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6篇
  43篇
综合类   202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83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土壤pH是土壤在其形成过程中受生物、气候、地质、水文等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重要属性,是土壤化学与肥力的重要指标。通过空间插值分析2008(2005—2008)年和2018(2015—2018)年两个时间段中大量的吉林省土壤样品数据,明确了吉林省农田耕层土壤pH的时空变异特征,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1978年)进行对比,分析了土壤pH的变化趋势。时间上看,从1980年至今的近40年间,土壤平均pH从pH1978-pH2008的每年下降0.03个单位变化至pH2008-pH2018的每年下降0.02个单位,2008—2018年的10年间虽然农田土壤的平均pH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与前30年(1978—2008年)时间相比较,酸化趋势有一定的减缓。不同类型的农田土壤的pH下降程度不同,草甸土、水稻土的pH下降较大,降低了1.3、1.6个单位;黑土的pH下降了大约0.4个单位;白浆土和暗棕壤酸化程度相对较小;而盐碱土pH却上升了1.5个单位,从pH1978-pH2008的每年增长0.01个单位变化为pH2008-pH2018的每年增长0.12个单位,盐碱耕地盐碱化有加重趋势。在空间上,吉林农田各耕层土壤pH整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酸性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5.7%,弱酸性土壤占36.9%,中性土壤占32.4%,弱碱性占24.3%,碱性土壤占0.7%。与2008年相比较,酸性土壤下降了1.6个百分点,弱酸性土壤上升了2.9个百分点,中性土壤上升了2.5个百分点,弱碱性土壤下降了4.2个百分点,碱性土壤上升了0.4个百分点。在农业上应该积极地控制化肥的过量施用并合理添加有机物料如秸秆和有机肥,从而缓解土壤酸化和碱化的趋势,以实现吉林省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养分平衡的稳定供应。  相似文献   
362.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物修复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污染土壤治理的新技术,同传统的土壤化学、物理处理技术相比具有经济、高效、无二次污染、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治理受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土壤环境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受到广泛关注。对生物修复的发展情况包括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特点、种类、主要影响因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土壤生物修复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今后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应用前景,并就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63.
选择6-磷酸海藻糖(T6P)和海藻糖(Tre)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离中的最佳色谱柱.对T6P和Tre在C18柱、Kinetex Hilic柱、T3柱、Luna?NH2柱、Cogent diamond Hydride柱和BEH Amide柱6种色谱柱中的色谱行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T6P和Tre在Luna?NH2柱和T3柱中分离效果较好,分别建立Luna?NH2柱和T3柱的UPLC-MS/MS检测方法,其检出限分别为1.25~5.10μg/L和12.75~15.62μg/L,定量限分别为3.75~15.60μg/L和38.25~52.03μg/L,回收率分别为71.5%~85.7%和82.8%~95.6%,相对标准差分别为3.8%~8.5%和2.7%~3.3%,Luna?NH2柱的灵敏度高,T3色谱柱的回收率高、稳定性好.2种色谱柱均满足禾谷镰刀菌中T6P和Tre同时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364.
柔嫩艾美耳球虫野外分离株对3种化学合成药物的抗药性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取近年分离的 6个广东柔嫩艾美耳球虫 ( Eim eria tenella)野外株 ,以病变记分减少率 ( RLS)和抗球虫指数 ( ACI)作为判断指标 ,检测了它们对地克珠利、球净和球痢灵的抗药性。结果发现 ,5个野外分离株对地克珠利抗药 ,1个敏感 ;1个野外分离株对球净抗药 ,4个部分抗药 ,1个敏感 ;6个野外分离株均对球痢灵抗药。参考株 ( GD株 )对地克珠利、球净这 2种药物仍很敏感 ,但对球痢灵部分抗药。  相似文献   
365.
河北省绿肥作物种植利用现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以历史资料、现状资料和实际调查为依据,全面分析了河北省绿肥作物种植利用现状。河北省耕地资源减少,农田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发展绿肥十分必要。无论从现实需求还是从可种植绿肥的土地资源数量、适宜的绿肥作物种类来看,河北省发展绿肥的潜力十分巨大。目前,全省主要的绿肥种植利用方式有5种,即肥饲兼用改良土壤模式、作物-绿肥间套作模式、作物-绿肥轮作模式、果园绿肥模式和栽培绿肥模式。  相似文献   
366.
