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64篇
  免费   771篇
  国内免费   1492篇
林业   891篇
农学   719篇
基础科学   642篇
  1371篇
综合类   7144篇
农作物   1097篇
水产渔业   667篇
畜牧兽医   2389篇
园艺   959篇
植物保护   648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314篇
  2022年   630篇
  2021年   700篇
  2020年   605篇
  2019年   631篇
  2018年   436篇
  2017年   673篇
  2016年   486篇
  2015年   681篇
  2014年   689篇
  2013年   768篇
  2012年   1217篇
  2011年   1181篇
  2010年   1204篇
  2009年   1004篇
  2008年   1146篇
  2007年   974篇
  2006年   780篇
  2005年   656篇
  2004年   424篇
  2003年   243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6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2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万寿菊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菌落直径法进行抑菌实验,研究了万寿菊的提取物对几种植物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万寿菊的根部提取物比茎和花中的提取物抑菌作用明显,万寿菊根中抑菌成分的提取以用水提取效果最好,而且提取物对枯萎病菌有相对较好的抑菌作用。万寿菊根提取物可为开发新的杀菌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22.
吴颖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9,31(4):395-400
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和投饵频次对海蜇碟状体生长过程(伞径生长及活动灵敏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温度设置为17、21、25℃,投饵频次设置为0.5、1、2、3、4次/d,进行交叉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伞径生长的影响均十分显著,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明显。温度、投饵频次与海蜇碟状体生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各温度下当饵料频次达到一定程度时,投饵频次的增加未对碟状体的平均日生长率产生差异,17℃时每天投饵1次,21℃、25℃时每天投饵2次即能满足碟状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的收缩率影响均十分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也很明显。温度与碟状体的收缩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17~21℃时Q10值为2.74,21~25℃时Q10值为1.53,随温度的升高其灵敏度降低。综合本实验条件下的观察结果发现:饵料丰富(即投饵频次相对较高)时,高温(21~25℃)有利于碟状体的生长;饵料不足(即投饵频次相对较低)时,低温(17℃)也有利于碟状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223.
2006年4月,于东海中部(27.00°N,124.50°E)海域采获一批臀棘鲷属(Paratrachichthys Waite 1899)鱼类标本,经鉴定为前肛臀棘鲷(Paratrachichthys prosthemius Jordan et Fowler 1902)。经检索该鱼为上述海域的新纪录种。其主要鉴别特征:背鳍Ⅴ~Ⅵ-13~14;臀鳍Ⅲ-9;腹鳍Ⅰ-6;胸鳍Ⅰ-Ⅱ;尾鳍不分枝鳍条10~11,分枝鳍条20;腹鳍与臀鳍间具10个棱棘状鳞;侧线鳞数54~56。体长为体高2.6~3.0倍,为头长2.7~2.9倍。头长为吻长5.6~6.5倍,为眼径2.9~3.5倍,为眼间隔3.3~3.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1.7倍。体侧扁,呈椭圆形;体被小栉鳞,头部无鳞;侧线完全,近似平直;肛门位于腹鳍间。生物学主要特性为:平均体长为74.40 mm,优势体长组为60~80 mm,占80.00%,性腺成熟度达Ⅴ级和Ⅵ级的占100%,摄食等级以1级和2级为主,合计占90.00%。体重与体长相关关系为BW=3.1936×10~(-5)BL~(3.0019)(R=0.9351)。  相似文献   
224.
中华绒螯蟹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发生期可分为初期和后期;(2)卵黄发生初期(雌蟹第一次排卵后的16 d内),卵黄生成以卵母细胞内源性合成为主,此时卵母细胞胞质中存在大量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和线粒体,这些细胞器参与胞内卵黄物质的合成.内源性合成后期,卵母细胞膜形态多样,呈现触手状、波浪状和断裂状,为外源合成期做准备.此期卵泡细胞还未向卵母细胞靠近,两类细胞间存在着由淋巴细胞吐出的絮状物;(3)卵黄发生后期,首先为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结合阶段(排卵后16~21 d),此后,卵泡细胞胞质中含有大量内质网囊泡、卵黄颗粒和脂滴,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膜变为链珠状便于物质交换,卵母细胞的卵黄合成能力减少,转由卵泡细胞进行外源性物质吸收和卵黄物质合成(21~36 d);(4)卵黄发生结束后,双层卵膜形成,卵黄体和脂肪滴均匀分布在卵母细胞胞质中.  相似文献   
225.
在中华绒螯蟹卵巢快速发育阶段(9-12月初),经三个月饥饿后,卵巢指数从平均3.23增加到8.19,卵巢总脂含量略有增加,绝对脂肪含量每只蟹从开始的191 mg增加到513 mg.但饥饿后的卵巢与正常的成熟卵巢指数及脂肪含量相比,显著降低,这说明饥饿较大影响了卵巢的正常发育和成熟;肝胰腺指数从5.85~7.48降为0.75~4.13,其绝对含量也显著降低,每只蟹平均降低1 270 mg,大大高于卵巢在饥饿时增加积累的脂肪,说明肝胰腺的脂肪除了转运到发育的卵巢中去以外,大部分脂肪应作为能量被消耗.饥饿期间卵巢对来源于肝胰腺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C20:5 和 C20: 4 优先选择利用,暗示这些脂肪酸是卵巢发育必需的脂肪酸,但对来源于肝胰腺的C18:3利用最低,显示C18:3不是卵巢发育的必需脂肪酸.  相似文献   
226.
