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3篇
  8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2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21.
【目的】深入了解滇东南水牛(Bubalus bubalis)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在水牛中的系统地位。【方法】以29头滇东南水牛血样为材料,通过PCR扩增直接测序,测定了29条滇东南水牛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mtDNAD-loop)全序列,并引用GenBank公布的埃及、印度、地中海、巴西及中国水牛mtDNA D-loop序列,构建各单倍型间的聚类树。【结果】滇东南水牛mtDNA D-loop全序列长度为910~917bp,结合GenBank中公布的5条来自云南省马关县的滇东南水牛序列,界定滇东南水牛mtDNA D-loop有单倍型20种,单倍型多态度、核苷酸多态度和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0.877±0.053,0.011±0.005和9.865±21.419,错配分布分析表明,滇东南水牛保持着较为平稳的群体水平,揭示滇东南水牛现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聚类结果显示,滇东南水牛所有个体都聚在沼泽型水牛支系,与印度、埃及、地中海等江河型水牛支系截然分列于2大独立的支系;滇东南水牛又分为支系A(SW-A)和支系B(SW-B),与其他中国水牛品种的表现一致。【结论】滇东南水牛群体规模平稳,且群体未曾受到印度水牛基因的渐渗,完全属于沼泽型水牛,支持滇东南水牛起源于中国或东南亚的假说。  相似文献   
122.
通过蛋白样品、上样量、聚焦时间、重复性等多个方面的优化,建立了桔小实蝇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并分析了双向电泳技术在口岸检疫中的运用前景.结果显示使用bio-rad公司的Readyprep 2-D净化试剂盒可以使图谱质量提高;上样量采用300μg,等电聚焦时间60 000VH最佳,可以用于后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而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检疫性病虫害、医学媒介生物进行分类鉴定,是一种准确性高、重复性好、不限制于样本形态的方法,极大地扩充了生物的分类鉴定技术.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双向电泳将在口岸检疫性病虫害和医学媒介生物的鉴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3.
阐述碧桃主要病害的症状、病源、发生情况和主要虫害的危害状、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习性,并介绍了它们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4.
以大鼠80只,随机分4组(每组20只,简称A,B,C,D组),前3组分别用醋氨己酸锌225,450,900mg/kg·d连续口饲12周,各剂量组大鼠一般行为正常。体重、血常规、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液生化学指标: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KP)、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i)、尿素氮(BUN)、肌酐(Cree)、总胆固醇(TC-holes)与对照组(D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病理解剖检查也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25.
对HVT克隆株进行了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克隆株稀释后室温存放1小时,病毒滴度损失不超过30%,符合有关规定。在-70℃和-20℃下保存,克隆株保存期分别至少可达到3年和2.5年。用克隆株试制的3批产品在野外使用效果良好,无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6.
湖羊黑疫快疫的研究:Ⅰ.病原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64年起,浙江杭嘉湖地区湖羊发生了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急性传染病,仅3个县的不完全统计在一年内即死去一万余头,经病原学研究证明此病主要由水肿梭菌、黑疫的病原所引起,较少的病例是由水肿梭菌和腐败梭菌混合感染所致,后者是快疫的病原,研究工作早在30年前结束,但迟至今日始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