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8篇
  免费   432篇
  国内免费   876篇
林业   557篇
农学   489篇
基础科学   354篇
  710篇
综合类   3914篇
农作物   682篇
水产渔业   381篇
畜牧兽医   1022篇
园艺   608篇
植物保护   309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372篇
  2021年   359篇
  2020年   358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391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431篇
  2013年   494篇
  2012年   677篇
  2011年   653篇
  2010年   655篇
  2009年   522篇
  2008年   554篇
  2007年   532篇
  2006年   442篇
  2005年   346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对融安县西山林场72个杉木半同胞家系子代1、2、3、4和25年生的树高、胸径和材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间树高、胸径及材积差异大部分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生长性状在各年龄间的秩次相关绝大部分为极显著正相关,大部分家系早晚期生长表现稳定,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有小部分家系生长性状在幼龄与成熟龄之间变化较大,早晚期生长表现不稳定。以25年生时成熟林的生长量为主要依据,筛选出柳241、柳244、柳220、山口10、广运171等27个综合增益显著的家系,其树高、胸径和材积增益最高,分别达26.29%、62.68%和110.42%。  相似文献   
132.
总结了测试红枣分级机性能的试验方法,以期为方便准确地测试红枣分级机的各项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3.
瑞绿6号是以两个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02-1-3-4-2-2和03-6-4配制而成的青花菜杂交一代新品种。该品种生长势强、抗病性强,全生育期110~120 d,单球重0.62 kg左右,花球圆整、绿色、品质优良、商品性好,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秋冬季栽培。  相似文献   
134.
针对目前海量LiDAR数据处理涉及问题复杂、多数算法保密的问题,研究了基于OpenGL技术构建LiDAR数据处理模块的方法,并对模块构建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LAS格式数据读取、基于OpenGL的LiDAR点云显示、改进的多级移动曲面拟合LIDAR数据滤波算法的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验证该模块处理LiDAR三维点云数据的正确性,利用该模块进行了LiDAR点云的二维显示、三维显示、滤波处理等。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开发的LiDAR数据处理模块能够快速、正确的显示和编辑LiDAR点云数据,且有高精度的LiDAR点云滤波结果。  相似文献   
135.
戴育滨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3114-3118
概述了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措施和成效,在广东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开展基层实用农技应用推广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和投入机制创新,推进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制度的落实,探索县域统筹协调农技推广机制,实行基层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高效和多元化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出构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实用农技应用长效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6.
对珍稀濒危植物张氏红山茶进行了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激素和浓度的扦插基质对张氏红山茶的扦插生根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红泥∶泥炭∶珍珠岩配比(质量比2∶2∶1)的基质,以1 200倍根太阳或50 mg/kg速生根处理插穗其生根率均可达90%左右,而扦插时期的选择对其生根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7.
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5号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果穗性状、植株性状、产量、根系数量和分布范围、叶面积大小和保绿期等均受种植方式影响。其中,以玉米实行宽窄行双行单株错位定向移植效果最佳,比其他几种移栽方式和直播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38.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探析(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划为3个不同的区域。筛选出人均耕地、森林覆盖率、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种植业产值比、林果业产值比、畜牧业产值比、渔业产值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油料播种面积比重和蔬菜播种面积比重等12项指标构成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整理得到3个区域高效生态农业区划指标平均值,并结合各区生态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对3个区域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9.
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私家车出行比例越来越高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越来越低,实质是交通工具选择不合理问题.针对此问题,采用消费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出行者的交通工具选择决策机制,重点从效用方面对选择决策机制进行分析,得到了选择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得到人们出行时的交通工具选择决策机制.研究成果对政府制定公共交通发展政策,缓解我国现阶段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引导人们选择低碳绿色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0.
New Grouped Harvesting-Based Population Structures of Cotton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The construction of rational population structures is an important cultivation basis to achieve high yield and quality of cotton. ‘Small-sized plant under high plant density’, ‘moderate-sized plant under moderate plant density’ and ‘large-sized plant under low plant density’ are three types of traditional cotton population structures in China, which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s major cotton planting regions of Northwest inland,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valley, respectively, and have played key roles in achieving stable and high yields of cotton in the nation. However, in the new era of cott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re occur such disadvantages that the traditional population structures are not suitable for grouped harvesting as well as both fiber quality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The exploration of new population structur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pproach in the new period of cotton cultivation. In this paper, we concisely reviewed the main features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population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needs of light and cost-saving cultivation as well as quality improving and efficiency increasing in the new era, it was suggested that constructing 3 new type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s adapted to grouped harvesting, ‘reduced plant density with healthy plants’,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with robust plants’, and ‘direct seeding and close planting with short plants’ to substitute the three traditional structures. On this basis, the key indicators and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of the 3 new population structures were mainly discuss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population structures both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were also prosp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