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5篇
  免费   450篇
  国内免费   722篇
林业   588篇
农学   338篇
基础科学   384篇
  693篇
综合类   3462篇
农作物   611篇
水产渔业   274篇
畜牧兽医   1466篇
园艺   729篇
植物保护   322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423篇
  2021年   361篇
  2020年   333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389篇
  2016年   276篇
  2015年   385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476篇
  2012年   642篇
  2011年   655篇
  2010年   583篇
  2009年   557篇
  2008年   574篇
  2007年   487篇
  2006年   429篇
  2005年   297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41.
抗卡那霉素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筛选及间接ELISA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碳二亚胺(EDC)法合成卡那霉素完全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卡那霉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5D7、6H8、7G4)。选择其中的5D7株抗体,经ELISA鉴定,细胞上清的效价达103以上,腹水效价达到5×104以上;建立了间接竞争ELISA法,通过优化,其检测限为0.5ng/mL,抗体IC50为3.7ng/mL,与妥布霉素交叉反应率为63.8%,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可见ELISA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简便等特点,适合于KAN残留的快速检测,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2.
大豆杂种优势高优势组合筛选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1996-2000年5年的研究,共配制杂种优势测定组合199个,通过第一次产量鉴定表明,大豆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并筛选出F1超高亲,超对照优势率均为正值,且二者平均值大于10%的较强优势组合161个,占全部组合的80.9%,F1超高亲,超对照优势率均大于20%的高优势组合69个占全部组合的34%,并通过第二次产量鉴定进一步筛选出稳定的高优势组合4个,即合9661,9672,9731,97143,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大豆杂种优势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不同年度,不同地点优势率变化不大,且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43.
以新合成的NCT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对灌浆初期的大田小麦进行叶面喷施,以喷清水作对照,并以与NCT相同浓度梯度的NAA水溶液作对比处理,测定了喷后不同时期小麦旗叶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NCT能延缓灌浆期SOD活力,使叶绿素含量降低,控制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升高,并使小麦穗粒重和千粒重增加,其效果明显优于NAA。  相似文献   
144.
为解决农户传统水肥一体化灌溉方式中存在的施用营养液浓度均匀性差、劳动强度大、过量施肥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与膜下微喷灌高灌溉流量特性相匹配的大吸肥量、低成本的轻简水肥一体机.通过自主设计的性能测试平台对其吸肥性能进行了测试,从而确定了吸肥泵的安装位置.为验证该水肥一体机应用效果,首先检测了应用水肥一体机和传统方式下灌溉营养液浓度均匀性,然后按照追肥总量比传统方式减少30%的方案进行了日光温室黄瓜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水肥一体机出口压力分别为0.09、0.11、0.13 MPa时,吸肥泵前置吸肥效果好于后置;应用轻简水肥一体机灌溉施肥与传统方式相比,灌溉营养液浓度的空间均匀性没有显著差异,但时间均匀性差异显著,传统方式下灌溉营养液浓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而应用水肥一体机的则保持稳定;在减施化肥30%情况下,与传统方式相比,应用水肥一体机灌溉仍可增产6.18%,每栋温室(670 m2)毎个生长季(7个月)可节约工时14 h,减施化肥27 kg,可提高效益2.15万元/hm2.综上,该轻简水肥一体机灌溉营养液均匀、节省人工和肥料、提高生产效益,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5.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玉米单产估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玉米单产估测精度,以河北省中部平原为研究区域,以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和上包络线S-G滤波的叶面积指数(LAI)为特征变量,通过随机森林回归确定玉米主要生育时期VTCI和LAI的权重,构建加权VTCI和LAI与玉米单产的单变量和双变量估产模型。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双变量估产模型精度最高(R~2=0. 303),达极显著水平(P 0. 001)。将随机森林回归双变量估产模型用于研究区域2012年各县(区)玉米单产估测,结果表明,53个县(区)玉米估测单产与实际单产的平均相对误差为9. 85%,均方根误差为824. 77 kg/hm~2,模型精度较高。基于随机森林回归双变量估产模型逐像素估测研究区域2010—2018年玉米单产,结果表明,玉米单产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为西部地区最高、北部和南部次之、东部地区最低,年际间的分布特征为在波动中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6.
喷灌条件下水氮用量对玉米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玉米花前、花后氮素吸收、转运规律,探究作物氮、肥料氮、土壤氮之间的关系以及干物质吸收转运规律,以大田试验为基础,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3个灌水定额水平(W1:40 mm,W2:60 mm,W3:80 mm)和4个施氮量水平(N0:0 kg/hm2,N1:180 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氮素累积量、转运量、氮素籽粒贡献率、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转运规律,以及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籽粒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回收率为21. 27%~44. 64%,N2W2处理的氮肥回收率最高。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累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籽粒、叶、茎、穗叶,中等施氮水平下植株氮素累积量最高,玉米植株氮素在W1水平显著降低(P 0. 05)。各器官氮素转运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施氮处理整株玉米氮素转运量较未施氮处理均有所提高,N2W2处理氮素转运量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 0. 05)。参与转运的氮素中,土壤氮转运量大于肥料氮转运量。玉米各器官15N转运量和土壤氮转运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整株玉米植株中参与转运的氮素有22. 43%~39. 45%来自肥料,中等施氮灌水处理各器官在向籽粒转运较高肥料氮的同时,还能保证较高的土壤氮转运量。不同器官氮素籽粒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穗叶,各器官氮素转运量占籽粒氮素累积量的18. 29%~44. 29%,贡献率最大值出现在N2W2处理。干物质转运量以及籽粒贡献率均由大到小依次为茎、叶、穗叶,N2W2处理籽粒干物质累积量和干物质籽粒贡献率均最高。结合玉米干物质累积与转运规律以及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建议当地玉米种植采用灌水60 mm、施氮240 kg/hm2的水氮管理模式。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玉米水氮管理方式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7.