6种帘蛤科贝类18SrRNA基因全序列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 sinensis)、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紫石房蛤(Saxidomus purpurau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6种帘蛤科(Veneridae)贝类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并测序,以期获得这一序列的基本特征,评估其种间变异程度,探讨这一序列在种类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等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文蛤、青蛤、江户布目蛤、薄片镜蛤、紫石房蛤和菲律宾蛤仔18S rRNA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1900bp、1838bp、1831bp、1831bp、1829bp和1833bp。序列中A、T、C和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0%、24.0%、24.2%和27.8%。用MEGA软件对6种帘蛤18S rRNA基因全序列进行了分析,对位排列后的总长度1 906 bp,其中变异位点210个,简约信息位点28个,si/sv=1.4(46/32)。从GenBank下载了7种帘蛤科贝类18S rDNA全序列,与本研究实测的6种帘蛤一起用MegAlign软件对其18S rDNA序列进行了比对,物种间序列相似百分比为88.7%-99.7%。文蛤与其他12物种间序列差异较大,序列差异百分比均超过了10%,其他各物种间序列差异百分比不超过3%。以异韧带亚纲(Anomalodesmata)笋螂目(Pholadomyoida)的Lyonsia floridana和Cardiomya costellata为外群,采用相邻连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显示雪蛤亚科(Chioninae)、帘蛤亚科(Venerinae)和镜蛤亚科(Dosiniinae)的种类首先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聚类簇;缀锦蛤亚科(Tapetinae)、卵蛤亚科(Pitarinae)、仙女蛤亚科(Callistinae)、青蛤亚科(Cyclininae)和文蛤亚科(Meretricinae)的种类先后分别单独聚成一枝;最后所有帘蛤科物种聚为一枝,与外群相区别,说明18S rDNA序列适合作为帘蛤科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27.
鱼油的提取与精制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水产加工下脚料提取鱼油并进行精制.探讨了湿法工艺提取鱼油和精炼的工艺,比较了不同脱酸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介绍了白土脱色和活性碳脱色工艺条件,并对冬化和脱臭工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28.
东海区短鳄齿鱼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2005年东海区(26°30′~35°00′N、121°00′~127°00′E)渔业资源监测底拖网调查资料,结合广义相加模型(GAM)方法分析了东海区短鳄齿鱼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水深、水温、盐度与数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区短鳄齿鱼主要分布区域为:28°00′~30°00′N、123°00′~126°30′E;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以秋季(9月)最高,春季(4月)最低;短鳄齿鱼适宜水深、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70~110 m、17~23℃、34.3~35.2。结合东海海流分布特点,初步推断短鳄齿鱼为暖水性海洋小型鱼类,其生物量分布和季节变化受台湾暖流影响。  相似文献   
229.
将从平均体质量400 g的点带石斑鱼中肾分离出的白细胞培养在添加0、0.5、1、2 mmol/L 谷氨酰胺的培养基中2、6、12、24 h后,测定白细胞的吞噬和呼吸爆发活力,结果发现,添加谷氨酰胺后白细胞的吞噬和呼吸爆发活力显著提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吞噬和呼吸爆发活力进一步提高,最高值均在培养12 h后的1 mmol/L组。在培养12、24 h后测定了白细胞的增殖能力,发现培养12 h后,添加谷氨酰胺的各组增殖效果明显优于未添加谷氨酰胺组(对照组)( P<0.05),但添加谷氨酰胺的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最高值在1 mmol/L组;培养48 h后,除2 mmol/L组外,其他处理组的增殖效果均下降。白细胞对迟钝爱德华氏菌杀菌率变化趋势与吞噬活力相符,1、2 mmol/L 组杀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0.5 mmol/L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谷氨酰胺是石斑鱼有效的免疫增强剂,在培养基中添加1 mmol/L 谷氨酰胺培养12 h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30.
试验旨在探索羊源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入侵宿主脾脏组织中引发的免疫应答途径。首先利用羊源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HN01菌株)感染小鼠,建立羊源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之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感染小鼠与正常小鼠的脾脏转录组数据,并使用COG、KOG、eggNOG、GO、KEGG数据库对测序结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功能注释与分析,同时对于显著富集到关键免疫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STRING软件和KEGG mapper进行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核心通路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最后选取关键的10个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感染组中筛选出3 380个差异表达基因(P<0.01,log2|FoldChange|≥0.5),其中1 691个基因上调,1 689个下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感染组脾脏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发挥信号转导的功能,其主要参与的生物途径包括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互作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约28个核心差异表达基因,结合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后,其中9个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测序一致,分别是C3、Cd4、Cxcl13、LckGnai1、Grap2、IL-6、Cxcr6及Serping1基因。本研究初步证明了脾脏在抵抗多杀性巴氏杆菌入侵中参与了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为进一步研究羊源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