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3篇
  8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2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92.
The geological hazards poses a serious challenge to the ecological system in the region of the Three-Gorge Reservoir area, including landslides, rockfalls, debris flow and water quality control.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key problems in controlling the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Three-Gorge reservoir area with focus on problems of landslides and rockfalls, and proposes solution measures in four main aspects: 1) development of reliable laboratory testing and field monitoring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which can measure the hyd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otential sliding surfaces, so to determinate the shear strength of a sliding landmass and its controlling parameters, especially over long periods of time and varying hydraulic conditions; 2) development of reliable method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water-level fluctuations of the reservoir as well as the vulnerable landmasses on its banks, and to standardize the methods for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rockfalls and landslides with site specific geologica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 al foundations for predicting landmass movements and engineering measures for their prevention; 3) development of reliable in situ long-term monitoring technologies which can automatically and continuously collect the varied changes of key physical parameters controlling the evolution of moving landmasses, so to prepare the pre-sliding warning alarm information in time; 4)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tools based on the modern theory of nonlinear and irreversible processes, which is used to study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rockfalls and landslides and their control methods.  相似文献   
93.
通过室内测定和盆栽防治试验,研究了黄皮酰胺纳米微乳剂(NMEC)对香蕉穿孔线虫的杀线活性和对红掌香蕉穿孔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杀线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药剂处理时间延长,NMEC的杀线活性增强,在处理12h时,NMEC的杀线活性并不高于其他药剂;而在处理24h后,NMEC的杀线活性开始高于或显著高于常规黄皮酰胺,并与其他化学杀线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处理48h后,NMEC的杀线活性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药剂,并且较低用药量的NMEC杀线活性可以达到或接近较高用药量的其他药剂的杀线活性,1 mL的NMEC(400mg/L)处理48h的线虫校正死亡率高达99.33%±0.67%.在盆栽试验中,NMEC对红掌香蕉穿孔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好于常规黄皮酰胺,而且在用药量达到1 mg/盆及以上的施药量时,NMEC与灭线磷和克线磷的防治效果无明显差异;用4mg/盆NMEC处理的红掌病级数为1±0.32,显著低于1mg/盆和2mg/盆NMEC处理.  相似文献   
94.
报道了福建农林昆虫地理区划,本区划是根据昆虫组成和特点、地形地貌、气候情况、作物布局及植被等诸方面的差异,提出将福建主要农林昆虫近500种,划分为闽中北(中亚热带)和闽东南(南亚热带)2个区,前者再划分为4个亚区,后者则为2个亚区。  相似文献   
95.
目的:为了小檗碱烷基化衍生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制剂处方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试验考察了小檗碱烷基化衍生物在正辛醇-水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方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小檗碱烷基化衍生物的含量,采用经典摇瓶法测定小檗碱烷基化衍生物在正辛醇-水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在37℃下,随着烷基碳链的延伸和增加,衍生物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越大,并与烷基碳链中碳原子的个数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其中以目前合成的8-二十二烷基小檗碱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最大.结果提示可以通过小檗碱的烷基化结构改造影响小檗碱及其衍生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增加体内吸收和扩大分布,并有望在小檗碱衍生物中获得新药.  相似文献   
96.
林可霉素—环丙沙星复方制剂稳定性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一种抗菌制剂林可霉素-环丙沙星的稳定性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药物的含量。样品在不同温度、光照、湿度条件下处理后,观察结果表明其质量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97.
磺胺喹恶啉(SQ)常用于鸡球虫病的防治,但它有一定的毒性,因此该化合物在肉类食品中的残留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试验用戊二醛法将SQ与牛血清白蛋白(BSA)联接形成完全抗原,用紫外扫描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其SQ与BSA的分子比为12.1∶1。随后将此抗原免疫家兔制备高效价的抗SQ血清,并用ELISA法和琼脂扩散法对其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98.
土壤颗粒态氮作为土壤有机氮中的非稳定性部分,对土壤中氮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作物的生长及增产增收也有着重要意义.试验以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内于1989年设立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究冬水田平作、水旱轮作、垄作免耕和垄作翻耕等耕作方式对土壤颗粒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氮及颗粒态氮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由上到下含量逐渐降低.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依次为垄作免耕(1.53g/kg)>冬水田平作(1.50 g/kg)>垄作翻耕(1.31 g/kg)>水旱轮作(1.16 g/kg);颗粒态氮平均含量依次为冬水田平作(0.55 g/kg)>垄作免耕(0.46 g/kg)>垄作翻耕(0.40 g/kg)>水旱轮作(0.35 g/kg).免耕能够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但无助于颗粒态氮含量的增加.不同耕作方式下的颗粒态土碳氮比大于全土碳氮比,表明颗粒态土壤有机质易被微生物分解,是土壤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9.
根据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发生规律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防治美国白蛾的三种优化模式。经过6年的推广应用,使咸阳市美国白蛾防治实现基本扑灭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0.
在田间栽培条件下,棉株根系中丙二醛(MDA)含量自初花期下降,至大量结铃末期达最低值,后较快上升,吐絮期以后变化不大。保护酶如 SOD,POD 活性的变化规律与 MDA 基本一致,但过氧化氢酶(CAT)与它们不同,在大量结铃末期出现一个较高的峰。棉根组织中 MDA 含量的变化与根系的生命活动状态非常吻合,可以较好地反映根系的盛衰程度。但保护酶的作用可能比较复杂,它们之间的配合及其与非酶促防御系统的协同作用,尚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