融-超声4种提取方法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与传统水提法、超声法提取在提取效果和提取物表面形态上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缓冻-传统水提法、超低温冻融-传统水提法、缓冻-超声法和超低温冻融-超声法的黑木耳多糖提取率分别为21.22%、23.60%、7.58%和7.71%,与传统水提法、超声法提取相比较,采用相同提取方法(传统水提)时,提取率为超低温冻融>缓冻处理>超声处理.采用扫描电镜对不同方法提取多糖后黑木耳残渣进行表面形态观察,结果表明,提取率更高的黑木耳组织受破坏程度更大,组织间的裂缝和孔隙增大,组织状态由团状变为片状,片状组织逐渐变薄变细碎,从而有利于多糖的溶出.  相似文献   
115.
为摸清大鳞鲃在碱性水域推广的可行性,对大鳞鲃( Barbus capito)、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llus)、镜鲤( Songpu mirror carp)、鲫鱼( Carassius auratus)和白鲢(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进行96 h急性NaHCO3碱度毒性试验,测定了水体中NaHCO3碱度对5种鱼的致死浓度,以及对鳃、肾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鳞鲃、草鱼、镜鲤、鲫鱼和白鲢5种幼鱼NaHCO3碱度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3.325 mmol/L,91.825 mmol/L,114.262 mmol/L,134.045 mmol/L,86.246 mmol/L,其耐受能力大小顺序依次为:鲫鱼,大鳞鲃,镜鲤,草鱼,白鲢。观察了NaHCO3碱度对鳃和肾脏的病理组织切片,在高碱胁迫下,鳃小片缩短,细胞间隙增大,鳃小片上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甚至脱落;肾组织中肾小管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肾小管管腔变大。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茎尖菜用甘薯最佳栽培密度。[方法]以大叶型品种福薯7-6、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及中等花叶型品系徐菜薯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及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同栽培密度下,大叶型品种福薯7-6产量最高、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最低,产量受叶型影响较大。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密度下,产量有所差异,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和中等大小花叶型品种徐菜薯2号合理密植可以提高产量,最适密度为20 cm×20 cm至20 cm×15 cm;不同密度处理对大叶型品种福薯7-6产量影响不显著,栽培条件好的可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可选择20 cm×25 cm。[结论]该研究可为甘薯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7.
【目的】通过探究马铃薯糖苷生物碱对几种经济林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其在植物病害的无公害防治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3种常见经济林植物病原真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核桃盘二孢(Marssonina juglands),煤炱菌(Capnodiume leaophilum)的抑菌活性,并以腐皮镰刀菌为试材,应用电导仪测定其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当马铃薯糖苷生物碱质量浓度为2g/mL时的抑菌效果最好;其中对腐皮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其EC50为0.268 0g/mL,煤炱菌次之,对核桃盘二孢(Marssonina juglands)抑菌活性最弱,EC50为1.490 7g/mL;通过菌体细胞液电导率的测定,发现马铃薯糖苷生物碱作用下,腐皮镰刀菌菌体的相对渗透率增加了25.2%.【结论】马铃薯糖苷生物碱提取液对3种供试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以对腐皮镰刀菌的抑制效果最佳,并引起其菌体细胞膜透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118.
华北地区年降雨量偏少,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年蒸发量大,导致严重的雨洪问题与水资源短缺问题。山麓迎风区多暴雨的气候特征对平原地区构成了雨洪灾害的威胁,在城市浅山区建设海绵绿道作为径流缓冲区,对于缓解雨洪灾害有着重要意义。为解决华北地区城市浅山区雨洪管理问题与水资源短缺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城市浅山区的雨洪灾害情况及其特点,首先探讨了在华北地区城市浅山区建设海绵绿道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项目,提出了适用于华北地区浅山区的海绵绿道设计方法。该海绵绿道的设计策略综合考虑到3个维度:1)华北城市浅山区作为自然基底;2)绿道作为雨水径流缓冲带;3)低影响开发措施作为绿道设计内容之一。本研究基于雨水安全与利用两个视角综合考虑设计策略。最后,本文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量化模拟LID设施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将海绵绿道与传统绿道的调蓄效能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海绵绿道在控制径流总量、峰值流量以及推迟峰现时间方面具有更好的效能,能有效解决场地的雨水调蓄问题。   相似文献   
119.
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和~(13)C、~(15)N自然丰度值的动态变化,探讨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氮)的固定能力及其稳定性,揭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规律,为东北黑土的合理利用和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选择典型黑土区旱田土壤(种植大豆年限大于60年)和改种不同年限的稻田土壤(3、5、10、17、20和25年,旱田改稻田前种植历史基本相同,均为大豆),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旱田改稻田25年间,在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在改种的前3年迅速下降,降幅分别为13.60%—43.27%和10.40%—40.60%,在3—25年间随改种年限延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在20—60 cm土层出现累积,但在3—5年期间增加幅度较大,在5—25年期间增加较为缓慢,在改种17—25年期间,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旱田土壤;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的变化趋势与其含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改种的3年间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分别降低了26.53%和21.89%,在改种5—25年间0—60 cm土层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均大于旱田土壤,增幅分别为9.87%—21.48%和10.2%—19.3%;旱田改稻田后,土壤全氮与有机碳的变化密切相关,土壤全氮与有机碳的含量、密度之间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在0—60 cm土层,土壤δ~(13)C值在改种的3年间明显上升,在3—25年间随改种年限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大于5年的稻田土壤δ~(13)C值均低于旱田土壤,而土壤δ~(15)N值在改种的25年间随改种年限延长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限稻田土壤δ~(15)N值均低于旱田土壤,相同年限土壤的δ~(13)C值和δ~(15)N值均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大;0—40 cm土层土壤δ~(13)C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但各土层土壤δ~(15)N值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则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大于5年后,稻田土壤具有明显的固碳(氮)能力,稳定性碳(氮)在20—60 cm土层累积;改种稻田年限小于5年,应注重有机碳(氮)的补充,以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氮)水平。  相似文献   
120.
依据建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分级标准在各等级取值范围内随机生成数据作为样本,采用投影寻踪的思想优化投影方向,得到客观权重,并与层次分析法得到的主观权重相结合,建立了基于投影寻踪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海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简便,评价结果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