节水灌溉下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对水稻光合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寒地黑土区节水灌溉配施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设置了4个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水平:OF20(20 kg/hm~2)、OF40(40 kg/hm~2)、OF60(60 kg/hm~2)和OF80(80 kg/hm~2),同时以单施无机肥为对照(CK)处理,研究水稻光合特性及其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各生育时期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反应中心的潜在活性(F_v/F_o)以及光化学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_(v')/F_(m'))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抽穗期和乳熟期,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_(PSⅡ))和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_P)均随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入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OF60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且均高于CK处理;气孔限制值(L_s)随着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且低于CK处理;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_N)在不同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处理下并无显著差异;施加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水稻产量高于CK处理,其中OF60处理产量最高,且米质优于CK处理。综合分析,施用60 kg/hm~2复合微生物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寒地黑土区节水灌溉条件下合理配施复合微生物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8.
为验证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在夏玉米生长季干旱预测中的适用性,以河北中部平原为研究区,应用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及季节性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SARIMA)模型,对该地区VTC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建模预测。首先基于49个气象站点所在像素的VTCI时间序列数据,选取不同长度时间序列建立ARIMA模型,并分析时间序列长度与预测精度间关系,以期为时间序列长度选择提供依据;然后选择理想长度的VTCI时间序列数据,分别建立ARIMA模型和SARIMA模型,用于研究区域2017年夏玉米生长季VTCI预测,并分析评价两模型预测精度;最后采用性能较好的ARIMA模型逐像素建模预测,得到2016-2018年9月上旬至下旬VTCI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基于ARIMA模型的VTCI预测精度与时间序列长度未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但随时间序列长度增加,模型预测精度逐渐趋于稳定;ARIMA模型对干旱的预测精度高于基于SARIMA模型,其1步、2步、3步VTCI预测结果均方根误差较SARIMA模型分别降低0. 06、0. 07、0. 09;ARIMA模型在不同年份夏玉米生长季VTCI1~3步的预测精度稳定性较好,2016-2018年1步、2步和3步VTCI预测结果绝对误差绝对值大于0. 20的像素平均百分比分别为5. 84%、6. 38%、8. 72%。  相似文献   
149.
不同填充颗粒半径水稻种子离散元模型参数标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固两相流耦合仿真被广泛运用在气力式排种器工作过程的研究中,因确定性颗粒轨道数值计算模型的需求,种子多采用颗粒聚合的方法建模,该方法采用的填充球颗粒半径越小、数量越多就越能接近种子的真实形态,但会造成仿真计算资源过度消耗、仿真时间增长。为研究不同填充球半径的水稻种子模型对颗粒间的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影响,寻找种子模型最佳的填充球颗粒数量,本文以水稻种子为研究对象,借助三维扫描与逆向拟合的方法获取种子外形轮廓,分别采用不同半径(0.30、0.21、0.18、0.16、0.15mm)的球颗粒对其进行填充,形成气固耦合的水稻颗粒粘结聚合模型。采用无底圆筒提升、滑落堆积的真实试验与仿真测定,采用曲面响应法,以休止角为指标,标定出不同填充球颗粒半径种子模型的种间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通过圆筒提升和滑落堆积试验对参数进行验证,以仿真试验休止角的变异系数为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填充球半径的减小,仿真结果越接近真实值;通过水稻正压式排种器气固两相流耦合仿真进行验证,以充种率为指标,结果表明填充颗粒半径为0.21mm,仿真时长与仿真精度最优。  相似文献   
150.
AIM: The different effect of bivalent immunoglobulin Yolk (IgY) was evaluated against snake venom between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and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in mice with cobra or viper envenomation. METHODS: The venom of naja and viper was injected alternately into the leghorn hen. Bivalent anti-snake venom IgY was extracted by water dilu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bivalent IgY in plasma was observed in indirect ELISA assay after bivalent anti-snake venom IgY taken orally. The gastric emptying function test was used for determining optimization time after 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IgY.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bivalent anti-snake venom IgY was compared between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and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in mice with cobra or viper envenomation. RESULTS: Bivalent anti-snake venom IgY was extracted from eggs laid in 28-42 d after the first immunization. The titers of Bivalent IgY against cobra and viper venom were 1∶12 800 and 1∶6 400. At the time of 2.5-3.5 h after bivalent anti-snake venom IgY was taken orally in three concentrations (75 mg, 150 mg, 300 mg·0.5 mL-1·20 g-1 BW), the gastric evacuation rate of mice was above 68.9%, with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bivalent IgY in peak. The survival time of mice envenomation with snake venom was extremely prolonged (P<0.01), after IgY was taken by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r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While administration with the same dose of IgY, the survival rate of mice envenomation with cobra venom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viper venom. The effective dose of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was decuple higher than that of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CONCLUSION: The animal envenomation with cobra or viper venoms can be significantly protected by bivalent anti-snake venom IgY with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r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