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34篇
  免费   640篇
  国内免费   1025篇
林业   595篇
农学   542篇
基础科学   595篇
  966篇
综合类   5191篇
农作物   726篇
水产渔业   403篇
畜牧兽医   2076篇
园艺   753篇
植物保护   452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230篇
  2022年   532篇
  2021年   525篇
  2020年   472篇
  2019年   455篇
  2018年   328篇
  2017年   515篇
  2016年   296篇
  2015年   487篇
  2014年   504篇
  2013年   635篇
  2012年   912篇
  2011年   970篇
  2010年   887篇
  2009年   763篇
  2008年   829篇
  2007年   689篇
  2006年   575篇
  2005年   455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番茄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及品质。2019年从广西百色市采集疑似番茄黄化曲叶病叶片样品,采用滚环扩增(RCA)及基因克隆等方法,获得了4个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的全基因序列,4个分离物的全长序列分别为2 776、2 781、2 752、2 781 bp,均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核苷酸相似性比较发现,4个分离物彼此间的相似性均在90%以上,与已报道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各分离物间的相似性也在91%以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TYLCV广西分离物BS-2和BS-4与TYLCV-Hunan、BS-1和BS-3与TYLCV-YN6553等分离物处于独立的小分支,说明TYLCV广西分离物与TYLCV-Hunan、TYLCV-YN6553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首次报道TYLCV在广西发生。  相似文献   
92.
不同土体构型土壤的持水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GMS软件三维建模功能,将宁夏某葡萄基地土壤划分为4种土体构型:壤砂型、砂型、壤砂粘型和壤粘砂型结构,并对基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饱和导水率和容重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土体构型下的土壤持水性能。结果表明,土壤土体构型不同,其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导水率也不同。砂型结构的田间持水量和容重最小,分别为13%和1.5 g·cm~(-3),而土壤饱和导水率最大,为3.2 m·d~(-1);壤粘砂型结构田间持水量和容重最大,分别为16.5%和1.63 g·cm~(-3),而土壤饱和导水率最小,为1.02 m·d~(-1);田间持水量与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相关系数为-0.92,呈显著负相关,与容重的相关系数为0.73,呈显著正相关。壤粘砂型土体构型上壤下粘,利于保水保肥,持水性能最好;砂型结构持水性能最差,其他土体构型持水性能一般,需要进行改良以提高土壤的持水性能。  相似文献   
93.
旱地小麦黑膜全覆盖穴播栽培的效应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黑膜、无色膜、垄作、平作、沟播等因素进行组合,探讨了旱地冬小麦地膜全覆盖穴播不同栽培模式的膜下茎和杂草发生规律、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动态及增产增收效果。结果表明,小麦采用黑膜覆盖,自动出苗率比无色膜覆盖平均提高63.73%,膜下茎密度和鲜重分别降低74%以上和98%左右,杂草盛发期的密度和鲜重分别比无色膜覆盖降低62.03%和96.70%,比露地栽培降低70.00%和92.93%。黑膜覆盖小麦全生育期0~25 cm土壤积温比无色膜覆盖降低108.8℃,比露地降低62.9℃,但在播种至拔节阶段,比露地增加72.8℃,拔节至成熟比露地降低135.7℃。水分利用效率黑膜覆盖比无色膜覆盖提高4.48%,比露地提高45.75%。黑膜覆盖比无色膜增产3.05%,比露地增产47.81%。3种起垄方式中,垄作比平作小麦自动出苗率平均提高44.00%,沟播则降低23.80%;膜下茎密度垄作降低35.59%以上,沟播增加25.64%以上;膜下茎鲜重垄作降低30.62%以上,沟播增加12.09%以上。垄作提高土壤积温90.5℃,沟播降低23.5℃;垄作增产3.24%,沟播增产4.90%。以黑色全膜垄作穴播为最佳模式,较全膜覆土穴播自动出苗率平均提高146.93%,膜下茎密度降低98.74%以上,杂草鲜重降低99.90%以上,全生育期增加土壤积温52.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75%,增产8.68%,节本4 020元·hm~(-2),增加纯收益5 422元·hm~(-2)。且膜面覆土量减少75%,易于清除残膜。其中通用垄沟半微垄模式具有宽窄行距的特点,较微垄模式增产3.89%,增收11.33%,并且适宜机械化作业。  相似文献   
94.
