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47篇
  免费   582篇
  国内免费   1075篇
林业   630篇
农学   587篇
基础科学   612篇
  1023篇
综合类   5466篇
农作物   748篇
水产渔业   407篇
畜牧兽医   2156篇
园艺   814篇
植物保护   461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553篇
  2021年   534篇
  2020年   481篇
  2019年   463篇
  2018年   333篇
  2017年   523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522篇
  2014年   532篇
  2013年   669篇
  2012年   975篇
  2011年   1017篇
  2010年   949篇
  2009年   825篇
  2008年   871篇
  2007年   740篇
  2006年   618篇
  2005年   477篇
  2004年   374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41.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对育成期蓝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2.21±0.60)kg的9周龄健康雄性蓝狐105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6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蛋白质水平为30%的基础饲粮(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0(Ⅰ组)、0.2%(Ⅱ组)、0.4%(Ⅲ组)、0.6%(Ⅳ组)、0.8%(Ⅴ组)和1.0%(Ⅵ组)蛋氨酸的试验试粮。对照组(Ⅶ组)饲喂蛋白质水平为32%的基础饲粮(适宜蛋白质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Ⅴ组与Ⅵ组的末重(第45天体重)极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1),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第16~30天的平均日增重,Ⅳ组、Ⅴ组、Ⅵ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第31~45天的平均日增重,Ⅴ组、Ⅵ组极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1),且Ⅴ组还显著高于Ⅵ组和对照组(P<0.05)。Ⅴ组、Ⅵ组的干物质排出量极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1),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Ⅴ组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5),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Ⅴ组、Ⅵ组的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Ⅲ组(P<0.05),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Ⅰ组的脂肪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Ⅴ组和Ⅵ组的胱氨酸排出量极显著低于Ⅱ组、Ⅲ组和对照组(P<0.01);Ⅵ组的胱氨酸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对照组的胱氨酸消化率与Ⅴ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蛋氨酸添加水平的提高,蓝狐的蛋氨酸消化率相应增高,Ⅵ组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Ⅴ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的总氮排出量显著低于Ⅰ组、Ⅱ组和Ⅲ组(P<0.05),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Ⅴ组的氮沉积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的净蛋白质利用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本试验的各项测定指标,在蛋白质水平为30%的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0.8%的蛋氨酸即饲粮中蛋氨酸水平为1.14%时能够满足育成期蓝狐对蛋氨酸的需要量,此时蓝狐的生长性能、蛋白质消化率和氮沉积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42.
将冬小麦秸秆经微贮、氨化处理后进行饲喂肉牛增重育肥试验,对照牛喂自然干麦秸。48 头供试牛(每组16 头),试验结果为:喂微贮麦秸组头均日增重0.89kg,喂氨化麦秸组头均日增重0.84kg,对照组头均日增重0.57kg。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 0.01),两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 0.05)。将各组耗料(包括精料、粗料)、增重按市价进行效益分析,60 天试验期结束,微贮组平均每头获得114.00 元,氨化组平均每头获利63.13 元,对照组平均每头亏损14.36 元。冬小麦秸杆处理后饲喂肉牛效果明显。微贮法优于氨化法,成本低,易操作,饲喂效果好,在农区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3.
在鸡胚上接种鸡传染性支气管病毒(M41、H120、HN99株)后6 d内,每天称量胚体和各自种蛋的重量,计算胚体/种蛋重量的比值(EE值)。EE值与未接种病毒的对照组鸡胚相比,计算出最小感染量,EE指数通过接种过IBV的鸡胚EE值和对照组EE值相比计算出来。结果表明,在接种M41株和HN99株后第4天EE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在接种H120株后第5天EE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可初步判定是被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这种方法可更快更有效的观察胚体损伤程度,尤其适用于需经传代才能看到矮小化现象的野毒株。  相似文献   
44.
为了解国产头孢噻呋钠的毒性,进行了小鼠的急性毒性及对鸡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鼠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LD50为1 673.02 mg/kg;鸡注射头孢噻呋钠21 d,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体征变化,各组间的体重变化无显著性差异;采食量、饮水量随鸡龄增加而增加,平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各阶段鸡的RBC、WBC分类记数(中性粒细胞/N、碱性粒细胞/B、酸性粒细胞/E、大单核细胞/M、淋巴细胞/L)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各组间血清生化值BUN、GPT、ALB也无显著性差异;各组脏器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该药毒性较低。  相似文献   
45.
