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9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4篇
  43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为探明鄂尔多斯高原锦鸡儿属(Caragana)植物根围丛枝菌根真菌(AMF)资源状况,对鄂尔多斯高原8种锦鸡儿属植物根际进行了调查.共分离到AMF 6属34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在各采样点相对多度最高,其次是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锦鸡儿属植物种类对AMF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中间锦鸡儿Shannon指数最高(2.85),柠条锦鸡儿Simpson指数最高(0.93),两指数最低均为狭叶锦鸡儿(分别为1.64和0.78);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是桌子山样地的优势种,波状无梗囊霉(Acaulospora undulata)是千里山样地的优势种;毛乌素沙地北缘C.roborovskyi根际孢子密度仅为8.8个/50g土,远低于毛乌素沙地腹地C.roborovskyi根际14.2个/50g土.结果表明,锦鸡儿属植物与AMF有良好的共生关系,鄂尔多斯高原锦鸡儿属植物AMF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2.
西藏三大优良牦牛类群产乳性能及乳品质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1997-1998年对嘉黎、帕里、斯布三大优良类群的成年母牦牛进行了产奶性能的测定与乳品分析,结果表明帕里牦牛的产乳量最高(199.80 kg);其次是斯布牦牛(179.70 kg);嘉黎牦牛最低(147.00 kg),产乳量均低于国内外其他牦牛。乳品分析结果为帕里牦牛乳蛋白质含量为5.73 %,乳脂率为5.95 %,乳糖为3.77 %;斯布牦牛为5.27 %,7.50 %,3.49 %;嘉黎牦牛为5.10 %,6.75 %,3.56 %,并且发现嘉黎牦牛乳中含有微量的硒(0.0064 mg/kg)。  相似文献   
63.
几个早熟苹果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极早熟苹果新品种早丰甜及贝拉、辽伏等早熟苹果品种果实香气成分。结果表明,(1)3种早熟苹果含醇类等12类136种香气成分,其中1-己醇、(E)-2-己烯醛、乙酸丁酯、乙酸己酯等成分均在1%以上,总含量占测定芳香物质总量的93.81%,为参试苹果品种的主要香气成分;(2)β-大马酮及草蒿脑可能是早丰甜特有香气物质;(3)根据香气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可将早丰甜与贝拉分别划为“酯香型”与“醇香型”苹果;(4)3个早熟苹果品种间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均存在差异,苹果香气成分是早熟苹果品种选育标准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4.
杏制汁适应性评价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凯特×新世纪、巴旦×凯特杂交组合的F1代群体111个株系及凯特、金太阳、山农凯新1号、山农凯新2号等9个杏品种果实为试材,探讨了制汁用杏相关性状的分布特点及其评价标准。结果表明:(1)同一杏品种(株系)单果质量不同,出汁率亦有较大差异;(2)在本试验测定的性状中,单果质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分布频率接近正态分布,出汁率的分布频率呈偏态分布,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分布频率呈离散分布;(3)根据各个制汁相关性状的分布特点,初步提出了制汁用杏的评价标准,其中一级标准为单果质量≥50g、出汁率≥64.5%、可溶性固形物≥12%、单宁含量<0.91mg/g、维生素C含量≥0.09mg/g、糖酸比为3.33~3.98且可溶性糖含量为7.09%~7.88%,特级标准为:单果质量≥70g、出汁率≥67%、可溶性固形物≥15%、单宁含量<0.91mg/g、维生素C含量≥0.12mg/g、糖酸比为4.15~4.80且可溶性糖含量为8.12%~11.11%。  相似文献   
65.
发展生态健全、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小城镇可提高小城镇现代化文明程度,提升小城镇品位,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自2002年起,黑龙江省双鸭山农场开始探讨适合本地区的大树移植技术。到2005年12月底,已移植大树2000余株,成活率达99%,其中移植垂柳600株、垂榆200株、荼条槭200株、云杉500株、核桃楸200株、银中杨300株。已建成中心街道高标准绿化园区、文化广场绿化园区、龙巍山庄绿化园区。大树移植可迅速达到绿化、美化的园林效果。大树移植与抚育管理已经成为小城镇绿化、美化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66.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性状的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样带调查法对鄂尔多斯高原北部19个土壤剖面、68个土壤样品进行了取样,以比较和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下各土壤要素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流动沙丘与其它植被类型相比土壤颗粒较粗,有机质含量贫乏,速效钾和pH也较低,但全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却相对较高;地带性植被的出现使土壤细粒成分显著增加、土壤养分有所改善;沙生植被的增加会显著增加土壤中细粒物质的含量,但多年生草本对风蚀的减缓作用低于灌木;对研究区而言,在基于水量平衡与提高土壤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物种配置与立地条件是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67.
氟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外源氟对潮土、黄棕壤pH、容重、玉米干物重和吸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可以提高土壤pH,使土壤结块,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少,加入氟1000 mg/kg,黄棕壤和潮土pH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77和0.52,土壤容重分别增加了26.98%和27.72%。氟对潮土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影响,加入氟600 mg/kg,氟对黄棕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产生明显抑制作用;氟对黄棕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无影响,氟400 mg/kg对潮土碱性磷酸酶活性产生明显抑制。加入氟600 mg/kg,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氟对黄棕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较潮土小。脲酶活性对氟最为敏感,在黄棕壤和潮土中,分别加入氟200 mg/kg和400 mg/kg,土壤脲酶活性明显降低。玉米苗期,氟浓度在400 mg/kg以上,才会对玉米苗期干物质积累产生影响,加入氟1000 mg/kg,黄棕壤和潮土玉米幼苗干物重比对照分别减少了20.1%和9.8%,氟对黄棕壤玉米苗期生长影响比潮土大;随着玉米生长,氟对玉米干物重产生明显影响的浓度越来越低,在玉米拔节期,氟浓度在200~400 mg/kg时,玉米地上和地下部干物重比对照明显减少,氟对玉米根的抑制作用超过玉米地上部。氟对玉米吸钾量影响很大,加入氟浓度高于400 mg/kg时,玉米吸钾量明显减少。加入氟1000 mg/kg,潮土玉米含钾量与对照相比减少了43.7%,黄棕壤玉米减少了41.9%。潮土玉米吸钾量与对照相比减少了59.7%,黄棕壤玉米吸钾量减少了50.9%。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分析不同因素处理下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的变化,以提出高效诱导玉米单倍体的技术措施。【方法】研究不同母本基因型、世代选择、生态环境、授粉时期、果穗部位等5个处理因素对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结果】母本基因型间单倍体的诱导效率差异显著,但不同杂交模式与诱导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5大种质类群S1世代为单倍体最佳诱导世代;与长春吉林相比,海南三亚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单倍体的诱导率;早期授粉的单倍体诱导率高于晚期授粉;果穗底部籽粒的单倍体诱导率低于顶部籽粒。【结论】选择高频的母本材料、适宜的诱导世代、在合适的地点于吐丝早期进行单倍体诱导是单倍体诱导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69.
镉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Cd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Cd2 浓度为0~10mg/kg时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发芽势的影响较明显;当浓度达30mg/kg后对发芽的抑制作用表现非常明显,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急剧下降。不同浓度Cd2 对芽和幼根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对根抑制作用大于芽,同时对活力指数的影响也表现显著;随Cd2 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不断增强,活力指数也随之下降;当浓度达到50mg/kg后幼苗生长几乎完全被抑制。  相似文献   
70.
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突出重点、强调必需、实用、够用、为专业服务”的原则,以能力为标准、就业为导向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之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互相渗透与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