转Bt基因抗虫玉米通过根系分泌物或植株残体降解等方式将植株表达的Bt杀虫蛋白释放到土壤中。本文通过在人工土壤中添加磨碎的转cry1Ie基因玉米植株残体来饲养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研究了转cry1Ie基因玉米植株残体对赤子爱胜蚓生长发育及体内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63 d的试验中,添加转cry1Ie基因玉米植株残体处理组没有引起赤子爱胜蚓的死亡。5个处理组与对照组中每7 d的蚯蚓体重、产茧数量、茧孵化数量均没有显著差异。SOD酶和POD酶活力随Bt玉米植株残体组织含量的增加而增加,50B+0N(50 g Bt/500 g土壤)处理组中SOD酶和POD酶活力要显著高于0B+50N(50 g non-Bt/500 g土壤)对照组。因此,Bt玉米植株残体可以在7 d时诱导赤子爱胜蚓SOD酶和POD酶活性。但5个处理组与对照组中赤子爱胜蚓的总蛋白含量、AChE和CAT酶活力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5.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研究创新能力,根据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园艺专业安全管理方向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动手实践等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通过改革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以完善和提高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6.
阐述了国内外有关甘蔗间作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间作对甘蔗品质和产量、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及对甘蔗病虫草害的控制,提出我国甘蔗间作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7.
以紫花苜蓿"大叶苜蓿""维多利亚""阿尔冈金"为试材,采用土培法,研究了硒胁迫对3种紫花苜蓿叶片酶促防御系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μmol·L-1Se时,硒胁迫显著提高了3种紫花苜蓿叶片SOD、APX、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e为900μmol·L-1时,SOD、APX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MDA含量显著增加,而CAT、POD活性显著降低。不同品种间抗氧化酶活性相比,"大叶苜蓿"抗氧化酶SOD、APX、POD、CAT活性显著高于其它2个苜蓿品种,且差异显著。综合评价表明,"大叶苜蓿"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为"阿尔冈金","维多利亚"苜蓿的抗氧化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98.
胡长志 《长江蔬菜》2013,(18):92-94
莲腐败病是白莲种植区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试验对发病白莲上的病原茵进行分离鉴定。该病原分离物在PSA培养基上气生茵丝由白色渐变成深紫色,并产生大小两种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稍呈弯曲,两端尖细,大小为(39.1-55.2)μm×(2.8~4.6)p,m,多为3个隔膜,少部分为1-2隔或4~5隔;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无隔膜,大小为(5.0~9.2)μm×(2.0~3.5)μm。致病性测定表明分离物能100%引起白莲出现典型的白莲腐败病的症状。ITSl/ITS4的PCR扩增产物与GenBank中Fusariumoxysporum£sp.nelumbicola的序列同源性为99%。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原物为尖孢镰刀茵莲专化型Foxysporum f.sp.ndumbicola。  相似文献   
99.
公主红李是以跃进李实生播种选育出的中早熟新品种。果实扁圆形,果皮盖色红色,底色黄绿,果肉黄色,肉质松软,汁液含量多,纤维细,半离核,果顶平,缝合线浅。平均单果质量56.8 g,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6.4%,可溶性糖含量7.93%,可滴定酸含量0.92%,类黄酮含量67.27 mg·100 g-1、花青素含量14.05 mg·100 g-1、类胡萝卜素39.21 mg·100 g-1。公主岭地区4月下旬开花。在吉林地区露地栽培8月上旬果实成熟。果实发育期95 d左右。可在吉林省无霜期≥130 d,≥10℃有效积温2800℃以上地区引种试栽。  相似文献   
100.
为了探究草地贪夜蛾对小麦的为害风险,我们以取食玉米作为对照,开展研究取食小麦对草地贪夜蛾的存活率、取食选择性、生长量和3种解毒酶及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在小麦上的存活率与玉米并无显著差异,高达90%以上。用小麦连续饲喂3龄幼虫7 d,日均体重增加迅速,与取食玉米无显著差异(P0.05)。2龄幼虫取食选择率为小麦玉米,3龄和4龄幼虫的取食选择率为玉米小麦,但均无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小麦饲喂48 h后草地贪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和多功能氧化酶含量表现为显著诱导上升,而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无显著变化。本试验结果初步表明草地贪夜蛾存在为害小麦的风险,应加强草地贪夜蛾在麦田发生情况的监测,同时应重视草地贪夜蛾取食不同寄主对药剂敏感性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