对2006—2007年分离于江苏省部分发病猪场的PRRSV,采用RT-PCR技术,进行ORF5基因序列以及Nsp2基因部分序列的扩增、克隆并测序。应用DNAStar软件将测序结果与已发表的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21株病毒ORF5基因大小均为603bp;与国内分离株之间同源性为87.7%~97.0%,与国外美洲型分离株同源性为85.6%~90.5%;21株PRRSV分离株与欧洲型毒株之间的同源性仅为54.1%~56.6%。14株用于扩增Nsp2基因部分序列的PRRSV在全基因组第2778~2780位及第2947~3033位分别缺3个和87个碱基,其中的2个江苏扬州分离株在第2747~2836位又缺失了90个碱基;14个毒株之间同源性为93.2%~99.0%,与VR-2332相比同源性为74.9%~78.5%,与国内河北、河南等地2006年的PRRSV分离株相比同源性为94.1%~99.1%。  相似文献   
46.
首次详细报道了蚕茧草的异型花柱现象,研究表明,除了其雄蕊、柱头高度有二型性外,其花瓣大小、柱头形态、花粉粒大小、数量和种子质量也表现出明显的二态性。与短柱花相比,长柱花有较大的花瓣,其柱头有稀而高的柱头突起,其花药产生较多而直径较小的花粉粒。扫描电镜显示,长、短柱花的种子均卵形,无喙突,具有拟脑状纹饰;长、短柱花的花粉均为球形,具散孔,孔近圆形,边缘不规则,通过其花粉和种子微形态的观察,可将其划分为春蓼组。野外调查发现蚂蚁常常是其访花者。通过对其野生居群的型比调查发现在野外蚕茧草往往为单型居群,并通过对不同居群座果率的统计发现长柱花的结实率较大。根据其繁育系统特征,对其传粉适应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7.
选用560只1日龄肉用乌骨鸡,采用二因子多水平随机化试验设计来探讨日粮硼对铜中毒肉鸡肝铜及肝功能的影响.试验中分别在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50.9 mg/kg Cu,10.1 mg/kg B)添加549.1,749.1 mg/kg的铜和49.1,109.1 mg/kg的硼.结果表明,硼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高铜对肝细胞的毒害,并减少肉鸡肝铜的蓄积量;说明硼对肉用乌骨鸡铜中毒具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48.
狗牙根草茎建植成坪质量的施肥和播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试图探明狗牙根草茎在不同播种深度和施肥方法下对高尔夫草坪备草区建植生长的影响。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高尔夫草坪备草区大田中对不同播种深度(1,2和3 cm)和施肥措施(底肥和追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生长成坪期间草坪草的盖度、种群密度和株高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在成坪后期播深2和3 cm对草坪质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追肥比底肥效果好。在狗牙根草茎高尔夫草坪备草区建植生长中,播种深度是首要因素,其次是施肥方法;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结合建植成本和工期,在生产实践中推荐采用播种深度应为2 cm,播后1周内追肥,并建议施用速效肥。  相似文献   
49.
匹莫苯丹是国家二类新兽药。但由于该药的原料药成本较高,不易合成,反应步骤多而限制了该药物的临床普遍应用。因此,进行了对匹莫苯丹合成工艺的调查,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匹莫苯丹的10个合成方法。主要包括以氯苯、乙酰苯胺、对氯苯甲醛、3-(4-乙酰胺基苯甲酰基)-丁腈、邻苯二乙酸二铵和5-(2-溴代丙酰基)-1,3-2H-苯丙[d]咪唑-2-酮为起始原料合成制备匹莫苯丹,并分析了这些合成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还考察了匹莫苯丹副产物的产生和解决办法,为其工业化合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目的:比较不同浸提时间菌草鹿角灵芝超微粉和普通粉中多糖和三萜类溶出率的差异。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含量,以齐墩果酸为标准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三萜类含量。结果:相同提取时间下,超微粉多糖和三萜类的溶出量分别比细粉的溶出量提高24%和15.2%,溶出度参数T50和Td检测结果显示,超微粉多糖、三萜类溶出速度也比细粉快,在90 min时超微粉多糖累计溶出量达到95%以上,三萜类在90%以上,而细粉的两项溶出量均仅为约70%。结论:超微粉碎技术有利于菌草鹿角灵芝有效成分的溶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