浙江五龙潭紫金牛属植物资源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027-6027
[目的]摸清浙江五龙潭紫金牛属植物的资源,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当地的紫金牛属植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查阅和对当地地民众的访问,来确定浙江五龙潭紫金牛属植物的种类及开发利用情况。[结果]调查表明,浙江五龙潭有紫金牛属植物4种1变种。[结论]浙江五龙潭紫金牛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但有的种类数量较少,在开发利用时应注意保护其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67.
天然土壤中典型多溴联苯醚解吸过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择5种有机质含量不同的天然土壤,采用批世实验方法考察典型多溴联苯醚BDE47的解吸行为,并尝试利用非线性Freundlich模型和线性模型模拟不同初试浓度条件下BDE47的土壤解吸过程.针对较为显著的器壁吸附影像,所有检测数据均进行器壁吸附定量修正.结果表明,BDE47土壤解吸过程总体分为初始的快解吸和后续的慢解吸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BDE47解吸过程表现为线性行为,但非线性特征随解吸时间延长呈现增强趋势.土壤有机质(用TOC表征)释放的溶解有机质是影响土壤中BDE47解吸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68.
贵州毕节石桥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耕地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毕节石桥小流域是喀斯特石漠化典型区域,人口密度大,农民基本口粮短缺,经济收入极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利用3S技术得出小流域耕地面积456.57 hm2,其中48.7%发生石漠化,引用人-地关系平衡模型对研究区人口进行3年的粮食需求预测,确定出在其人口数量的所需耕地量为281.91 hm2,发现需保有的耕地中仍有47.79 hm2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域不同游段环境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流域耕地石漠化的区域实施林农间作、粮草间作、坡改梯等间作和增产措施后,耕地的石漠化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深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0.76 mm下降到2009年的0.64 mm),直接经济收入人均增加288元,有效地保障耕地的石漠化治理与农民生计.  相似文献   
369.
通过RT PCR技术从水稻幼苗组织中克隆了一个新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OsNHX2,它编码一条长544氨基酸的多肽。OsNHX2与水稻和拟南芥的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OsNHX1、AtNHX1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78%和77%。基因结构分析表明OsNHX2与OsNHX1具有类似的外显子和内含子构成,但不同于拟南芥AtNHX1,表明OsNHX2与OsNHX1可能起源于单双子叶植物分化后的水稻染色体复制。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了OsNHX2与OsNHX1在水稻耐盐品种韭菜青与盐敏感品种IR28的地上部与根部的表达。结果表明:耐盐品种韭菜青的OsNHX2与OsNHX1基因在盐胁迫下表达持续增强,而在盐敏感品种IR28的地上部,OsNHX2基因在盐胁迫处理后1 h表达增强后立即减弱,根部的表达则基本不变,而IR28地上部与根部OsNHX1则在盐胁迫处理初期表达增强,随后即减弱。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两个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OsNHX2、OsNHX1在盐敏感程度不同的水稻品种中表达有所不同,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可能是决定水稻耐盐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70.
密度和施氮量对沿海滩涂中度盐碱地蓖麻磷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淄蓖5号和云蓖泰国202为试验品种,研究沿海滩涂中度盐碱地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条件下蓖麻磷吸收的特点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蓖麻苗期磷吸收百分率和吸收速率很低,蕾期显著增加,开花期达到高峰,花果期和灌浆成熟期逐渐降低。与淄蓖5号相比,云蓖泰国202在苗期吸收百分率和吸收速率较低,蕾期差异不大,开花期明显增高,灌浆成熟期仍保持着较高的磷吸收量。淄蓖5号在种植密度13 000株&;#8226;hm-2、施氮量120 kg&;#8226;hm-2条件下产量最高,每生产100kg的蓖麻籽吸收磷1.23 kg。云蓖泰国202在种植密度16 000株&;#8226;hm-2,施氮量120 kg&;#8226;hm-2的条件下产量最高,每生产100 kg的蓖麻籽吸收磷1.10-1.13 kg。由于盐碱地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较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即使施用50 kg&;#8226;hm-2的P2O5仍不能满足蓖麻对磷的需要,要进一步提高蓖麻产量还需加大磷肥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